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江市“六大举措”提振实体经济
一、加快集聚新兴产业。坚持把新兴产业发展摆在壮大工业经济、调优工业结构的突出位置,集中推进一批新项目,努力形成一批新产业,增添工业发展新动能。紧紧围绕紧固件、不锈钢、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产业,全力以赴抓集聚、上规模。加快打造紧固件产业集群,推动天宝公司加快发展中高端紧固件,引进8家中小企业,迈出集群化发展实质步伐,年内实现产值30亿元。全速推进不锈钢产业升级扩能,确保泰和不锈钢项目一期竣工投产、二期启动建设,年内实现产能30万吨、产值30亿元以上。全力推动新能源产业破题破局,确保汇鑫电子新能源汽车电子陶瓷项目竣工投产,紧盯与广东天劲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对接,全力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等2个20亿元级项目落地,加快推进中广核风电和光电项目。着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开工建设三A纳米产业园,确保年产4万吨岩棉生产线项目竣工投产,推动华鸿新材料项目一期开工建设、力争年内竣工投产。
二、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抓实重点产业。全力支持冷钢实施升级改造,打造成冷水江现代工业的标志性工程,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做优钢铁产业。支持闪星锑业建设贵重金属回收生产线,推进民营涉锑企业再整合,推动闪星锑业与民营锑业深度合作,提升锑产品交易国际话语权,打造世界“锑都旗舰”。支持煤炭产业脱困发展,支持金电争取生物质能发电试点,深化煤电协作,提升煤电一体发展水平。支持鑫达耐火扩能升级,提升耐火材料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重塑耐火产业辉煌。推动康哲药业异地技改项目完成主体施工,支持金富源碱业发展碳酸锂用纯碱,支持大乘医药开拓土壤重金属污染调理剂市场。强化创新驱动。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技术创新,激励企业探索创新要素重组,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支持三A化工等企业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着力优化服务。优化企业帮扶工作机制,加快中央、省属企业“三供一业”移交,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做到及时帮扶、务实帮扶、高效帮扶。
三、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壮大互联网经济。促进电子商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电商企业建设生产基地,带动本地产品销售。新增跨境电商企业1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2家,全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5亿元。推进全域旅游。做好自然山水与本土文化及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度融合文章,提速资江旅游度假区建设,推进波月洞西游文化园PPP项目,启动锡矿山工矿旅游,发展美丽乡村体验游。繁荣商贸物流。提升核心商圈层级,推动信和国际商业广场建成运营,加快万盛锑都广场二期建设;支持海弘物流等物流企业加快发展,建设一批示范性物流园;持续推进存量商品房去库存,引进碧桂园等国内知名房企开发中高端房产;成立新供销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四、着力增强园区活力。强化经开区产业发展主引擎功能,突破发展制约,补齐发展短板,积蓄发展动能。规划上融合。实现产业规划、用地规划与基础设施规划“三规合一”,为产业、项目、配套设施布局提供科学遵循。储备土地1000亩。功能上完善。加快产城融合,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朝阳路、向竹路建设,落地建设创新创业基地PPP项目,建成10万平方米以上标准厂房。产业上聚焦。开工建设皮草深加工产业园,紧紧围绕主导产业进行拉链、强链、补链,围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机制上放活。按照“放得下、接得住”原则,积极推动市级权力事项下放经开区,加快推进园区机制体制改革。园区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50亿元以上,新增总部经济税收5000万元以上。
五、奋力突破要素瓶颈。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完善推进机制,实施重奖重罚,实现以项目聚焦生产要素、拉动投资增长。全年初步安排“四个一批”重点项目234个,其中建设项目151个,年度计划投资123亿元,前期项目83个。强化资金保障。加大综合治税力度,积极引进税务师事务所,提升财政保障能力。加强金融体系建设,深化政银企合作,推动华融湘江银行挂牌运营,进一步充实城投资产,做实做大做活经开区创投、锑都环保投、水建投等新筹融资平台,引导、支持企业股改上市。强化用地保障。切实保障耕地资源,强力清理闲置土地,依法推进征地拆迁,有效保障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强化用电保障。全力争取增量配电网改革试点,指导、协调重点企业争取更多直供电额度,降低大工业用电成本。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深化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大力实施“5112人才引进”工程,积极打造“工匠之都”。
六、扩大对外开放格局。着力实施“五大对接行动”。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推动优势企业加快 “走出去”。积极对接德国工业,努力引进德国技术、经验改造传统产业,打造“中国鲁尔”。积极对接“北上广”,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积极对接央企和大集团,围绕主导产业招引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招引域外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我市企业发展。积极对接在外“冷商”,着力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