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安财政“六聚焦”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2017年以来,东安财政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聚焦组织振兴,稳定村干部队伍。坚持问题导向,把提高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标准作为村级组织建设的保障措施加以落实。2017年以来,村级运转经费预算安排13万每村标准,2018年村干部及离任村干部工资按实有人数统一标准计算,提高村级运转经费、服务群众专项工作经费、维修、治安、卫生、组长务工补贴等工作经费标准,全县村级运转经费比2017年增加700万元以上,平均每村达到15万元/年,超过省规定每村13万元/年标准;白牙市镇七个社区按25万元/个安排,惠农项目资金社区每个按10万元/年安排,每个社区经费比2017年增加10万元。极大地稳定了村干部队伍,激发了村(社区)干部干事活力,有效提升了基层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
聚焦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家庭农场。2017年以来,县财政预算每年都安排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保障经费150万元,支持建设具备家庭农场认定条件的家庭农场244家,到县申报备案的有198家,创建现代家庭农场示范场65家;继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平台,提供双方流转场所,指导农户签订流转合同1655份,为58户农户代办流转手续服务,保障了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聚焦环境优美,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2017年县财政安排紫水河流域禁养区退养拆迁补偿资金4000万元,全面整治养殖污染,禁养区退出养殖户269户,拆除栏舍17万平方米;安排专项资金540万元,取缔粘土砖厂41家,关闭所有需要淘汰的落后小冶炼企业;安排专项资金700万元,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完成55个村污水处理工程。2018年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项目财政投入力度,投入7000万元,用于农村规划、垃圾治理、污水处理、水环境、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的建设。
聚焦强基提质,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预算安排1000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全年建设村级公益事业项目140个,完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总投入2793万元,全县拆除空心房8.7万平方米,完成危房改建1720户,新修村组道路187.9公里,完成村、组道路硬化200公里,完成山塘清淤136口、疏浚河道14.5公里;完成改厕560座;完成55个村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完成三边绿化5.6万平方米,房屋靓化3.1万平方米、安装路灯520盏。2018年继续设立“美丽乡村”建设资金1000万元,推动农村公路、水利、供水、供气、供电等建设全面提速,全年预计建设村级公益事业项目150个,完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总投入3000万元以上,项目惠及200个行政村,受益人口33万人,覆盖面积达68.1%。
聚焦绿色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建设生态环保产业作为绿色发展着力点,继续建设神华国华永州电厂绿色电站,引领全县绿色发展。突出抓好芦洪市镇历史文化旅游名镇和大庙口镇旅游风情小镇建设,推进芦洪市镇赵家井村等10个旅游名村建设,新增休闲“农庄游”18家,孵化“赏花游”“民宿游”“生态游”等多种乡村休闲旅游新业态50余家。2018年继续设立旅游发展基金2000万元,致力做大做强农村旅游产业,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
聚焦产业振兴,大力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园等产业项目。2017年整合涉农资金13108万元,建设霞栖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大江源休闲农业综合产业园、金易德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上规模特色农业产业园。其中霞栖、金易德两个项目建设均已完工,顺利通过上级财政部门验收。全县共发展特色产业项目23个,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2亿元,财政对农业保险保费投入达3000万元,全县50%以上的农户受益。2018年继续设立现代农业产业建设专项资金1000万元,对现代农业产业建设项目实施以奖代补。进一步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向现代农业产业项目集中投放,发挥各项涉农扶持政策的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