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县:标准化财政所架起服务三农的“桥梁”
隆冬时节,漫步革命老区湖南平江县,不时看到一些“三冬”生产的火热场面。在南江镇长潭村一事一议项目地,两名财政干部手持卷尺,仔细测量着刚刚衬砌的水渠。目睹此状,村民姚大爷十分感慨:“财政干部做事就是踏实认真,让咱老百姓放心!”
对进村入户的财政惠民政策开展经常性巡查,不过是该县乡镇财政干部的“必修课”之一。这些年,随着创建“标准化”财政所工作的逐步推进,该县乡镇财政的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基层财政所联系群众、服务三农的“桥头堡”作用日益凸显。
逼出来的“创标”理念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的实施,为农村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财政局局长余雄透露,平江县2012年强农惠农富农资金达15.3亿元,相当于2009年一般预算支出的总和。
“财政监管压力越来越大,迫使我们对乡镇财政的职能职责进行重新定位和科学配置。”余雄介绍,按照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设想,早几年县财政即对“标准化”财政所进行了探路:2005年,该县将农税局更名为乡镇财政管理局,启动粮食两项补贴“一卡通”发放;2006年,启动以“核算统一、账户统设、票据统管、工资统发、采购统办”为主要内容的乡财县管改革;2009年,全面铺开村账乡代理改革,全县807个村的财务统一由乡镇财政代理;近两年,完善制度体系,对乡镇财政资金实行全方位监管。
依托改革夯实的基础,标准化财政所的思路越发清晰。2011年,湖南省全面启动创建标准化财政所。县财政一班人通过下乡调研、外出学习、结合实际,提出了“围绕财政科学化精细化主题,加强制度建设、业务建设、队伍建设和设施建设,提升乡镇财政管理效能和服务形象”的“142”创建思路,确定五年创建目标,并将创建内容细化为“职能职责明确化、内部管理制度化、业务工作精细化、队伍建设规范化、办公条件现代化、财政服务满意化”,勾勒了一张“创标”的路线图。
谋定后动,纲举目张。按照“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的原则,两年间,平江县完成了第一批4个财政所的“创标”试点,且一一通过了“省级标准化财政所”验收,为全面推进标准化财政所建设提供了成功范本。
环环相扣的创建机制
走进长寿镇财政所,墙上悬挂的40多块制度牌显得格外醒目。财政所长吴都生郑重地说:“这可不是摆设,财政干部该干什么、怎么干,制度上都写得一清二楚。”
完善制度体系,是标准化财政所的前提。财政局副局长万通途向笔者介绍,根据乡镇财政职能出现的新变化,县财政梳理出乡镇财政协税护税、资金监管、涉农补贴发放、乡村财务管理等10项职能,指导财政所科学分工,合理搭配,明确了各个岗位的权限。围绕这些职能,完善了贯穿乡镇财政预算编制、执行、调整、监督全过程的管理制度35项,还精心设计了村账乡代理、惠农补贴“一卡通”发放、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等工作流程图。
而突出财政业务抓标准化创建,在平江已经蔚然成风。在城关镇财政所,笔者看到一本本会计凭证,不仅装帧整齐美观,而且凭证要素很齐全、摘要栏内容很详细;按“项目资金”和“补助性资金”两大类分设的资金台账,密密麻麻记载了40多项财政资金的指标文号、名称、分批拨付时间、记账凭证号、具体用途等信息。
无疑,这是心血和智慧的见证。这些年,在乡村财政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中,平江财政人颇有心得:收入管理实行“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支出报账实行“十个不准”,现金管理采取定期盘点和突击盘查相结合,村级财务管理建立报账审核、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三道防线”……
临近年关,财政业务陡然增多。在板江乡财政所宽阔明亮的办公室,青年财政干部童江伟熟练操作电脑,将一笔笔村级收支业务输入财务软件。“以前,我可是一个不懂业务的‘门外汉’。”童江伟回忆,从部队转业后,局里安排他脱产带薪学习两年,还指定一名干部辅导他办理业务,这几年感觉进步蛮大。
“队伍建设主要是从引进、培训、管理上做文章”,政工人事股股长林悦仁说,近年来,县财政多方争取,公开招录44名高校毕业生,全部安排到财政所;先后选送95名青年干部参加电算会计脱产大专班、函授本科班学习;采取“请上来、走下去”等方式,每年举办财政政策、财政业务培训班3-5期,并通过大规模、全覆盖的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活动,使乡镇财政干部和农村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目前,平江在职财政干部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0%,有40余名干部通过培训,成为了独挡一面的业务骨干。
标准化财政所离不开硬件支撑。在安定镇财政所,笔者看到新建的办公楼绿树环绕,一楼的“便民服务中心”设有补贴申请与查询、村级财务报账等10多个服务窗口,配备了电子显示屏、等候坐椅、饮水机等服务设施,政务公开栏内的政策解答、服务项目、办事流程一目了然。一位前来申请家电下乡补贴的群众高兴地说:“过去办事东奔西跑,还找不着人,如今方便多了!”
乡财局局长吴成林告诉笔者,近三年,县里共整合投入资金320万元,改造薄弱财政所10个,使4个财政所的办公设施达到了省定标准,其中2个财政所的档案室通过了“省一级”验收;每年投入财政信息化建设资金50-70万元,办公电脑统一配备并实行内外网物理隔离,完成农民补贴网、预算管理系统等软件的升级,为业务提质装上了“加速器”。
“创建要保持温度,考核必须跟上。”吴成林说,县里明确规定:业务工作考核95分以上、硬件达标的财政所才能授予标准化财政所;标准化财政所两年开展一次复查,复查不合格的,要交出标准化财政所奖牌,取消单位和所长评先评优资格;考评结果与经费安排、业绩鉴定、干部任用“三挂钩”,既给担子,又给机会。
来之不易的多赢局面
年关岁尾,乡镇财政捷报频传:
2012年,乡镇财税收入完成3.68亿元,同比增长30%,为近年来最好水平;通过信息化发放的涉农补贴项目达43项、资金2.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6项、3200万元;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2824万元,实施奖补项目565个,一次性通过县级验收的项目达95%以上;开展家电下乡防骗补上户核查、农村低保户“阳光评定”活动,减少财政支出近500万元;807个村的财务统一上墙公开,涉农上访事件明显减少,村级民主管理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一个个跳跃的数字、一项项欣慰的成绩,映衬出理财人的执着追求。
“通过将创建工作贯穿于财政‘两基’建设和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过程,与创先争优、加强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财政文化建设、财政精神提炼等有机结合,干部的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忧患意识明显增强,进而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余雄最后概括,“标准化财政所的路子是对的,基本达到了思想提神、管理提效、服务提质、活力提升的初衷。”
“全省乡村财政财务精细化管理先进单位”等一项项荣誉和基层群众的一张张笑脸,为这番论断写下了有力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