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财政突出“五求”保障改善民生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近年来,岳阳市财政努力克服收支矛盾,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力地保障了各项民生政策的落实。
1、财力投入求“实”。预算安排中,坚持从财力实际出发,本着“积极而为、量力而行”和“保障重点、控制一般,先急后缓、统筹平衡”的原则,根据民生需求,将民生资金打足打实,不留缺口。预算执行中,新增财力重点向民生倾斜,并加大相关资金整合力度,优先用于保障民生。五年来,全市用于教育、农业、医疗卫生、社保、就业、文化、环保等民生方面的支出,由54.6亿元增加到165亿元,年均增长24.8%。五年全市财政民生支出累计584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为68.5%。2012年,全市财政民生支出165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为70%。
2、向上争资求“多”。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认真研究政策,主动对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生态保护区转移支付、库区转移支付、激励性转移支付、资源枯竭型地区转移支付等专项转移支付新政策进行深度挖掘、细致研究,尽可能多地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2012年,全年共争取中央、省转移支付资金 157亿元,增长15%。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3.77亿元,比上年增长50.8%,为各项民生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3、支出进度求“快”。对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各类资金,加强项目论证,加快资金拨付,尽量早安排、早下达、早见效。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县区财政支出情况实行定期考核、按月通报制度,并将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安排紧密挂钩,对执行进度慢的相应减少预算安排,充分调动了各级加快预算执行的积极性,确保了各类民生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4、保障领域求“全”。2012,全市农林水事务支出24.5亿元,发放和下达农作物良种补贴1.6亿元、农资综合补贴2.7亿元、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3.2亿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1.3亿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8亿元等。全市教育支出39.4亿元,用于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改善中小学校办学条件、落实教师绩效工资、职业教育发展和高校化债等。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2.1亿元,医保、工伤待遇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心城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提高到350元/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提高到170元/月,孤儿集体供养提高到1000元/月;农村五保对象分散供养2000元/年。全市医疗卫生支出21亿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报销范围进一步扩大,报销比例不断提高,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40元/人,基本公共卫生投入提高到25元/人,基本药物制度等医改投入不断增加。
5、资金使用求“效”。重点在绩效评价、加强监督两个方面下功夫。为确保资金“花得好”,稳步推进绩效评价试点,去年对教科文系统23家单位34个在10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开展了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试点,涉及资金1.4亿元。同时,在2013年度预算编制中,对需进行二次分配的专项资金和其他10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都纳入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编制预算绩效计划。为确保资金“花得对”,2012年全市开展了198次财政支出监督检查。我市将监督范围拓展到基层一线,细化到每笔每项、每村每户,构建起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与事后检查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大监督”体系。通过运行来看,在规范民生资金使用、惠农资金发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