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新农合”工作在湘西州实施10年来,按照先试点、全覆盖、巩固提高的“三步走”发展思路,逐步建立了农民个人缴费和政府补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建立了以大病统筹为主兼顾门诊小病的补偿模式,建立了包括行政监督、审计监管和社会监督在内的监管制度。“新农合”工作在该州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减轻了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基本实现了“病有所医”的目标。
一、农民广泛认可,参合率不断上升。
在新农合试点之初,农民对新农合制度不理解,加上过去合作医疗失败的教训,筹集农民个人参合资金难度很大,成本很高。不少县市入户筹资次数达3次,最多者达8—9次。经过近几年的运行,由于自己获得或见到别人获得补偿,逐渐减少甚至解除了原有的疑惑和不信任感,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新农合的好处。基层干部普遍反映筹资难度有所降低,工作容易开展,参合率逐年提高,全州新农合参合率由2003年的74.10%到2011年提高到95.18%。
二、农民意识增强,医疗负担逐年减轻。
看病能报销,增强了农民健康保健意识,该州参合农民住院率从2003年的3.62%上升到2010年的10.35%。2003-2010年全州新农合累计筹资79533万元,补偿参合农民290万人次,补偿71473万元。随着筹资水平的提高,补偿方案的完善,报销比例的增加,我州参合农民住院费用实际补偿率从2007年的33.1%提高到2010年的53.12%,自付费用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比例由2007年的47.58%下降到2010年的30.92%,下降了16.66个百分点,参合农民就医费用负担逐年减轻。
三、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强化医疗服务规范管理。
新农合制度的建立,改善了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条件,提高了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利用效率。县、乡医疗机构门诊人次和出院人次大幅增长,病床使用率也明显提高。实施新农合后,全州乡镇卫生院消除了经营性亏损,业务收入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长。由于合作医疗建立了严格的补偿程序和药品报销目录,在运行过程中采取了签订服务协议等一系列的监管措施,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医疗质量管理、统计资料和病历质量明显改善,很多乡镇卫生院建立了医院管理系统,实现了与新农合系统的无缝对接,计算机管理逐步普及。
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新农合事关农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和社会和谐稳定,是最大的民生,每年基层干部逐户宣传新农合政策,收缴农民个人参合资金,直接面对农民群众,与群众拉家常、了解所思所忧所盼,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受到群众普遍欢迎。2011年6月,下乡走访158户农户,农户都说合作医疗好,国家政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