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创新思路多措并举致力财源建设
一、加快传统产业升级,稳固基础财源
以转方式、调结构、创新驱动为主线,加快建设“全省应急产业基地”,培育壮大智能装备等制造产业。继续实施煤矿关闭退出和保留矿井技改扩能,加大对杨梅山、湘中、私家塘等骨干煤矿企业“四化”建设扶持力度,推动煤化工产业和煤机产业突破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
围绕打造全省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目标,依托现有农产品资源和技术装备优势,按照集约化、特色化和“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加快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二、开辟园区经济发展新模式,壮大骨干财源
围绕“四区”定位,支持推进标准化厂房、道路等经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园区项目承载、产业集聚和引擎功能与作用,推进“飞地经济”模式,壮大园区财源规模总量。建立财源建设项目库,确定35家重点扶持骨干企业,在人才、技术、品牌、质量和管理上重点培育,在资金、用地等要素上精准帮扶,使之成为全市稳固的财源支撑点。
三、探索第三产业发展新路径,培育新兴财源
加快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网络建设,借助“互联网+”等工具,运用新的生产模式、商业模式、营销模式等,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机制,支持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积极引进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来涟设立分支机构,提升区域金融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全面增强金融支持市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加强涟源地域文化研究与开发,以中医药文化、湘军文化、涟商文化为内涵,加快民俗民间文化的传承、研究、挖掘和开发,打造涟源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依托湄江国家地质公园、龙山国家森林公园、飞水涯国家3A级景区等自然景观,全力推进“山水围城、激情湄江、养生龙山、湘军故里”等特色旅游品牌建设,加大旅游建设投入,提升景区品质,完善产业体系,使旅游业成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完善财源建设激励机制,凝聚各方力量
该市出台财源建设专项奖励办法,制订了严格的审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对在全市财源建设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乡镇办事处、纳税企业、金融机构、市直相关单位以及个人给予奖励,以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财源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全市实体经济发展与财税增长,壮大地方财政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