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财政:以高质量财政服务现代化新慈利建设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慈利县财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市委、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国、全省、全市财政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严防政府债务及“三保”风险,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为服务现代化新慈利建设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一、聚焦“大收入”,拓展稳健增收新空间。一是着力培育优质财源。打造县域产业特色,着力培育骨干税源企业,提高重点产业税收贡献,提升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园区发展含金量。二是强化税费征管。进一步健全慈利县财税收入激励机制,增加重点收入单位和政府性投资项目委托代建激励,进一步调动全县各级各部门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推进税费精诚共治,强化源头管控,抓实主体税源,挖掘增收潜力,加大非税收入征缴力度,做到应收尽收,确保完成全年收入目标任务。三是聚力统筹整合。整合各类财政性资金,统筹安排,保障重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倍增效应,扶植壮大中小企业,带动社会投资跟进增长。四是大力开展争资争项。密切关注政策导向,加强衔接汇报,积极争取上级对口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千方百计地将健康、路网、水利、城建、旅游、民生等投资项目挤进国家和省、市的投资计划。五是有力盘活国有“三资”。用好“用、售、租、融”四种方法,分类研判、妥善处置,大力盘活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资产资金,确保处置价值最大化。
二、着眼“大方针”,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坚持“方针政策有力度、服务保障有温度、助企纾困加速度”,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落地见效,助力经济回升向好。一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持续加力实施一系列阶段性减税退税和降费缓费等政策,加大政策公开力度,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二是加强财金协同联动,支持企业发展壮大。立足杠杆思维,以财政投入撬动金融资本,通过“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资金投放,提升助企纾困实效。用足用活融资担保、贷款贴息、财政奖补、“潇湘财银贷”等政策,大力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贷款,推动融资担保增量扩面,推进普惠金融服务提质增效,切实为企业减负担、增动能。三是强化财税政策引导,助力释放内需动力。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将资金集中用于前期工作准备充分、能快速形成实物工作量的重大项目;督促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加快工程和资金支出进度。四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及时兑现各项惠企政策,最大限度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做实消费帮扶,赋能乡村振兴;足额落实中小企业预留份额,明确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项目标准,用足用好价格评审优惠和优先采购政策,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为中小企业开拓市场。五是大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联农带农富农。坚持全方位统筹安排财政资金,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补齐农村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短板,推动以农业为主导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硒有慈利+五大产业”建设,围绕重点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进一步深化财政奖扶投入机制改革,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产业集团、产业集群。
三、立足“大预算”,迈出减支裕民新步伐。强化全口径预算管理,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做到“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个口子、预算一个盘子”。一是持续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零基预算改革,严格遵循“先定事后定钱”的原则,支出不再采取切块方式安排预算。健全和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和三公经费管理机制、预决算公开管理机制,压实部门及所属单位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三公”经费管理、预决算公开的主体责任,强化财政部门财政管理责任和内控机制。二是加强预算执行约束。严格规范支出行为,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先有指标后有拨款”,增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严控预算调剂追加,硬化支出预算约束。做好收支调度,加强对重点领域预算执行分析,加快上级专项资金支付进度,狠抓以支促收、以支保收,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保障能力。三是树牢过“紧日子”思想。按照财政支出管控要求,2024年一般性支出总量压减10%,“三公”经费按照只减不增的原则加大管制力度,严控新增支出,严控行政运行成本,强化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做到非必要的开支一律不开支。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适时修订接待、会议、培训、差旅等经费管理办法,让勤俭节约形成共识、形成习惯。坚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大对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生态环境、乡村振兴等改善民生领域支持力度,以政府的“紧日子”换取百姓的“好日子”。
四、围绕“大监督”,积蓄管理质效新能量。一是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对财政重大专项和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开展全周期跟踪问效,完善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相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绩效目标审核、预算编审的前置条件,提升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二是深化投资评审改革。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施工现场管理,继续在预算把控、结算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发力,不断推动政府投资项目降本提质增效。三是推进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与各相关部门加强联系,推动医疗收费票据、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专用收据、公益事业捐赠收据、往来结算收据等票据全流程电子化服务,真正告别票据纸质化时代。四是加强乡镇财政管理。规范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发放管理,全力推进“一卡通”“阳光审核”系统的全面运行,加强“村账乡代理”工作的业务指导和培训,严格“乡财县管”的预算执行和支出审核把关,不断健全乡镇财政管理工作考核评估机制,积极开展“两所”(标兵、先进财政所)创建,努力提高我县乡镇财政管理工作水平。五要加强财会监督。切实履行财会监督主责,围绕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强化重大财税政策落实情况监督,对部门预算实行闭环监管,坚决维护财政经济秩序。推进各类监督贯通协同。推进财会监督与人大监督、审计监督等其他监督贯通协同,深度融入全县大监督格局,实现信息共享、成果共用,对监督发现的问题严格追责,让财经纪律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五、防范“大风险”,取得运行管控新成效。牢牢守住地方政府债务和“三保”两道防线,是财政部门的主责主业,我们要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将防控风险作为底线要求,筑牢安全防线。一是严密防范债务风险。抢抓政策机遇,最大程度争取债券资金,依法依规加强专项债券项目管理,推动债券资金精准投放使用。按照“防爆雷、控增量、化存量”要求,积极化解存量,坚决遏制增量,严格落实偿债计划,严防债务逾期风险事件的发生。强化专项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借用管还”闭环。完善债务风险指标常态化预警监测机制,切实防范国有企业债务风险。二是扛实“三保”政治责任。“三保”关系到政府履职尽责的财力保障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政府运行;不仅是经济责任,更是政治责任。兜牢“三保”底线,统筹好转移支付和自有财力,把“三保”放在支出的优先位置,不留硬缺口,确保国标和省定“三保”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