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财政:“财政引擎”助力农村环境整治示范镇创建
日前,2025年省级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名单公示完成,湘潭县花石镇农村环境整治示范镇项目成功入选。随着400万元项目资金同步下达,为当地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注入了新的“强心剂”。
自花石镇启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以来,湘潭市财政局以开展走找想促“三听三问”活动为抓手,通过“领导带队+持续跟进”的调研模式,精准锚定工作方向,让财政支持既“雪中送炭”又“锦上添花”。
领导带队深走访,一线调研察实况
为精准掌握花石镇环境整治的痛点难点,湘潭市财政局将该项内容作为调研的首要任务。7月,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唐慧率先带队,赴花石镇开展专题调研,深入村集体组织,与村民围坐谈心、同镇村干部现场会商,重点听取群众对垃圾清运、污水治理的需求,以及基层在项目推进中面临的资金、技术难题。
为进一步深化调研成果,确保问题不遗漏、需求无偏差,8月,市财政局党组成员、总会计师张集慧再次带队前往花石镇,针对首次调研中梳理的“污水治理技术方案”“长效管护机制”等关键问题,联合环保专家与镇政府开展专题研讨,不仅细化了整治重点,更结合省级示范项目申报要求,为花石镇量身定制了“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核心,兼顾农村环境整治”的申报方案,为后续成功入选省级示范项目奠定坚实基础。
“两次走访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从‘全面摸排’到‘精准聚焦’的深化。”张集慧在调研中强调,只有把基层的困难、群众的需求摸得越透,财政支持才能越精准。
俯身倾听明痛点,靶向施策破难题
“以前村里的污水直接排进沟渠,夏天又臭又脏,路过都得绕着走!”在市财政局驻村干部走访调研中,精准锁定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生活垃圾收运不及时”“农村生活污水直排”两大痛点,将其确定为整治核心重点。
结合驻村干部调研情况与省级示范项目申报标准,市财政局联合花石镇明确“先治污、再提质、建长效”的工作思路。一方面,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重中之重,计划通过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铺设管网等方式,实现重点村落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另一方面,同步推进农村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沟渠沿岸种植本土水生植物,在村庄闲置地块打造“口袋游园”,既改善生态环境,又为村民提供休闲空间。这一思路与省级示范项目的要求高度契合,成为花石镇成功申报的关键所在。
聚焦困境问需求,“资金组合”强保障
“想建污水处理设施,但村集体没钱,向上申请资金又不知道流程。”花石镇镇长在对接会上的坦言,道出了基层推进整治工作的普遍困境。针对“资金短缺”这一核心难题,市财政局打出“资金保障”组合拳。
助力争取省级支持。结合花石镇整治成效与申报方案,市财政局主动对接省财政厅,协助整理申报材料、完善资金使用计划,最终推动花石镇成功入选2025年省级农村环境整治示范项目,获省财政厅下达项目资金400万元,专项用于生活污水治理与农村环境整治;撬动社会资本参与。通过政策引导、搭建合作平台,吸引企业、社会组织投入资金,参与农村厕所改造、垃圾处理等民生工程,形成“财政+社会”的多元资金格局。同时,为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市财政局建立“资金跟着项目走、进度跟着计划走”的动态监管机制,将派人定期核查项目进度与资金使用情况,杜绝“撒胡椒面”式浪费,让每一笔资金都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整治成效。
广纳良言谋长效,建章立制固成果
“环境整治不能只靠‘一阵风’,得有长期管得住的办法!”在专家论证会上,省环保专家的建议得到市财政局与花石镇的高度认同。为避免整治成果反弹,市财政局协助花石镇构建“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一是硬件管护专业化。支持组建专业保洁队伍,配备垃圾清运车,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实现日产日清;二是制度约束常态化。制定《花石镇农村环境长效管护办法》,明确镇、村、户三级责任,将“门前三包”纳入村规民约,通过“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环境整治红黑榜”等方式,引导村民主动参与管护;三是监督评估多元化。建立“财政监督+群众监督+第三方评估”体系,每季度开展环境成效评估,对管护不力的村(社区)及时约谈整改,确保整治成果持续巩固。
可以预见,未来的花石镇,昔日污水横流的沟渠将蜕变为清水潺潺的生态廊道,闲置荒芜的土地将变身绿意盎然的“口袋游园”,村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也将随之显著提升。下一步,湘潭市财政局将以省级示范项目建设为契机,持续深化走找想促“三听三问”活动,在资金保障、技术指导、长效监管上持续发力,助力花石镇打造全省农村环境整治示范样板,为湘潭市乡村振兴贡献更多财政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