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助推浏阳农业产业发展
缤纷三月,烟雨蒙蒙,浏阳市达浒镇象形风景区油菜花节自3月12日开幕以来,1800亩金灿灿的油菜花,每天吸引着3000多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赏花踏青。
浏阳市达浒镇象形村地质条件独特,风景秀美,素有“湘东小桂林”之称。走进景区,一座座拦河坝将金坑河水挽留于秀美山景中,一条条硬化渠道静静的卧在一片片油菜花田里一条条机耕路象手臂一样长长的伸着,将一块块油菜花田揽在怀里,勾勒出一幅绝美的山水田园画卷。然而时光回溯到三年前,这里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薄弱,河道沟塘年久失修,破损不堪,与生产发展需要和景区自然环境极不相称。我市立足改善农业生产设施,高标准规划,高标准治理,整修沟塘河坝,贯通水系道路,绿化美化村庄,景区面貌焕然一新。截至目前,该村共完成农开工程投资建设780万元,维修加固拦河坝3座、新建电灌站1处、加固维修蓄水山塘5座,衬砌渠道8.96公里,修建田间机耕路2.28公里,种植垂柳水杉2000株,绿化沟渠道路3.5公里,于是有了“油菜化节”游人如织的一幕。这仅仅是浏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浏阳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亮了村庄,美了景色,有力助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让村民得到了更多实惠。
一、精准设计规划,最大限度满足村民需要。项目规划设计是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建设蓝图,决定项目建设成效。2013年,浏阳市编制了2014年-2020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采用连片推进,规模开发的形式,将官渡、达浒、沿溪、古港、高坪、大瑶、荷花等乡镇列入建设规划范围。在编制年度实施规划时,根据生产自然条件,群众意愿程度等因素择优立项,选择自然条件较好、群众积极性高、开发紧迫性强、开发效益明显的地区优先立项开发。浏阳农开人和设计人员走在田间地头,走进村民家里,深入了解村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诉求,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充分讨论、酝酿,做出决定集体决策后再实施,确保每个单项工程都能为村民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
二、精细管理,打造村民放心满意工程。为了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成“质量过硬、村民满意”工程,农开人在“管”字上做足了文章,做到了质量监督“五位一体”。在乡镇设立工程建设指挥部,由农开办、监理公司、项目乡镇、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共同组成。农开办技术管理人员分工联系标段,每天上工地巡查指导、现场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监理人员从专业角度提出整改意见,每个施工场地、作业面都有村民代表跟踪质量,及时反映情况,乡镇村组积极联动,调处矛盾,协调纠纷,工程人员专心施工。监管到位,服务到位,保证了项目施工质量和进度。现场考核质量点评,项目建设过程中每10天召开一次施工会议,对每个标段的质量、进度情况进行点评,好的做法,积极推广,不达标的工程一律返工。现场考核,严格按照省农业综合开发实施细则规定对施工单位组织3次考核评比,奖优罚劣,对总分排名前三的施工单位,按政策在下年度项目招标时予以加分优惠。细节决定成败,精细化项目管理赢得项目区村民交口称赞。
三、精心为民,把每一个项目做到村民心坎上。“过去放水锄头打架,现在灌水跑马。”这是金石村金滩片村民对农开工程的感叹,生动地说明了农业综合开发带来的实惠。该村松坡坝灌渠从金坑河筑坝取水,水路长,渠道渗漏严重,杂草丛生,金石村村民需抱团轮值两天时间才能得到一点水,村民怨声载道,群体斗殴事件时有发生。2014年市财政筹措240多万元,硬化了3.06公里渠道,从坝上把水送到家门口,解决了多年搁在村民心头的一座山。同时,为方便村民生产生活,项目区根据需要设置了取水码头、机耕桥、涵闸等便民设施。
2014年,浏阳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总投资2484万元,建设标准农田1.69万亩,修筑拦河坝3座,衬砌渠道38.48公里,新建桥涵附属建筑物22处,修建加固山塘10口,整修机耕道12.89公里。渠通畅了,旱能灌涝能排,道路联成网了,村民安心种粮,发展经济作物,收入提高了,项目区新增农产品生产能力189.2万公斤,其中粮食、油料167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545万公斤,增加农民收入总额246万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新农村建设的美丽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