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力强了惠民多了--“十七大”以来邵阳财政成就回眸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秋风送爽 ,一片金黄。
党的“十七大”以来,邵阳财政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财政实力显著增强,惠民力度空前加大。
财政收入:规模增长2倍多
“十七大”以来,我市财政收入如“芝麻开花节节攀高”:
从总量看,2011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66.23亿元,比2007年增加36.08亿元,是2007年的2.2倍, 201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预计可达85亿元。从人均均量看,2011年全市人均财政收入935元,比2007年增加533元,是2007年的2.3倍。从增速看,5年间我市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7.05%,尤其是2010年以来财政收入增幅大幅提高,增长速度达25%以上。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为维护邵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供了坚实的财力支持。
财政支出:“民生财政”特色彰显
2007年全市财政总支出81.77亿元,历经几年的改革发展,2011年全市财政总支出达192.76亿元,为2007年的2.36倍。全市人均财政支出从2007年的1215元,增长到2011年的2722元,增长了2.24倍。
财政支出的巨大变化,不仅体现在支出规模上,而且体现在支出结构上。我市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使财政支出重点由"保工资、保运转"向"民生财政"转变。2011年我市公共财政支出中,“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领域支出达123.5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64.07%。
——公共财政惠及“三农”。十七大以来,我市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田水利设施得到改善,每个村组都通了公路、电视和电话网络,这一切都得益于党的惠农政策,得益于政府的大量财政投入。2007年至2011年,全市农林水事务支出从7.9亿元增加到21.52亿元。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积极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传送到农民家中,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家电补贴等政策性补贴一项接着一项,2007至2011年共发放涉农补贴资金45.19亿元,惠及530余万农民,为广大农民带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全市财政部门把教育放在公共财政的突出位置,予以重点保障,成为历史上投入最多、增长最快的时期。2007年,全市教育支出16.22亿元,到2011年全市教育支出达到33.22亿元。在教育投入快速增长的同时,通过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等措施,我市全面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城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扶困助学体系基本形成,为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继续提高,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我市在连续7年调整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基础上,今年又按月人均增加180元标准调整增加基本养老金。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财政对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水平从2009年的80元/人,提高到2012年的240元/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水平由2009年的15元/人,提高到2012年的25元/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城市低保从2007年的150元/人/月增加到2011年的220元/人/月,农村低保从2007年的60元/人/月增加到2011年的90元/人/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今年全市实现了新农保和城居保全覆盖,已有430.26万人登记参保,96.46万城镇和农村老年人享受了基础养老金。
数字印证发展,发展彰显成就。伴随着邵阳前进的脚步,邵阳财政事业蓬勃发展,不断谱写着“强财力、惠民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