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着力构建“五型”财政
湖南省财政厅网站
时间: 2007年02月06日 08:56
【字体: 大 中 小】
龙山县财政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大做强财政“蛋糕”,着力构建“五型”财政。2006年该县财政总收入完成13272万元,比上年增加2081万元,增长18.6%。
构建增长型财政。一是强势推进工业“二次创业”,2006年该县实现工业总产值6.3亿元,同比增长25%,增速列全州第一。结合融城开发,“一园两区”建设已完成投资2000万元,华塘加工贸易区和土城坝工业区的前期准备工作正有绪进行。二是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累计完成技改投入9495万元;积极推进银企合作,不断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继续加大招商引资投入,2006年该县招商引资额达到2.502亿元,共争取到项目45个,完成全年任务的111.2%,同比增长48.9%。四是该县投入资金348万元,加大对优势产业培育力度,在洛塔、茅坪、茨岩塘镇等高山地区大力发展魔芋产业。着力以农产品、矿产品、生物制药、化工、建材、能源等六大产业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优势企业,带动一批有特色的小型企业集群,实现规模效益。
构建保障型财政。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确保重点支出,2006年全县财政总支出达到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亿元,增幅达30.7%,其中: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金、社会保障支出、教育事业费支出、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7.7%、12.6%、36.8%。把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上,筹措资金3191.3万元,完成了农村37所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安排“两免一补”资金2466.28万元,解决了78600名农村困难学生的读书问题。继续把支持“三农”作为全县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将退耕还林补助6659万元、种粮补贴452万元、水稻良种补贴340万元、农村五保户分散供养180万元、村干部工资150万元等32项涉农资金8658.7万元,全面纳入信息化“一卡通”发放,确保财政对农民的补贴资金安全高效地发放到农民手中。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加充分地照耀农村。
构建规范型财政。深化财政制度改革,以“金财工程”为平台,启动了“乡财县管乡用”的试点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前期准备工作,完善和深化部门预算编制、会计集中核算、政府采购制度、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财政改革,规范非税收入征管,2006年该县实现非税收入7430万元,同比增加1115万元,增长17.7%。努力促进了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使财政收支管理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构建绩效型财政。加大对重点项目支出的管理力度,对重大项目工程建设实行会计委派,对全县224个行政企事业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进行了专项清理。强化预算编制和执行监管,积极开展财政收支日常监控和专项检查。严格预算约束,加强预算管理,坚持拨款按预算,追加按程序。积极开展财政投资评审工作。
构建品牌型财政。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学习型机关建设力度,注重培养复合型和实用型财政人才,造就了一大批财政、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行家里手。深入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发展”等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完善了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通过建设品牌队伍,县财政局连续3年被评为“人民满意单位”,县会计核算中心被授予省级“青年文明号”和“湖南省巾帼文明岗”光荣称号。
责任编辑:管理员  
构建增长型财政。一是强势推进工业“二次创业”,2006年该县实现工业总产值6.3亿元,同比增长25%,增速列全州第一。结合融城开发,“一园两区”建设已完成投资2000万元,华塘加工贸易区和土城坝工业区的前期准备工作正有绪进行。二是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累计完成技改投入9495万元;积极推进银企合作,不断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继续加大招商引资投入,2006年该县招商引资额达到2.502亿元,共争取到项目45个,完成全年任务的111.2%,同比增长48.9%。四是该县投入资金348万元,加大对优势产业培育力度,在洛塔、茅坪、茨岩塘镇等高山地区大力发展魔芋产业。着力以农产品、矿产品、生物制药、化工、建材、能源等六大产业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优势企业,带动一批有特色的小型企业集群,实现规模效益。
构建保障型财政。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确保重点支出,2006年全县财政总支出达到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亿元,增幅达30.7%,其中: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金、社会保障支出、教育事业费支出、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7.7%、12.6%、36.8%。把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上,筹措资金3191.3万元,完成了农村37所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安排“两免一补”资金2466.28万元,解决了78600名农村困难学生的读书问题。继续把支持“三农”作为全县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将退耕还林补助6659万元、种粮补贴452万元、水稻良种补贴340万元、农村五保户分散供养180万元、村干部工资150万元等32项涉农资金8658.7万元,全面纳入信息化“一卡通”发放,确保财政对农民的补贴资金安全高效地发放到农民手中。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加充分地照耀农村。
构建规范型财政。深化财政制度改革,以“金财工程”为平台,启动了“乡财县管乡用”的试点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前期准备工作,完善和深化部门预算编制、会计集中核算、政府采购制度、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财政改革,规范非税收入征管,2006年该县实现非税收入7430万元,同比增加1115万元,增长17.7%。努力促进了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使财政收支管理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构建绩效型财政。加大对重点项目支出的管理力度,对重大项目工程建设实行会计委派,对全县224个行政企事业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进行了专项清理。强化预算编制和执行监管,积极开展财政收支日常监控和专项检查。严格预算约束,加强预算管理,坚持拨款按预算,追加按程序。积极开展财政投资评审工作。
构建品牌型财政。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学习型机关建设力度,注重培养复合型和实用型财政人才,造就了一大批财政、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行家里手。深入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发展”等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完善了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通过建设品牌队伍,县财政局连续3年被评为“人民满意单位”,县会计核算中心被授予省级“青年文明号”和“湖南省巾帼文明岗”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