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财政:以标准体系建设服务零基预算改革
近年来,长沙市财政局立足职能职责定位,创新评审技术方法,在建立健全财政评审标准体系、服务零基预算改革方面不断发力,持续夯实财政投资控制和预算支出管理的制度基础。
一方面,坚持目标导向,主动作为
财政评审标准体系建设既要符合市场行情,又要合理确定并严格控制财政支出;既要统筹考虑各种类型项目的整体计价水平,又要体现各种建设(服务)项目间的差异。长沙市财政局通盘考虑项目相关单位的合理诉求,主动征求各方意见建议,以提升评审质量和时效为出发点,逐步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经验做法。
一是深入调研明晰标准制定思路。厘清工作思路,制定专项调研计划。根据不同的技术专业,深入相关单位掌握第一手资料并进行针对性研究。
二是协商会审摸索标准制定路径。针对财政评审专业政策依据不足的问题,会同相关职能部门、造价单位反复探讨形成统一意见。对已完成的项目进行全面测算,邀请专家集中会审,报批通过后形成制度性文件,为评审提供相关理论和实践依据。
三是应对需求健全标准制定机制。为解决过去财务费用类项目缺乏评审依据的问题,先后发布了工程建设其他费用计费指南、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编审指南、物业管理费评审指南等标准。针对没有预算价的材料价格,定期组织市场询价,每年定期更新发布材料价格库。对评审中需统一评审标准的技术问题,专业小组会商后形成备忘录,经审批后印发成果文件;重大争议问题征求相关职能部门意见或邀请外部专家参与研讨。定期组织相关单位人员学习交流,对执行统一标准中出现的错误或遗漏进行内部公示,全面推进成果文件的落实和应用。
四是用心服务坚守标准制定初衷。组织全市财评系统、建设单位、中介机构相关人员进行交底培训,详细解读文件,解答评审疑惑,分享评审经验。3年来,累计开展30余次业务培训,线上线下超6000人次参加,提高了财政评审系统人员的业务能力。先后开展“财政评审服务月”“财政评审服务百日行动”等活动,赴各区(县、市)、园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中介机构开展30余场财政评审服务活动,帮助解决170余个评审难题。加速升级信息化平台建设,将评审制度标准深度嵌入业务流程,不断提升项目评审的便利性,提高评审结论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另一方面,坚持需求导向,全面服务
长沙市财政局按照零基预算改革要求,建立健全财政评审标准体系,梳理完善60多个制度性(含计价)文件,编制针对性强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系列评审文件,大力提高项目评审质效,规范项目评审行为,减少评审风险隐患。3年来,累计完成评审项目4800余个,每年直接节约财政资金超100亿元。
一是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快速推进。依据制定的工作方案,计划用3年时间建立比较完备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目前,已发布市直行政事业单位与学校物业费、医院后勤服务费、城区市政道路大修工程、环境卫生维护等8部预算支出标准,年底前计划出台超20部支出标准文件。以长沙市城区生活污水处理为例,因工艺复杂、技术性强等原因,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预算标准,主要依据匡算的结论签订特许经营合同,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支付污水处理费,难以实现对运营成本的科学评估。出台并试行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运营指标后,根据目前情况测算,预计将有效压减支出4%—5%,每年减少财政支出近1亿元。
二是财务费用评审指南逐步健全。科学制定项目评审指南编制规程,规范项目评审指南编制与实施程序,按照“统一一个项目的专用标准、确定一批项目的共用标准、制定一类项目的通用标准”的工作思路,制定了符合长沙市场行情的竣工财务决算、科研、物业、信息化、会展及工程建设其他费用等10部评审指南。其中,试行1年以上的指南都进行了及时修订,实现财务费用类项目评审指南“从1到N”的历史性突破,为相关部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照依据,较好地统一了内部评审口径,极大地减少了评审争议问题。2024年,以出台的相关评审指南为依据,严格审核额度超过10万元且缺乏明确支出标准的预算项目,压减财政支出超1亿元。
三是智能评审系统平台加速升级。完成房屋建筑、市政工程等类别常用计价清单模板编制工作,推动工程造价数据更加结构化,方便进行进一步的数字化处理,有效填补了清单计价文件编制阶段项目特征描述统一规范、子目组价引导的空白,对规范工程招标控制价及预算编制、精准开展工程类相关项目评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采取分步建设、综合集成的方式,建立轨道交通和市政道路两大工程领域指数指标体系,整合基础数据库、智慧评审、应用分析三大功能模块,实现项目、清单、定额、材料价等查询比对功能。
四是项目评审质量时效显著提升。定期更新并持续扩容材料价格库,7000多种材料价格同步实现智能化应用。细化进窗资料清单,推行项目预审制度,项目评审时效整体提升30%。每年9月底前,完成上一年度进窗未审结项目的“清零”工作,真正实现以“按时为惯例、超时为特例”的时效管理目标。
2024年,长沙市审计局专项审计检查的报告反馈,长沙“项目评审总体质量可靠、风险可控”,审计抽查54个项目,因中心评审责任引起的金额误差仅为0.01%,远低于3%的行业标准,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守门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