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深化“五项改革”打造资金运行的“阳光链”
近年来,岳阳市财政局坚持以改革促管理,以管理促规范,打造了一条资金运行的阳光链条。
1、以部门预算改革为重点,实现了由“关门编制”向“公开透明”转变。预算是财政工作的“牛鼻子”。我们紧紧抓住这个“牛鼻子”,创新编制模式,明确预算单位为编制主体,坚持“两上两下”的编制程序,实行开门理财、阳光理财的“阳光预算”;扩大编制范围,市本级256家单位实现了“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同时,在编制基本收支预算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编制项目,涵盖了土地出让金、水利基金、城建维护费、国有资本经营等17个领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复式预算”;改革编制方法,推行“先预外、后预内”的预算编制方法,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综合预算”,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预算内外“两张皮”、单位“坐收坐支”以及单位间贫富不均的问题,部门预算更加公正透明。
2、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为重点,实现了由“逐级转”到“直通车”转变。市本级230个全额预算单位全部纳入了国库集中支付,财政直接支付比重达到94%,财政资金实现了统一管理、规范管理、高效管理。同时,深入推进公务卡结算改革,有效防止了虚假消费。今年,我们又制定了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全面启动公务卡制度改革。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不仅规范了财政资金的支付方式,还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更防止了截留、挪用和贪污现象发生。
3、以政府采购、投资评审改革为重点,实现了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规范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建立了“审核、采购、使用、支付四权分管”制度,坚持“无预算不采购、无预算不拨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五年累计完成政府采购64亿元,节约财政资金10.5亿元。大力创新财政投资评审模式,严格实行“先评审、后审批,先评审、后拨款,先评审、后结算”的评审机制。五年累计完成评审项目4016个,评审额达97亿元,审减“真金白银”22亿元,有效缓解了财政收支矛盾,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率。
4、以惠农资金发放改革为重点,实现了由“层层转拨”向“直达农户”转变。众所周知,过去惠农资金的发放程序繁杂,需要层层转拨,容易出现截留、挪用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搭建了市、县、乡财政部门立体网络信息平台,建立了“部门管理、财政发放、纪检监察监督”的“三位一体”监管机制,将149个涉农补贴项目纳入“一卡通”发放范围,实现了资金发放的信息化、网络化。近年来,全市每年通过“一卡通”发放各类补贴资金近10亿元,确保了资金快捷、高效到达农户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