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县:学懂弄通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慈利财政工作现代化
立足新起点、担当新使命,慈利县财政局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不断强化“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持续提振“人人敢为善为”的精气神,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全国、全省、全市财政工作会议目标任务,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慈利的财政篇章。
一、生财有道:大力推进财源建设2023年行动计划
(一)聚力增收入、拓财源,应势而为抓征管。坚持“六个要管”的理念,即“管预算就要管收入、管支出、管绩效、管资产、管监督、管争取支持”,围绕构建“新城区、产业开发区、大峡谷国际旅游经济区”三大财源增长极,积极研究财税支持政策,推动主导行业和骨干企业持续做大做强。贯彻落实《湖南省税费精诚共治办法(试行)》,下好部门协作“一盘棋”,拓展社会协同“朋友圈”,架起信息协力“高速桥”,打出公众协助“组合拳”,着力构建“党政领导、税务主责、部门协作、社会协同、公众协助、信息协力”的税费共治体系。
(二)聚力调结构、稳预期,精准定位抓产业。时刻聚焦“工业强基倍增”战略,加速推进重点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各类业态蓬勃发展。积极打造非金属矿深加工、现代化生猪养殖循环、杜仲产业、新能源四大百亿产业链,将2023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全口径税收总量11.4亿元”目标铺排到每一个月,担子压实到每一个人。
(三)聚力转观念、优服务,引导撬动抓招商。围绕省政府“三大支撑八项重点”、张家界市南京市对口合作、张家界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战略机遇,以慈利县“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的发展方向为坐标,主攻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区域大型企业,推进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发展税源经济,充分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实现产业发展与财税增收良性循环。
二、用财有效:足额执行“三保”切实过紧日子
(一)构建科学有序的财政支出结构。坚持政府、部门、项目、资金规划“多规合一”,决策、预算、供给、保障“四位一体”,统筹考虑预算安排与资金使用,重新核定项目支出,对上年度一次性支出项目和用于弥补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的项目一律取消,对连续两年列入年初预算而未实际开展业务的项目进行专项清理。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扭转预算安排”基数+增长“惯性思维,通过贯穿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全过程”的绩效管理工作,不断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合理统筹财力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财政工作与保障改善民生、增进群众福祉密不可分。2023年慈利财政将不断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突出全口径预算管理,保持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强度,健全完善各类资助政策体系,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着力深化财政领域“放管服”改革,积极提升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等成效,以更大力度推动财政服务能力再上新台阶。
三、聚财有方:网格覆盖触角外延
(一)建立产业发展县级领导负责制。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坚持县级领导“挂实帅、出实招、解难题”,充分运用财政政策“工具箱”,打好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切实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落实每周会议调度、每月进度通报、每季考核讲评,确保按照既定方案促进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各类重点业态蓬勃发展。
(二)建立行业税收主管部门负责制。按照《慈利县财税收入激励暂行办法》(慈办发〔2023〕2号),调动行业主管部门抓收入、强保障的积极性,对完成绩效考核目标的予以奖励、对工作敷衍塞责的扣减征收经费。
(三)建立税源企业机关单位帮扶责任制。借鉴2022年我省“万名干部联万企”典型经验,全县各级各部门组成常态化解难题优服务联合工作组,选派懂政策、能力强的干部,走进我县税源企业,帮助企业享受到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四)建立财税收入网格征管责任制。把慈利县征管区域划分为N个片区,征收力量下沉一线,目标任务到征管主体、到执收业务人员、到最小单元格,形成“共征共管”新格局。同时深入企业财务核算地,现场开展税收核查工作,力争入库税收比2022年增加10%以上。
四、理财有序:清理存量资金归集存量资产
(一)统筹“沉淀资金”。紧盯账户清理,在“细”字上做文章。以“财审联动”为突破口,两条线开展单位资金和银行账户清查,大力推进数据核实和资金缴回、账户撤销工作。紧扣统筹使用,在“实”字上见成效。明确缴回的沉淀资金统筹使用方向和报批程序,推动资金统筹使用尽快落地见效,确保清偿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解决高标准农田历史遗留问题等。建立长效机制,在“严”字上抓管理。针对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和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依托资金一体化管理系统掌握预算单位账户资金沉淀规模,从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监督等方面,持续构建堵塞漏洞、解决问题、落实责任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清查“沉淀资源”。准确把握“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三项基本原则,充分总结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清理归集的经验,以资本为纽带实现国有资产资源的有效转换,加强对各行政事业单位及县属国有企业等的经营性资产摸排工作,完善资产台账,做到资产底数清、状况明。
(三)整合“沉淀资产”。根据资产规模、类型合理规划,优化资产布局,推动资产集约使用,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国企资产运营能力,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强对已归集资产的使用、开发,焕发国有资产的新活力。
五、管财有责:加强财会监督提升管理效能
(一)做好风险预防。充分认识到当前县级财政安全运行的重要意义,把防范化解财政运行风险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增强政治机关意识,充分发挥“钱袋子”“大管家”“黑包公”作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按照全省财政系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开展“绩效管理提升”大调研的部署,将政府性债务监管、省市重大财税政策执行情况调研等工作纳入财政运行分析评估,一同谋划、一体推动,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监管体系,全方位、多角度掌握慈利财政运行情况,切实提升资金使用效能。
(二)精准风险识别。强化政府性投资事前论证,严格执行上级财政开工核准和平台公司债务联网监督,巩固违规举债和虚假化债纪检监察专项整治成果。充分利用财政部地方财政运行报表平台、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系统和地方税收征收信息系统,按照省财政厅统一要求,开展高风险县域财政运行风险隐患排查,并以专题材料或报告等形式争取支持,充分发挥县级比较优势。
(三)强化风险管控。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会同县审计局、县税务局等部门建立联席工作机制,定期协商、交换意见,坚持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共同筑牢风险“防火墙”。继续保持债务监管高压态势,守正创新工作方式,采取关注函、结果通报等形式,对债务日常管理较差预算单位关注提醒,引起市财政局和县政府重视,督促全县各级各部门加强本区域、本单位政府性债务管理,坚决防止新增隐性债务。
(四)拓宽监督渠道。结合省市重大项目投资,及时关注交通、水利、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存在风险。分析政府债券资金、PPP项目投向,研判现有项目实施对县级财政运行可能造成影响,关注专项债券“自求平衡”与项目实施存在期限不匹配等问题,对收到的信访举报及时反馈,防止风险向财政部门、国有企业、金融机构蔓延,努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