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管好政府“钱袋子”保障人民“好日子”
今年以来,娄底市财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财政资金统筹,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以管好政府“钱袋子”保障人民的“好日子”,有效促进全市财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狠抓聚财增收,壮大财政综合实力。1-6月,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8.13亿元,同比增长26.44%,增幅居全省市州第1位;税收占比为68.56%,收入质量居全省第4位,为推动娄底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撑。一是大力推进“三高四新”财源建设。主动对标“三高四新”战略重点任务,制订出台财源建设实施方案,通过建专班、密调度、抓产业、优服务,涵养培育优质税源,为财政增收提供源头活水。二是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援企稳岗等纾困惠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作用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作用,上半年累计提供政策性担保贷款5.84亿元,同比增长46%;为“双引擎”项目安排专项债券额度8.35亿元,占市本级额度的88%。三是着力强化收入组织调度。抓好主要税种依法依规征收,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税源和有潜力短板行业的税收征管,做到挖潜增收、应收尽收。用好财税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利用平台查补入库税款6002万元。积极落实无籍房办证专项行动,协助办证4.5万本,入库各项税费5.81亿元。
二、坚持刀刃向内,强化支出统筹调控。树牢“过紧日子”思想,坚持从严从紧、有保有压原则,深挖节支潜力,统筹资金保障重点支出。一是严把预算编审关,大力压缩支出预算。大力压减非急需、非刚性及一般性支出。2021年,部门预算专项经费在2020年年初预算基础上压减10%,一般性支出压减5%,“三公”经费只减不增。二是严格财经纪律,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坚持先预算后支出,原则上前三季度停止研究经费追加事项,预算执行中新增的临时性、应急性等支出,全部在现有预算内通过调整部门支出结构解决。严格预备费使用管理,削减到期或压缩非急需非刚性等预算专项经费7113万元。三是加强清理统筹,保障重点领域支出。认真清理盘活沉淀资金,加大结余结转资金统筹力度,除跨年度的项目资金、2020年省指标、非税收入成本、义务制学校经费外,一律按100%予以统筹,切实加大资金有效供给,保障疫情防控、民生事业等重点领域支出。
三、突出节用裕民,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民生社会事业中存在的短板,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兜牢“三保”底线,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半年,全市民生相关领域支出117.9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9.05%。一是保障常态化疫情防控。今年以来,全市各级财政共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经费5407.4万元,其中市本级357.92万元。二是落实各项民生提标政策。城乡居民医保、农村低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等标准持续提高,企业基本养老金实现“十七连调”。三是支持落实各项民生实事。全力支持乡村振兴,上半年累计争取上级农业项目资金超10亿元。支持推进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安排化解“大班额”资金6200万元,紧急调度娄星区中小学校建设资金3000万元。支持生态环境治理,拨付资金2.45亿元保障中心城区环境卫生整治,创文管卫经费列入部门预算,实行常态化保障。支持创新创业,对新发放的创业担保贷款最高提供3%的财政贴息,上半年市本级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4笔,在保余额6998万元,带动就业人员774人。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市本级争取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配套建设资金3057万元,棚户区改造配套建设资金1081万元。
四、强化绩效导向,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坚持树牢绩效管理“风向标”,将预算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把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实落细,对每一笔支出都精打细算,讲求绩效。一是强化绩效目标审核。将绩效目标申报作为部门预算编制前置条件,加强绩效目标完整性、相关性、适当性、可行性审核,实现对市级203家预算单位2021年部门预算绩效目标与部门预算“同编制、同申报、同审核、同批复”。二是强化绩效日常监控。选取娄底市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项目等50个资金专项实施绩效重点监控,并定期出具书面监控报告,监控资金规模达2.02亿。三是强化绩效重点评价。完成192家单位和50个财政专项资金的财政资金绩效自评,176份报告完成上网公示;选取31个项目实施重点评价,资金规模达19.32亿元。四是强化评价结果应用。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对相关项目2021年的预算进行调整,不断强化以绩效为导向的部门预算编制模式。建立财审联动机制,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和审计监督“双向发力”,督促部门单位切实规范财政管理,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不断提高资金使用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