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部门预算走向成熟
到今年,岳阳市部门预算改革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六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岳阳市部门预算改革稳步推进、活力彰显。突出体现为“三化”:
一是体系化。相继制定了《市级部门预算管理办法》、《市直部门预算评先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逐步形成了一套编制有标准、管理有规章、执行有约束的制度体系。到2011年底,全市12个县、区进行了部门预算改革,市直256家单位全部纳入部门预算,全市自上而下建立了科学规范的部门预算编制体系。
二是精细化。收入预算日趋完整。将教育收费外的预算外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综合预算。2011年,市级部门预算收入规模达到38.7亿元,是2005年的3.8倍。基本支出日趋精确。初步建立了市级部门预算单位支出标准体系,保障了津补贴和绩效工资改革的顺利实施,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有力节约了行政成本。项目支出日趋合理。进一步规范了项目申报程序,整合归并了一些支出规模小、性质类似、使用比较分散的项目,切实把有限的财力集中用在急需发展的事业上,并产生了明显实效。
三是阳光化。部门预算改革以来,财政从原来的微观管理退回到宏观服务,部门成为了预算编制主体,真正实现了“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在编制程序上,始终坚持“两上两下”,加强了与部门单位之间的沟通交流。在预算执行上,自觉接受人大和审计机关的审查监督,进一步增加了部门预算的透明度。可以说,这些年,我们致力改“关门预算”为“开门预算”,不断揭开了理财的神秘面纱,部门预算更加公正、透明,得到了省财政厅和省人大财经委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