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县沟渠疏浚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
去冬今春以来,平江县大力实施以沟渠疏浚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123456”工程(完成大小水利工程1万处,投入资金2亿元,主攻3个项目区,完成重点工程40处,清淤土方500万方,清淤整治渠道6000公里),进一步解决了农田水利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
一、周密测算,拿好一个方案。在开展项目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平江县开展沟渠疏浚行动的实施方案》,明确项目建设以干旱严重、水利基础设施较差的乡村为重点,按照“先议后筹、先筹后建、先建后补、奖优罚劣”的原则,实行“群众评议、村组申报、乡镇汇总、县核实”的工作程序,规范了项目操作流程,解决了因前期资金筹集不到位、工程建设无法开展的问题。
二、打捆投入,拼好一个“盘子”。采取“政府投、群众筹、财政奖、社会捐”的方式破解资金瓶颈,共整合各类涉农涉水资金1亿元,安排财政奖补资金1100万元,有力带动了群众筹工筹劳和社会捐资,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先行先试,树立一个样板。选择长寿镇先行试点,成功探索出了“县统筹、镇规划、村牵头、组实施”的运作模式。2014年,该镇累计整合资金2400余万元,发动群众投劳3.6万多个,高标准建设示范片3个,共清淤山塘168口,维修机电灌排22处、堰坝21座,硬化水渠95公里,疏通沟渠50公里。目前,“长寿经验”已在全县范围推广。
四、加强督导,提高资金绩效。建立完善民主议事、项目审批、项目公示、考核验收、绩效评价等多个制度办法,县水务、财政部门不定期对工程建设进度、质量、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等进行实地检查,指导督促乡镇公示项目建设内容、资金来源和工程进度,接受群众监督。同时,通过制订村规民约、发放倡议书、设立管护责任公示牌等形式,着力建立项目管护长效机制,确保工程持续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