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城乡低保工作日臻完善
城乡低保工作运行十年来,涟源市从管理制度、运行体系、经费保障等方面着手,建立健全城乡低保工作机制,推动了城乡低保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加强组织协调,城乡低保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首先出台相关文件,对各项工作都制定了专门的操作规程,明确了工作人员职责,如申报制度、民主评审制度、公示制度、动态管理制度,每项城乡低保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其次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系统的使用完善了城乡低保基础工作,有效的保障了救助工作有序、规范地进行。在城乡低保档案管理工作上,设立了专门的档案室,并配备了必要的档案设备,明确档案管理员,所有资料均分门别类及时建档、归档,既建了电子信息档,也建立了书面档案,一案一档,一户一袋或一人一袋,做到了分类清楚,排列有序,检查方便。再次实行阳光救助制度。建立入户调查制度,实行“谁入户、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民主评议制度,由村委会干部、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组成不少于30人的民主评议小组,对申报对象是否应享受城乡低保进行民主评议;推行阳光公示制度,对初定的低保对象名单和举报电话进行张榜公示。最后坚持严格审批原则。所有城乡低保申报对象都要经过村、乡镇办事处、市三级把关,严格按政策程序审批,对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坚决予以剔除。
二、完善管理制度,城乡低保工作基础不断夯实。
一是党委政府常抓常议制度,每年,市乡两级政府都要专题研究城乡低保工作,及时协调处理低保工作中疑难问题和矛盾;二是稽查检查制度,定期对基层的城乡低保工作进行抽查检查;三是联合督察制度,每年联合纪检、监察、审计、财政部门对城乡低保工作进行督察;四是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分级负责制,层层抓落实,建立“谁主管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五是信息通报制度,每年组织经验交流会,传递信息,介绍经验,通报城乡低保工作进展。除在网络和市政务信息公开指南里公开办事流程和各种政策外,还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向社会宣传城乡低保政策;六是投诉举报制度,各级民政部门办公电话实行常年公开,随时接受咨询投诉和举报,并设立了举报箱,发现问题及时查处。
三、注重工作实效,城乡低保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救助程序更加规范。近三年来,在救助程序上严把“四关”,即政策关、审核关、监督关和责任关,依法依规做好城乡低保保障工作。为进一步澄清底子,规范操作,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救助机制,对全市城乡低保进行年检年审,加强了城乡低保工作规范化管理,严格做到了政策透明、程序公开、公平施保,应保尽保,应退即退。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做到了低保标准适时调整、低保对象有进有出、低保水平不断提高。二是救助标准明显提高。2012年上半年城市低保保障对象8821户14452人,月人均补差年初由168元提高到245元,农村低保保障对象18114户41517人,月人均补差由65元提高到98元;同时,为应对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特大自然灾害和重大节日带来的影响,适时地建立城乡低保物价补贴和节日补贴机制,2011年底城市低保发放物价补贴45元/人,春节补贴300元/人;农村低保发放物价补贴30元/人,春节补贴200元/人。三是完善低保资金发放机制。将城乡低保资金及时足额打入低保对象的家庭帐户,城市低保打入邮政储蓄帐户,农村低保打入乡财“一卡通”,全面实现低保资金社会化发放,2011年共发放城市低保资金3705.9万元,农村低保资金4117.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