冷水江市转型发展造通途
冷水江市是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重点扶持对象,近年来,该市积极主动对接省委、省政府“一化三基”战略、3+5城市群建设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提出“一转三化”战略(“一转”即全面深化转型工程,走符合冷水江市实际和资源型城市特点的新型发展道路;“三化”即产业规模化、城市生态化、城乡一体化),为该市经济社会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注入了新的活力。笔者对该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对推进“一转三化”战略进行了初步探索性思考,以期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所裨益。
一、推进“一转三化”战略的精神实质
“一转三化”战略的出发点是推动“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调适发展目标、端正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改进发展方式、集聚发展后劲的过程。“一转三化”作为冷水江市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发展实践的科学总结和提升,是对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充分体现了工作思路上的继承与创新。较之前几大战略,“一转三化”的本质内涵与形式外延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契合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转三化”战略的落脚点是落实“以人为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实现这个核心价值要突出“为民”,注重“办事”,务求“落实”,把“以人为本”贯穿于具体的每一项决策、每一项工作。“一转三化”,无论是深化转型工程,还是产业规模化、城市生态化、城乡一体化都与民生息息相关,抓好“一转三化”,就能夯实“以人为本”的物质基础,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
“一转三化”战略的突破点是加快“体制创新”。随着“一转三化”的系统推进,牵涉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市场与行政、竞争领域与非竞争领域等方方面面,需要改革公共服务体制,创新公共财政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需要改革干部管理体制和绩效考核机制。
“一转三化”战略的关键点是坚持“统筹协调”。“一转三化” 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本身蕴涵统筹协调的根本方法。“一转”是“三化”的龙头和发展取向;“三化”是“一转”的依托和坚强后盾。实施“一转三化”战略,不能指望立竿见影,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不急功近利,不浮躁冒进,不搞所谓的形象工程。因此,要推动冷水江市科学发展,必须统筹协调推进“一转三化”战略,以“一转三化”支撑全市科学发展。
二、推进“一转三化”战略的时代选择
产业结构粗放要求实施“一转三化”战略。冷水江市工业体系主要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五大产业为主,这些资源型和资源消耗型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0%,从2007年度GDP的产业构成来看(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市实现第一产业生产总值33435万元,仅占全市GDP的3.8%;第二产业实现生产总值593985万元,占全市GDP的68%,其中采矿业和加工制造业实现生产总值488952万元,占全市GDP的55.9%;第三产业实现生产总值246620万元,占全市GDP的28.2%。以资源开采、加工、消耗为主的超重型产业结构,导致该市经济增长粗放,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面临严峻挑战。
资源采掘殆尽逼着实施“一转三化”战略。冷水江市素有“世界锑都”、“江南煤海”的美称,但经过上百年的开采,境内资源保有量急剧减少。锑矿保有矿原石储量仅478万吨,按现有生产能力可供开采5年,2007年锑产量3.4万吨,比2005年减少1.1万吨,比鼎盛时期减少2.3万吨,按不变价计算的产值比鼎盛时期减少40%;煤炭资源保有储量2.8-3.0亿吨,浅表煤层已全面开采,只有向纵深试探,建设接替矿井,才能延续煤矿服务年限,2007年煤炭产量336万吨,比2005年减少81万吨,比鼎盛时期减少120万吨,按不变价计算的产值比鼎盛时期减少26%;铁矿、石墨、铅锌、石膏等资源已经枯竭或濒临枯竭。
环境污染严重呼吁实施“一转三化”战略。冷水江市采矿沉陷区分布范围广,沉陷区面积57.4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3%,沉陷区内房屋受损居民1.3万户,受损房屋面积147.1万平方米,受损公路7条,长度24.1公里;受损供电线路12.7公里,受损通信线路11.5公里,受损专业菜地3064亩,受损水田4796亩。矿山采空区和铎山采空区内水资源严重枯竭,饮水困难群众多达9.8万人,部分村落因有田无水,有井无泉,耕地荒芜,社会不稳定性因素增加,村民多次聚众上访,迫切要求企业转产移民。“三废”污染排放量大,2008年,全市废水、废气排放量分别为4175万吨,824亿立方米,固体废物产生量330万吨,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主要污染因子的年平均浓度值分别为0.054、0.038mg/Nm3、0.175mg/Nm3,其中可吸入颗粒物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超标倍数为0.75,超标率为52%,造成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市民健康水平急剧下降。
经济转型经验促着实施“一转三化”战略。2002年以来,冷水江市逐步实施经济转型战略,延伸产业链、发展多元产业、提升传统工业工艺水平,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竭力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取得了一些成效。经过努力,该市已进入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扶持范围,并在积极向中央争取锡矿山综合治理项目。这些都将给该市实施“一转三化”战略带来新的机遇,为全市经济由单纯的规模扩张、“拼资源、拼能耗、拼环境”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质量、数量和效益并重转型提供了好的做法和经验。
三、推进“一转三化”战略的基本思路
多元发展,提升传统产业。建设钢铁、有色、煤电、煤化、建材五大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下游产品,实现结构升级。一是以冷钢为龙头,壮大钢铁产业集群,打造钢铁工业园,形成生铁600万吨/年、粗钢600万吨/年、钢材600万吨/年、不锈钢100万吨/年综合生产能力,开发带钢、板材、紧固件等钢铁下游产品。二是依托闪星锡业公司发展有色产业集群,形成锑品5万吨/年、锑系产品3万吨/年,锌品12万吨/年、锌合金10万吨/年、锑系阻燃剂2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要逐步实现由开采向开发转变,由占领市场向垄断市场转变,政府可与企业合作,逢低“吸纳”,逢高“卖出”,力争在占有世界市场60%份额的前提下,发挥60%的话语权。建成世界锑化工产业基地。三是发展选煤、洗煤、配煤、煤化工的深度加工转化,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率,以奖代投支持煤矿技术改造和规模有序开发,形成500万吨/年原煤的生产能力;抓好金电2×600MWⅡ期工程及2×300MW矸石电厂建设,建成全省最大的坑口火电基地。四是以发展精细化工为主攻方向,重点抓好湖南宜化、金富源碱业、三A化工等重点企业扩张,形成纯碱50万吨/年、甲醇30万吨/年、尿素50万吨/年、硫酸6万吨/年、聚氯乙烯糊树脂4万吨/年、硅化工系列产品3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建成湖南最大的煤化工生产基地。五是以建材工业园为平台,强力推进建材企业“退城进郊”,形成年产10万吨硅质耐火材料、10万吨速凝剂、30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建成国家级玻璃窑用硅质耐火材料生产基地。
科技创新,培育替代产业。加快经济园区建设,培育生物医药、轻纺食品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特色产业群。一要以金鹰服饰、星宇纺织为龙头,推进纺织、服装业发展,打造湖南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二要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强农产品商品基地、龙头企业建设,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如发展杨梅、草梅、葡萄等农产品深加工,创建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的È头名牌农产品。三要加快服务业发展,着重开发高档住宅区、高档写字楼和高档宾馆,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整治环境,拓展城市空间。一要坚持城市扩容提质不动摇。建设好新行政中心的路网结构,实现“五通一平”,促进新区土地升值,采用滚动开发的方式,择时高标准建设好生态新城。要完善老城区功能,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着重建设规划好红日公园、滨江公园和沿江风光带。加强对老城区开发小区的管理,完善和强化社区功能,合理规范交通秩序,尽力增加城区绿地面积,从而使老城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要充分利用资源枯竭型城市治理政策,加快采煤沉陷区和采锑沉陷区的综合治理步伐,确保生命安全。二要坚持退城进郊与淘汰落后产能不动摇。始终把生态因素放到区域经济发展决策之中,严格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支持资源型和资源消耗型企业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尽快淘汰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益的企业,转变竭林而耕,竭泽而渔、竭矿而采,不顾自然、不计代价、不问未来的经济增长方式。三要坚持教育与处罚并举不动摇。要出台有利于全市环境保护的政策和对策,多培植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高科技无污染企业,多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事;号召市民要增强环保生态意识,少抽烟,少排污,少开车,少扬尘。要严格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大对重点企业排污监控力度,督促各类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全面提高节能水平,降低减排总量。要敢于问责,对破坏环境的人和事,要敢于追究责任;对擅自停用环保设施的人和企业,要敢于严惩;对因环境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责任人,要敢于查处。
以工补农,统筹城乡发展。一是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要结合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工程,实现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规模化;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使其成为农村人口集中地,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失地不失业、进厂不进城,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要加大教育、文化等公共产品向农村覆盖的力度,多渠道、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让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农民具有较强的技能,能够适应城市工业文明;让留在农村的农民能够掌握和运用先进农业技术,形成适应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点办好“水、电、路、气、房”等5件实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要加大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消除城乡人口流动的制度障°;要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实现城乡居民平等享有国家福利待遇;要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要创新和改革城乡土地管理制度,制订符合规划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以及农村住宅登记交易制度,提高土地开发效益;要建立城乡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进行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等规划工作,统一进行要素市场以及生态环境的整治。
(作者系湖南省冷水江市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