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公共资产管理模式 提升公共服务管理水平——祁阳有序推进公共基础设施等资产地理信息登记试点
2025年2月,祁阳被纳入全省公共基础设施等资产地理信息登记试点工作试点县。启动试点工作以来,祁阳坚持高位推动、系统谋划、创新突破,圆满完成各项试点工作任务。
一、强化组织保障,构建协同推进机制。成立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组长,政府办副主任、财政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13个职能部门单位及22个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周调度、旬通报、月研判”工作机制,制定《祁阳市公共基础设施等资产地理信息登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数据采集—系统录入—地图标注—成本核算”四步走实施路径,细化分解6类28项重点任务,形成财政牵头、部门协同、第三方应用平台公司技术支撑的立体化推进格局。
二、夯实数据基础,创新多维采集模式。一是标准化数据采集。开发预算“线上+线下”双轨数据采集系统,编制《资产信息采集操作手册》,设置资产属性、空间坐标等5大类36项数据要素。组建30人专业团队开展数据采集相关工作,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线上点对点辅导”等方式完成多轮次业务培训。二是精准化数据录入。应用科技赋能,充分利用无人机航拍、三维扫描GIS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数据采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精度。建立数据质量三级审查机制(单位自查—专班核查—专家审查)。
三、突破技术难点,构建智慧管理平台。一是标注地理信息。完成自然资源部门行政边界数据、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等资产坐标信息全量导入;创新“卫星遥感+实地测绘”双验证模式,实现交通、水利、市政设施、保障性住房以及文物资产100%精准标注。二是重置成本核算。采取“专业评估公司+行业主管部门+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联动模式进行资产核算,建立“年限折旧法+市场比较法”复合测算模型,充分考虑公共基础设施等资产的类型、建设时间、工程造价等因素,确定各类资产重置成本的计算方法和参数指标。同时,建立重置成本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适时对重置成本标准进行调整,确保资产价值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四、完善质控体系,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建立“五位一体”质量管控机制:一是交叉核验。组织行业主管部门进行数据互查,根据行业数据核查难易程度,分别按10%—20%的比例对录入数据进行相互核验。二是实地抽查。对重点领域开展现场抽查和GPS定位核查。三是系统校验。系统通过地图自动识别数据进行覆盖度对比以及校验;价值数据对比,试点数据和年报数据进行对比,按照区域大小横向与其他同级别试点区县数据进行对比。四是人工核实对比。直接在地图上通过人工识别,查看数据标绘情况,检查空白道路和未标注水库、绿地、塘坝等明显地理特征的地图数据元素。五是审计预审。邀请市审计局提前介入对各部门单位录入的数据结合实际情况、部门间数据的逻辑性等进行初步审计。
截至目前,完成交通、水利、市政、保障性住房、文物等7855条资产卡片信息录入,绑定地图数据7855条,入账卡片7855条,资产总额392.5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