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财政局成功开展农业产业政策绩效评价试点
湖南特色产业资源丰富,是典型的农业大省。近年来,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等部门相继印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湖南省金融支持“一县一特”特色产业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2021年初,长沙市财政局选取了由市农业农村局主管的“一县一特”农业产业发展与品牌建设政策,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共同展开事中政策绩效评价试点研究,为湖南省涉农补贴、产业引导类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总结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厘清政策明重心构建科学指标体系
此次评价的“一县一特”政策涉及长沙绿茶、宁乡花猪、望城荷花虾和蔬菜四个产业,2020年涉及市级财政资金约1.4亿元。政策的总体目标是计划用五年时间,打造“一县一特”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链,加速培育一批百亿产业、富民产业、品牌产业。
为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根据政策特点,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效益三个层面,明确政策评价的重点。一是在政策制定层面,重点评价政策目标的明确合理程度,如:“一县一特”政策目标的选定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是否属于优势产业,是否具有地方特色;二是从政策执行层面,重点评价目标产出的达标程度;三是从政策效益层面,重点评价效益的显著程度,以及为保障政策效果的持续性,资源投入的可实现程度。根据评价重点在指标设置方面,构建了包括政策相关性、政策效率性、政策效益性、政策公平性以及政策可持续性在内的五维绩效评价框架,据此开发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27个,覆盖了政策决策与执行的全过程。
提高站位深调研促进评价提质升级
在政策绩效评价组织实施阶段,注重站位高、视野广。即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梳理政策背景及依据,获取全省及各个县市评价年度相关企业运营基础数据,并延伸至以往年度进行数据纵向对比分析,实现绩效评价政策信息高质量对标;在实地调研阶段,做到调研深、分析透。在全面了解资金分配方向后,深入受益企业及农户开展实地勘探,入户调研并展开大量问卷调查。主要围绕“一县一特”品牌知晓度及受益对象政策满意度两个角度,紧扣政策层面精心设计问题,全面系统的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部分受访者提出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建议。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选取全国各地农业产业发展较为成功的案例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据此对照指标打分,评出效益,发现问题,最终形成结论。
求真务实重结果提出政策优化建议
评价组坚持求真务实敢说真评的原则,总结经验与成绩,指出问题与不足。整体来看,“一县一特”政策选取的长沙绿茶、宁乡花猪等农业产业属于优势产业,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资金分配基本向有核心支撑作用的龙头企业聚集,在助推各县区农业产业项目建设上,发挥了引导作用,政策执行基本有效。以长沙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宁乡农业科技园等为支撑的特色农业整体推进较快,2021年产业实现总收入同比增长11.8%,政策产出效益较为明显。但同时发现“一县一特”政策在制定、执行及效益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个别项目政策内容重叠,政策补贴标准欠合理;二是少量资金使用超范围,资金执行进度低;三是产业品牌化建设程度不够,品牌认同感不强等。针对上述问题,评价组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行业标准,规范项目管理,明确补贴范围,创新品牌建设,促进产业升级等政策优化建议。
以评促管落实处强化评价结果应用
长沙市财政局及时将此次开展的政策绩效评价结果呈报市政府、重点开展以评促改和以评促改管,将具体的评价结果作为政策延续、完善、取消的决策依据;硬化约束,坚持有效安排、低效压减、无效问责的原则,将评价结果作为下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逐步与审计、纪检监察、人事部门信息共享联合监督将绩效评价结果落到实处,并通过多渠道向社会公开评价结果,回应社会关切,接受公众监督,倒逼政策制定部门健全规章、加强监测、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政策的管理水平。
随着对政策绩效评价的不断探索与研究,结合此次政策绩效评价所取得成效,政策绩效评价的理念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形成,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现实难题。如:农业产业政策评价的复杂性,周期长层级多范围广;公共服务政策效益指标难以量化;涉农数据散小,信息采集难;另一方面政策绩效评价目前尚无规范完整的制度体系支持,开展评价工作必须多部门联动,实施全过程评价论证,方可看出其整体效益。今后,市财政局将进一步深入探索科学高效的政策评价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将事后评价更多的应用于事前、事中,为进一步提高制定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决策依据,为引导预算部门用好财政资源,为政策可持续辐射带动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