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县创新管理促扶贫村精彩转型
2013年,绥宁县财政局牵头联系组成建整扶贫工作组,进驻瓦屋塘乡石屋村开展建整扶贫工作。一年来,驻村工作组积创新管理,扎扎实实办实事,与村支两委无缝对接,坚持项目自选、工程自建、项目自管、项目自用的方式,多方筹资近90万元,该村每个村民小组都修好水泥路,全村的交通状况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
石屋村属于高寒山区村,共736人,森林覆盖率70%,楠竹资源比较丰富。该村由于海拔高,进村弯道多,通组道路泥泞不堪,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要想富,先修路”,面对漫山遍野的楠竹资源,村民要求修路的呼声一直很高。选取扶贫建设项目时,县工作组和村委会把决策权交给广大村民,在制定建设扶贫两年发展规则时,深入调查研究,将该村通往7个村民小组的5条组道长约3公里的水泥路面硬化及3座桥梁建设项目,作为近两年扶贫建设的重点优先建设项目。
在整个项目工程建设安排上,驻村工作组、乡党委政府、村支两委、项目理事会分工具体明确,配合高效有序。县工作组积极跑资金、争项目,分别争取到省扶贫资金5万元、落实财政一事一议奖补资金20万元、安排建设扶贫专项资金35万元、五家挂点联系单位捐资支援5万元。通过精细化管理,原来初步预算需要120多万元才能建成的工程项目在90多万元就顺利建成。
管理出效益,定责保质量。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全新的工程运行和管护机制,由村委会组织项目周边受益群众自我管护,并把管护责任进一步分解落实到项目受益的村民组、受益农民。由于是“为自己做事、让自己受益”,广大群众的管护责任心非常强,在水泥路面养护期,村民主动为水泥路面浇浇水、护护边,爱护路面就如同爱护自己的财产一样,尽心尽职,无怨无悔。通过互相示范,彼此效仿,村民之间不约而同地形成了相互监督良好风气。目前,该项目管护工作非常到位,没有损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