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财政:突出五大发展理念 谋求财政事业突破
2016年以来,在财政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华容县财政局突出五大发展理念 谋求财政事业新突破。
在收入征管上始终注重“协调发展”。一是坚持依法治税。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按照中央税制改革部署省市要求,继续深化“营改增”,主动跟进和全面落实资源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和房地产税改革。通过税收调节分配,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严征细管堵漏洞,依法征收,确保应收尽收,促进财税收入增长从任务性向预期性转变,实现财政收入平稳持续健康增长。二是坚持综合治税。建立健全部门联动、协税护税的综合治税机制,实行以票控税、先税后证、先税后款、先税后验、先纳税后申报的税收联合控管,有效共享信息资源,变单兵作战为协同作战,全县上下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最大限度的堵塞征管漏洞。三是坚持有序征管。严格执行《湖南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做好非税征收的加法和减法,全面实现财政票据网络化、电子化管理。完善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乡镇“三资”平台的管理,开展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专项清理。
在产业服务上始终注重“开放发展”。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改革财政扶持资金分配方式,实现财政资金最大效益,促进区域产业、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是用基金引导产业升级。探索“补改投”方式支持发展,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引导投资基金,采取直接股权投资、间接引导投资、跟进投资等方式进行投资,支持百亿产业和企业发展。二是用制度激活社会资本。充分发挥财政杠杆的引领和撬动作用,综合运用以奖代补、财政贴息、股权投资、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支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规模化、品牌化、新型化。通过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等领域,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三是用政策营造良好环境。认真落实中小微企业减税减负政策,结合“营改增”等税收制度调整,研究支持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大力支持发展现代物流、养老服务、旅游休闲等新型产业,为城镇化提供就业和产业基础。
在改善民生上始终注重“共享发展”。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享发展理念,把民生共建共享的要求贯穿到财政工作。既积极作为,又量力而行,坚持雪中送炭,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建机制、可持续的事情。一是突出财政保障作用。立足“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职能,严格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健全教育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完善城乡养老、医疗保障制度,确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加强再就业资金管理,支持职业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二是突出财政调控作用。服务新型城镇化,大力支持县城“两湖一河”、沿江开发、市政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和园区建设。整合涉农资金,统筹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旱改水”、农村安全饮水、农村规范建房、环境综合整治、乡村旅游、乡村地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突出财政基础作用。做强农业投融资平台,支持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及时足额发放各项惠农补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城乡统筹发展能力。抓好精准扶贫,围绕“五个一批”工程,确保扶贫项目资金向特困村、特困人群倾斜。
在深化改革上始终注重“创新发展”。发扬勇于改革、富于创新的精神。一是进一步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完善政府全口径预算体系,探索编制中长期财政规划,完善预算执行约束机制,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实现预算公开的及时性、完整性、真实性。二是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规范资金审批、拨付程序,保障资金安全。强化乡镇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水平的提升。积极开展财政存量资金清理,探索财政性资金增值途经,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三是进一步推广PPP模式。对列入“十三五规划”的政府投资项目逐个开展PPP模式适用性研究,完善项目库。加力推动已列入部级、省级的PPP试点项目落地建设,打造华容县污水处理设施“厂网一体”项目成为全国示范项目。四是进一步推进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支持现有投融资平台整合和稳步转型,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强化与政策性银行合作,增强融资实力。促进平台公司投资主体多元化,提升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全力保障重大项目资金需求,发挥投资拉动增长的关键作用。五是进一步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公共服务事项、社会管理服务事项、行业管理与协调事项、技术服务事项、政府履职所需辅助性事项全部纳入政府采购范围。提高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占公共服务支出的比例,基本做到“应买尽买”。
在防控风险上始终注重“绿色发展”。推进廉政风险防控,营造财政资金上的“绿水青山”,确保财政资金和财政干部的“两个安全”,实现财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严格政府采购。推动政府采购转型,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管理、采购需求管理、履约验收和绩效评价,实现政府采购从程序导向向程序与结果并重转变。二注重绩效评价。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探索建设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突出对项目支出、部门整体支出、政策制度等方面的绩效评价,规范第三方绩效评价。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作为编制年度预算、优化支出结构的重要依据。三是规范债务管理。严格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文件精神,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严控新增债务,杜绝部门和乡镇擅自举债,确保债务在可控范围。四是加强内控建设。带头实现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落实,推动各单位不断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内部控制水平。五是强化财政监督。完善预算编制同步监督机制、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和监督成果运用长效机制。加大对执行收支政策、资金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力度,切实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完善投资评审制度,前移评审关口,扩大评审范围,形成项目支出预算管理与投资评审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