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财政:用财政“活水”激发自贸区人才“活力”
长沙市财政局认真落实中央、省、市部署要求,多举措、大力度支持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建设,主动对接、积极配合市委组织部门,通过落实既有人才政策、制定新的人才政策、联动区县财政等方式方法,切实用足、用好政策,夯实《中国(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人才聚集发展若干措施》的财政保障基础,确保自贸区人才政策迅速落地。
主动作为
加大财政政策“执行力”
成立专项工作小组,主动对接。考虑自贸区人才政策的制定出台涉及单位广、对口处室多,为便于工作对接、信息交互,成立了长沙市财政局中国(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先后组织了十余次资金统筹调配方案讨论,与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等进行了多轮次工作对接,推动工作落实到位。
加强政策学习,精准施策。为准确把握自贸区功能定位和人才政策的重点事项,市财政局组织相关处室认真学习《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建设实施方案》,主动配合市委组织部研究制定《中国(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人才聚集发展若干措施》,逐项研究人才各项政策点,明确财政支持方式、支持重点,加大财政政策保障可执行力,促进政策落地落实。
积极作为
加速人才集聚“驱动力”
加大人才专项资金保障力度。市财政积极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市本级财政每年预计支出近亿元用于保障政策落地实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增强人才吸引能力。
提高人才专项资金使用效能。为推动人才加速集聚,市财政加强人才专项资金管理,根据市委相关政策编制预算,对功能相近的专项进行统筹整合,对每笔资金的使用加强监管,与主管单位加强沟通、对接,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做到既依法依规、又好事快办。
优化人才专项资金支出结构。市财政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对于“长沙人才政策22条”所需经费,由市财政按规定予以保障;对于新增人才政策所需经费,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由各区县(市)、园区承担。在蓄满本级财政“资金池”的同时,又引进区县财政活水,进一步拓宽了人才财政保障渠道,扩容了人才财政保障范围。
善于作为
提高自贸建设“支撑力”
为筑牢自贸区建设人才基石,在借鉴全国前18个自贸区已有政策的基础上,市财政还创新制定了具有长沙比较优势的政策。
在“新增和拓面”上闯出新路子。推出了“对新认定的A、B、C类高层次人才,按其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给予奖励”“对实习实训国内外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大学生给予最高3000元补贴”等政策。
在“人才定等年薪衡量标准”上展现新作为。对于“重点产业领域连续两年以上年度应纳税工资薪金分别为120万元、80万元、40万元以上的人才,可分别认定为B、C、D类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市财政创新思路,根据人才薪资等次,分类进行保障,提升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对各层次人才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