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发掘培育增长点 适应把握新常态
宏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浏阳财政以更加理性的思维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更加务实的举措发掘培育新的增长点,适应把握新常态,着力打造财政“升级版”。截至4月30日,浏阳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28.5亿元,占全年预期目标85亿元的33.5%,同比增长13.1%。
一是向产业要增长点。围绕“强园造城,配套融城”战略,积极完善七大板块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夯实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八大产业集群发展基础,园区经济突飞猛进,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来势喜人,今年前4个月,全市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487.5亿元,同比增长18.1%。完善财政扶持政策,推动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一园四镇”及浏东公路沿线生态旅游示范带等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加快区域合作步伐,与周边十个县市签订了《湘赣边区域开放合作浏阳共识》和《旅游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其他县市携手打造“重走秋收起义之路”为主题的 “红色+生态特色”旅游线路,推动区域旅游共同发展。
二是向市场要增长点。市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电子商务、物联网、互联网、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支持浏阳蒸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申请,致力打造湘赣边商贸物流中心。财政投资4849万元建设的长沙海关驻浏办事机构今年将投入使用,给花炮、医药、电子产品出口带来便利,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强力平台支持。
三是向项目要增长点。加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民生等重点项目资金保障力度,铺排重点项目167个,年度投资280亿元,推进蒙华铁路、金阳大道、南北横线等交通融城项目和西北环线、浏阳河第六大桥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目前金阳大道、西北环线等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四是向机制要增长点。近年来,浏阳本级倾力支持园区发展,对经开区、制造产业基地、两型产业园、大瑶镇(浏阳花炮材料制造产业基地)、大围山生态旅游示范区实行单独的财政分成体制,财力向园区大幅倾斜。经开区设立独立金库,实行分税制,地方收入返还比例达75%,其他园区地方收入的返还比例均超过70%。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除按政策上缴的税费外全额返还,返还收入主要用于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近三年返还园区的地方收入达18亿元。在市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各园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4年共完成财政收入29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38%。
五是向管理要增长点。出台《浏阳市市属国家出资企业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办法》,以国有公司为平台,进一步加大城市资产经营力度,盘活存量资产、引入增量资产、激活无形资产。对结转结余、暂付款等进行清理,盘活各领域财政资金,缓解财政收支压力。将2012年及以前年度各级一般公共预算、部门预算、专项转移支付结转资金,收回统筹使用。对政府性基金项目结转资金规模较大的,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使用,重点投向民生改善等领域。同时,全面清理财政专户,防止资金大量沉淀,一律不得新设专项支出财政专户。加强收入缴库管理,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上缴财政。
六是向法治要增长点。规范开展专项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工作,健全税收等优惠政策管理的长效机制。突出对重点税种、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税源监控,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对一些税收秩序较为混乱的地方和行业,进行专项整治,查处随意减税、免税、缓税等行为,着力解决漏征漏管和偷、逃、骗、欠税等问题。建立财经信息网,推进财政、税务、工商、银行等部门的信息联网共享,完善税源动态监控体系,将隐蔽失控的税源变为可控可管的税源。大力推行社会综合治税,借助各方面力量,扩大税收覆盖面。
七是向创新要增长点。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模式,通过统筹年初预算安排、财政存量资金等渠道积极筹措资金,采取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设立基金等办法,在公共领域大力推广特许经营、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入重点项目,放大财政资金效应。对财政投资加强审核把关,力争花小钱办大事,尽可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小成本大效益。目前已选择污水处理、养老服务、公路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等20个适合开展PPP模式的项目纳入示范项目库,与中国中铁、北控水务、省投资集团公司、建信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机构旗下各类基金公司及部分民营资本进行了有效的对接,加快推进PPP模式项目的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