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财政资金白白沉淀
不让财政资金白白沉淀
——北京市财政局上半年市级一般预算支出进度首超时间进度纪实
长期以来,一般预算支出进度落后于时间进度是各级财政部门所面临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往往到年底,甚至是年底最后几天,预算单位的资金花不出去或者乱花,造成财政资金的严重浪费。这就形成了上半年“等项目”,下半年“突击花钱”的状况,严重影响了社会事业的发展。
在北京,这种情况开始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截至6月30日,北京市级一般预算支出进度达到55.7%(时间进度50%),超过时间进度5.7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支出进度42.2%相比,增加13.5个百分点,近80%的市级部门支出进度超过50%。“乱花纳税人的钱或者使用财政资金缺乏效益,是极大的浪费,让财政资金沉淀一天,同样也是浪费。”北京市财政局新闻发言人徐熙的话掷地有声。
提前介入 做实做细项目
今年初,北京市市长王岐山提出:财政要通过预算资金的执行进度反映市级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各部门要加强基础工作,在要钱和用钱中做好前期细致工作,确保实现市级一般预算资金支出进度上半年达到50%。
为了如期完成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这一目标任务,北京市财政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支出进度,确保财政资金早拨付、早见效。财政局从局长到各个处室都进入了紧张的工作状态,特别是六个支出管理处的处长们脑神经都绷得紧紧的。在局里的一次会议上,经济建设一处处长陈楠说,“现在我每天早晨一睁眼,就感觉像出租车司机每天欠几百块钱‘份钱’一样,欠资金支出进度的几个百分点!”这句话被局领导誉为“名言”,并立即在财政局流传开来。
在陈楠的办公室,电脑上一面反映资金支出进度的小红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她的指引下,我们打开“财政综合办公平台”,点开“科目、部门”,发现经济建设一处分管部门预算在7月13日的资金支出进度已经超过时间进度4.15个百分点,其他5个支出管理处分管的部门预算资金支出情况也都一目了然。
“确实,通过财政业务专网,预算单位和局内各处室都可以随时查看每个单位每个项目的资金支付等情况。我们的压力特别大,每天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查看我们处的资金支出进度离‘小红旗’还有多远!”陈楠说起话来很平静,但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她们的工作压力与干劲。截至6月30日,经建一处分管部门预算执行已经完成64.74亿元,支出进度为56.44%,在全局6个支出管理处中排第二位。
谈起抓管理和抓支出进度,徐熙介绍说,我们制定了《北京市财政局加快支出进度局内管理暂行办法》,对预算管理各环节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工作完成时限,并将支出进度完成情况与处室和个人绩效考核挂钩,有效地推进预算执行进度。
“与其他支出管理处一样,我们经建一处为了加快资金支出进度,做到提前介入项目,做实、做‘熟’项目,这样,等到北京市人大一通过部门预算,项目就可以进入预算执行程序,具备拨款条件了。”谈起如何做实项目这个话题,陈楠表现得胸有成竹。
在项目库建设方面,首先是项目细化。除了大的部门预算项目库外,还单独建了一个支持企业发展的工业项目库以及环境整治的项目库,通过从网上搜集、有关主管部门和区县财政部门推荐等渠道搜集项目。有关的项目最早在头年9月份就提供给局投资评审中心进行评审,一旦通过评审,就先做好政府采购的相关准备工作。从而,项目做得越来越实,越来越细。“从2005年起,北京市财政局在部门预算编制中引入了评审机制,建立了部门预算项目事前评审、事中监控、事后绩效评价有机结合的规范化流程管理体系。”预算处处长孟景伟对此有非常深入的理解。他介绍说,支出管理处筛选出的每个拟安排项目,都要通过财政专网交评审中心进行预算评审。据统计,2006年年初部门预算下达前,评审中心在3个月的时间里,共评审部门预算项目3062个,评审投资70亿元;2007年年初评审中心评审部门预算项目3823个,评审资金86亿元。2006年下半年各处就开始准备今年的项目,评审中心提前介入这些项目的评审。
夯实基础 以支出促工作
按照北京市的统一部署,北京市财政在2005年至2007年3年间安排了支持公共卫生“一个机制、四个体系”建设资金12亿元,其中一个最大的项目是北京防治传染病的专业医院——地坛医院的异地搬迁,该项目财政投资4.2亿元。
项目进入政府采购程序后,由于其防治传染病设备的特殊性,在招标上遇到了无人应标等诸多问题,面临着废标的风险。按照《政府采购法》有关规定,如果出现“废标”则要进入第二次采购招标程序,两次招标前后共需要90天的法定时间,这无疑将极大地影响资金支出进度。
为了提高政府采购工作效率,社会保障处处长师淑英多次带队深入预算单位,召集有关各方进行座谈,并会同财政局采购办和医院设备采购人员进行协调会商,要求招标方积极开展工作,是医院的问题由医院方面负责解决,是招标商的问题则由招标商负责解决。同时,通过局采购办请来4家负责此次设备招标的中介机构进行对话,促使他们加快工作节奏。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最终顺利地完成了设备招标相关工作。
“按理说,这些协调的事情不归我们管,但是,为了加快资金支出进度,我们必须转变工作作风,以服务来促进相关单位提高财务管理、预算管理和执行水平,从根本上保证完成资金支出进度的目标。当然,这也能促进预算单位转变政府职能。”对于自己管“分外之事”,师淑英的一番话很好地诠释了北京市财政局提出的建立服务型财政、透明型财政、效益型财政的理念。
社保预算支出始终是走在时间进度的前列。在抓支出进度初期,各预算单位还不能从网上直接看到支出进度,社保处就将部门的支出进度情况分部门打印,对单位情况进行通报,使预算单位及时掌握与财政部门同口径数据,与财政部门共同配合完成工作。
“我们要求每位专管员工作再忙也要每周到预算单位了解情况,现场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回局后将掌握的情况与支出进度‘小红旗’做比较,逐个项目进行分析,然后协调相关处室从根本上解决预算单位的问题。”师淑英话锋一转,她说,我们所服务的10个部门中,情况不尽相同,我们没有一味地对部门提出支出进度达到50%的目标,而是鼓励预算单位通过抓支出进度,促进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如市卫生局政府采购项目多,虽然没有达到50%的支出进度目标,但与去年支出进度相比提高了11.58%,各项工作都有很大程度的进展。
农业处区县项目资金占整体资金比重高,特别是2007年,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安排支持“三农”预算资金80.3亿元。
“农口的项目基本都要等每年3月市农委召开工作会议定下项目投资方向后,到四五月份才能定下来。之后,项目还要经过一个月的评审才能出来。我们支出进度的压力特别大!因此,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紧盯项目。”面对巨大的支出进度压力,农业处处长高麓没有急于求成,而是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卓有成效的举措。首先是逐个项目盯。为了尽快定下项目,他们多次召开相关部门的协调会,将财政部门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的要求向市农委等相关部门进行通报,帮助预算单位细化项目预算;其次是项目专人盯。召开处内支出进度分析会议,统一思想,落实责任,规定上半年能开始的项目一定要开始,坚决避免拿钱找项目。细致的工作换来的是资金支出进度的加快,到6月30日,农业处分管部门预算支出完成了51.05%,超过时间进度1.05个百分点。
在完成支出进度达到50%目标的同时,北京市财政将近90%的资金都用于公共支出方面。2001-2006年,对“三农”、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学、文化、社会保障、政权建设等公共领域的投入总额达到4144.6亿元,年均增长23.4%。用徐熙的话说,都是一些“小、碎”的项目,但都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比如公共交通收费制度改革,从去年起,市民持IC卡乘公交车可享受普通票四折、学生票二折的优惠,这样算下来,一年市财政就得安排40多亿元的资金。”
“一体两翼”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市级一般预算支出进度首超时间进度,达到55.7%,是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下取得的,它集中反映了我们多年来创新机制、夯实基础、规范管理和深化改革的成果!”谈起这个成绩的取得,徐熙非常感慨。
近年来,北京市财政以预算为核心,推进政府预算制度改革,致力于建设“一体两翼”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全面加强财政管理。“‘一体’是财政预算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的一体化,涉及到投资评审、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绩效考评等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两翼’是以‘财政基础工作’和‘金财工程平台’为依托。”孟景伟的介绍让记者感受到北京市取得55.7%支出进度背后的强大管理基础。
为了增强资金支出进度的透明度,结合“金财工程”建设,北京市财政从2005年开始建设覆盖全市的财政信息资源系统,涉及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监督、绩效考核等所有财政资金管理过程,并与市级部门以及区县财政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联网。
“目前,我局90%以上的核心业务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并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紧密相连。在这个平台上,市级以及区县的部门预算项目的执行情况一目了然。”孟景伟难掩自豪之情。他说,我们始终坚持强化基础,做到准、细、明、效,打造服务型财政和透明型财政,这其实也为完成55.7%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准”就是市财政一直致力于基础数据库建设,提高预算编制数据的准确度,不断探索高效、快捷、准确的预算资料采集途径,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将基础资料导入部门预算系统,根据相应的定额标准,自动生成准确的基本支出预算。“细”就是通过建立和完善定额标准体系,逐步实现了部门预算资金定额与实物资产定额的结合,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上,建立分级管理项目库,预算单位和财政部门根据各自职责享有不同权限,实现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多环节审核,促使预算单位把预算编细。“明”就是使资金管理更加公开,主动同审计部门联网,市财政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同时加强自身监管,做到预算编制执行全过程的透明。“效”就是在资金效益考核上,大力推进部门预算的绩效考评工作,积极探索建立绩效预算评价体系,对预算的执行过程和完成结果实行全面的追踪问效,推进财政支出管理由重分配向重支出绩效转变。
“在打造服务型财政和透明型财政的同时,建立绩效预算评价体系,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下年度预算安排有机结合,实现预算编制的规范化、程序化,促使预算进一步编细、编实。”孟景伟介绍说,2006年将教育、科学、农业、社保、卫生等领域的45个项目纳入考评范围,涉及资金7.1亿元。
为了确保财政资金花出效益,北京市今年还出台了对环保专项资金的绩效考评办法,在项目完成后进行打分,进行量化考评,另外,与市残联、市投资促进局密切配合,进行了部门预算绩效考评试点工作。
徐熙说,经过大胆探索和反复实践,北京市部门预算改革已今非昔比:全面反映各部门收支状况,打造了明白财政;调整了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办大事得到落实;严格了预算执行,“豆腐预算”变成“铁预算”;规范了理财用财行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财政不怕花钱,关键是要有好项目,要通过花钱建立起好的机制,实现由重管理向重服务的转变!”徐熙坚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