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县:公共财政铺就致富路

湖南省财政厅网站 时间: 2011年03月11日 11:26 【字体:

  自2001年国家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以来,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化县财政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带动、资金驱动、机制推动作用,为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截至2009年底,全县绝对贫困人口由1999年的18.7万人减少到8万人,减少了57%;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1095元增加到2178元,增长98.9%。

  一、“强本固基”全面提速

  近年来,新化县财政部门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等机遇,及时掌握相关政策信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和项目单位不断加大对项目和资金的争取力度,着力加强以公路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2001-2009年,全县累计争取扶贫资金1.7亿元,新修、整修公路5529公里,架设公路桥45座,解决了70个村的通路问题。如历时5年、投资近7000万元的新白沿江公路的竣工通车,彻底解决了河东沿线11个特困村、17个交通死角村村民的行路难问题,有效改善了沿线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公路沿线各乡镇的经济发展。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019处,解决了43.5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如2006年新化县财政局投资近30万元,为该县圳上镇赤竹村修建了2处人饮工程,使全村1200余人饮用到了自来水,彻底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难问题。新修、整修高标准渠道951公里、山塘3810口、电排27处,修复河堤、塘坝等水利水毁工程48公里,解决了17万亩农田灌溉困难问题。2002年到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平均稳定在3.65亿公斤左右,2009年更是达到了4.8亿公斤,使该县成为湖南省有名的种粮大县和双季稻田成建制亩产过吨粮县。随着财政资金的强力投入,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逐步缓解,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得到了明显加强。

  二、“产业扶贫”稳中求进

  新化县紧密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基地,使之成为稳定解决群众温饱、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载体。一是着力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选择华松松脂、大众竹木、绿源食品、新白食品、东岭田鱼、博泰农业等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宽的龙头企业和中药材协会、生猪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在资金上、政策上进行帮扶,促进龙头企业与特色产业及贫困农户的链接,推广“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和“公司+贫困农户”、“合作组织+贫困农户”的联结方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增加收入。至2009年底,全县新增农业产业特色基地55个,形成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产业基地和小区68个,年产值1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31家,加工产值9亿元,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多年来该县已形成了农产品十大品牌,如白溪豆腐、前进食品、槎溪玉竹等都荣获过国际农博会、国际食博会金奖,产品名声在外,深受市场喜欢。二是支持发展种养业大户。近年来,该县始终把支持发展种养业大户作为主导产业,充分利用财政贴息资金和为种养业户争取扶贫资金支持他们扩大规模,通过抓典型、强示范、重引路,把种养大户发展壮大起来,带动周围群众,促进种养业稳定发展,让广大农户得到实惠。如2008年县财政和扶贫办重点扶持的双孢菇等食用菌产业,在温塘、荣华、吉庆、油溪、洋溪等乡镇实施规模示范种植,采取“扶贫生态可持续发展1+3”的经营模式和市场化运作方式,新组建了紫鹊界食用菌种植合作社,新发展食用菌面积10万平方米,新增产值达1000万元。扶持新种金银花1万亩,到2009年底,全县金银花面积已达3万亩,其中石冲口镇的寒婆坳村、尧公寨村、白石岭村、川安岭村已形成了连片开发。扶持年出栏万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小区达到48个,出栏生猪500-1000头以上的185户,1000-2000头以上的28户,5000头以上的8户,万头以上的3户,涌现出了博泰农业、昌盛公司、五一养猪场等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生猪养殖场,新增5个肉牛示范村,示范村总数达到15个。

  三、“智力扶贫”成效凸显

  新化县财政局利用财政科技扶贫和扶贫培训资金,通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和举办扶贫培训班进行智力扶贫,科技推广和扶贫培训效果凸显。一是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加快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步伐,大大提高农业科技入户率。2005-2009年,全县送科技下乡培训村民5.4万人(次),发放科技资料8.76万份。通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群众科技文化素质逐步提高,脱贫致富的信心明显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正在形成。二是加大扶贫培训力度,“雨露计划”取得较大突破。近年来,该县始终把扶贫培训作为解决人地矛盾、提高人口素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异地扶贫开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重要手段。从2007年开始,该县每年年初组织干部职工分赴各乡镇开展大规模的“雨露计划”政策宣传,共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张贴宣传提纲和招生简章240余份,让群众了解和掌握政策,主动参加扶贫培训,“雨露计划”取得较大突破。2005-2009年,全县共投入财政扶贫培训资金3600万元,组织实用技术培训51期,培训种养技术人员7593人;组织村科技骨干培训6期,培训科技骨干800人;举办村干部培训班12期,培训干部808人;组织劳务技能培训43期,培训人数达9135人,培训后转移输出6818人,人平年收入9800余元,帮助5433个贫困家庭共2.2万人摆脱贫困。同时,向省市扶贫培训定点学校输送贫困村青年2980人参加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现转移就业2920人,转移就业率达到98%。通过扶贫培训,积极引导贫困地区的劳务经济向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发展,重点实现“五个转变”,即由季节型向固定型,自发型向有序型,区域型向跨区域型,体力型向技能型,输出型向回归型的转变,基本实现了“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目的。如该县白溪镇俗美村吴琼,2005年参加娄底职业技术学校酒管专业培训后,被推荐到北京陆广达集团一家大酒店工作,因工作出色,2007年被提拔为经理助理,月薪4000元。石冲口镇温溪村村民尹建民在长沙生物机电工程学院学习种养技术后,现承包村里300多亩地,成了村里的金银花种植大户,年利润可达十万元。(新化县财政局 龚永红 陈晓斌)


新化县:公共财政铺就致富路

998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