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社保支出应对资产泡沫
为避免届时出现资产价格崩溃式下滑,中国政府有必要未雨绸缪,提早疏导高储蓄,以避免资产价格的大起大落。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加大对于公共事业的财政支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根据相关研究数据,1982-2000年间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27%。我们预计人口红利的贡献还会持续5-10年左右,因此2006-2015年,充分挖掘人口红利,结合经济改革带来的改革红利,中国经济在未来5年可以保持年均8-10%的增速;而从2015年左右开始至2030年,人口红利消失,人口负债出现,老龄化对于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凸现。随着家庭储蓄率的持续下降,投资增速也会放缓,经济增长将越来越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测算了人口红利消失的效应后,我们预测2016-2030年间中国的真实GDP增速为年均5.5%。按照这样的增速,到2030年,也就是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达到25%、老龄化严重的年份,中国已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达到13000美元,接近捷克、沙特阿拉伯和中国台湾省等经济体在2005年的水平,跨入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国家行列。
资产价格的走势,从短期来说受到资金流动性的影响,从长期来说,人口结构的影响则非常深远。目前,中国尚有5-10年左右的人口红利可以享受,如果政府不加引导,任由目前的储蓄率攀高,在未来5到10年内,中国易催生资产价格泡沫。而当进入人口结构的拐点时,伴随人口负债的出现,家庭储蓄率必然骤然降低,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给社会带来较大的破坏性。为避免届时出现资产价格崩溃式下滑,中国政府有必要未雨绸缪,提早疏导高储蓄,以避免资产价格的大起大落。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加大对于公共事业的财政支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日本的经历印证了人口结构对于资产价格的影响。日本的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价格走向的长期趋势与主要储蓄者比率变动非常吻合(主要储蓄者比率指35-54岁人群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这一年龄段的人口收入处于人生的高点,但由于既要为子女储蓄,又要为将来的退休生活储蓄,其储蓄也处于人生的最高峰,是社会的主要储蓄者)。人口红利阶段,伴随主要储蓄者比率上升,资产价格攀升;而当人口红利彻底衰竭,主要储蓄者比率开始下降时,资产泡沫立即破裂,房地产价格与股票价格均大幅下跌,日本经济进入了所谓“失去的十年”。尽管日本资产泡沫的破灭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但从长期来看,人口结构是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之一,政府与市场的力量都无法超越人口的自然趋势力量。
中国目前的家庭储蓄率居高不下,固然有人口结构的因素,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政府对公共服务开支不足,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利用国际历史数据进行的回归分析显示,政府对于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开支与居民消费率正相关,政府对于教育与医疗卫生的支出越大,居民的防御性储蓄倾向越低,因而更倾向于消费。
我们可以通过日本的经验来观察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居民消费率和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日本的家庭储蓄率在上世纪70年代曾长期高达20%以上,此时日本开始通过两项举措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其一,大幅增加政府社会保障开支;其二,通过企业年金等制度,大幅增加雇主的社保缴费负担。从1970年到1980年,日本由国库承担的社会保障开支(社会福利、公共救助、社会保险和养老金之总和)上涨了7倍,占GDP的比重从2.1%提升至4.6%。而同一时期,雇主的社保负担也上涨了5倍,占GDP的比重自3.6%提升至6%。日本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过程中,比较显著的特点是企业与政府共同承担社保负担,一起对于社会保障发挥了重要的贡献。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增加了民众的安全感和退休后收入的预期,有效降低了家庭的防御性储蓄倾向,日本的家庭储蓄率自70年代中期后开始回落。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05年中国政府的社会保障开支(抚恤、社会福利救济和社会保障补助之和)仅占GDP的1.4%。在距离人口结构拐点尚有10年左右的关头,政府需要加大对于社会保障和公共医疗的财政支出,这样将有助于降低居民储蓄倾向,从而起到推动国内消费,缓解资产价格泡沫的双重功效。
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于社会保障和公共医疗的财政支出,降低居民储蓄倾向,从而推动国内消费,缓解资产价格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