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起点 谋求新跨越——湖南2009年经济述评

湖南省财政厅网站 时间: 2010年02月05日 10:37 【字体:

 

 

长沙新貌(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张京明 摄

    本报记者 蒋吕文 李伟锋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

    2009年,是我省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省攻坚克难,取得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成就的一年。

    2009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2930.69亿元,比2008年增长13.6%。经济总量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10位,经济增速跃居全国前列。

    2009年,我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深入推进“一化三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取得明显成效, 经济整体呈现出“增长有速度、结构有优化、基础有加强、效益有好转、民生有改善、质量有提升”的良好态势。

    面对汹汹而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湖南以“弯道超车”的勇气和智慧,逆势奋进,成功迈上中国经济版图的新高地,驶入经济发展快车道。

   (一)

    2009年,对湖南而言,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遭受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创伤尚未完全恢复,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又迎面袭来。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叠加,形势严峻复杂,困难前所未有。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6800万湖湘儿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扩内需保增长一揽子计划,全面分析、准确判断、果断决策、从容应对,创造性地统筹做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的各项工作,历史性地扭转了经济波动“下行快于全国,上行慢于全国”的“惯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考”中,以高于全国4.9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交出了一份标注为“湖南速度”的完美答卷。

    素以战时能打仗,平时会读书著称的湖南人,在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战场上,将三湘儿女的智慧、胆略和才干表现得淋漓尽致。

    “弯道超车”,科学发展,湖南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经济自信。

    这份自信,源于湖南内需拉动贡献增大,投资、消费热情高涨。2009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7695.35亿元,增长36.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13.75亿元,创改革开放以来新高。全省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4.7%和36.8%。家电销售额、销售量和补贴金额发放量均列全国第四位,在第二批启动省市中居第一位。

    这份自信,源于湖南金融支撑发展的能力增强。2009年,全省信贷投放大幅增加,全年新增贷款2527.6亿元,银行业利润207.8亿元,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企业直接融资取得突破,总额达442.2亿元;发行企业债券136.8亿元,超过历年企业债券融资总和。

    这份自信,源于“湘”字号企业以领军者的姿态,开启了湖南企业跨国经营的新时代。三一重工投资1亿欧元在德国办厂,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在欧洲最大的一笔实业投资;中联重科成功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混凝土工程机械制造商;南车时代收购加拿大Dynex Power公司,成为亚洲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基地……270多家湖南企业主动走出去融入国际产业阵营。去年,全省境外投资达10.1亿美元,高居全国首位。

    这份自信,源于湖南大手笔投入,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天河一号”巨型计算机在湘问世;三一输送泵再次“泵”出世界新高;南车株洲电力机车城市轻轨列车列队驶入中东市场,杂交水稻亩产达900公斤……“湖南技术”频频引领科技高端,“湖南创造”大步流星走向世界。

    这份自信,源于湖南从容地引得世界汽车业百年品牌“菲亚特”落子长沙,湘潭吉利升级成为吉利集团重要整车基地、比亚迪年产20万辆汽车及零部件基地长沙开工,中国五矿与湖南有色战略合作……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断涌入。湖南人实打实地兑现了“让一切有投资意愿的人找到投资机会,让一切有合作意向的人找到投资伙伴,让一切有创业能力的人找到创业途径”的庄严承诺。

    黄花机场川流不息的客流佐证了湖南的热度,1128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使之成为中部6省首个过千万人次的机场。滚滚而来的外资折射出湖南的魅力,在全国利用外资下降的背景下,湖南去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5.98亿美元,增长14.8%。

    这份自信,使湖南“弯道超车”的姿势更加优美。

    具有世界最高水准的武广高铁在湖南境内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高速公路在潇湘热土纵情延伸,千吨级货轮向内河深处挺进,中部立体交通枢纽在湖南逐次成形。湖南无限延伸的360度辐射力,正在向全中国和全世界渗透。

    农业优势继续巩固。粮食实现连续6年增产,总产达到600亿斤;人均生猪出栏量和外销量均居全国第一。“粮猪安天下”的地位不可撼动。

    工业经济深度发力。在新型工业化战略推动下,2009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4814.40亿元,增长18.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3%,创改革开放以来之最;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40.3%,攀上新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素质大力提升,2009年轻工、旅游首次跨入千亿产业行列,使我省千亿产业达到7个。

    生态湖南阔步走来。绿荫如盖,蝉声不断,蜻蜓、蝴蝶、鸟雀不时飞过……如今,三湘大地大小山峦绿意浓浓,江豚嬉戏于碧波洞庭;“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任务提前一年完成,环境承载能力日益增强。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正在湖南拔节生长。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总体改革方案和区域规划开始实施,30多个部委与湖南开展共建、30多个部委与湖南达成合作意向。长株潭3市通信升位并网开国内先河,世界瞩目,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凸显;城市群核心增长极作用日益突出。

    民生改善大步前行。5600户洞庭湖渔民告别“白天一张网,晚上七尺板”的漂泊生活,“家是温暖的岸”的梦想终于成真;全省600多万农村居民缓解养老之忧、1210万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率先推行大学生毕业托底援助;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2009年,各级财政用于教育、社保、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的民生支出达1212.9亿元。

    ……

    一个个璀璨的印记、一系列标志性事件,镌刻出湖南“弯道超车”的轨迹!

    (二)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走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急弯险滩,经受住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考验,我们既收获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累累硕果,又积累了应对复杂经济形势的重要经验,更深化了对科学发展、科学跨越的宝贵认识。

    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

    危机虽来自大洋彼岸,但党中央、国务院见微知著,审时度势,科学研判,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在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一个月,党中央、国务院打破常规,及时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政策措施;财政政策由“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减税降费、贴现降息,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一系列“组合拳”,速度之快,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和冲击,省委、省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政策和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加强对经济形势的分析研判,创造性地充实完善了一系列配套措施:2008年上半年提出“双防”,下半年推出应对危机8项措施,年底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十五字总体要求,果断提出“弯道超车”;2009年4月,省委常委会又专题研究部署经济工作,强调防止“前高后低”,确保“高开稳走”,从而牢牢把握了经济工作主动权,使全省经济发展抢占先机、化危为机,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好势头。

    高度重视打基础,大力推进“一化三基”,为经济发展积蓄了能量。

    为探索一条加速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子,历届省委、省政府殚精竭虑,奋发图强,先后实施“一点一线”、“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湘西大开发”、“兴工强农”、“推进‘三化’进程”等战略,不断引领湖南经济快步前行,为湖南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湖南省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省委汇集全省各方面的意愿和智慧,确立了科学跨越、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和推进“一化三基”、加快“两个转变”、建设“三个强省”、守住“四条底线”的思路和战略,形成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共同支撑湖南科学跨越的良好发展态势。

    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防止经济大起大落。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遵循市场规律、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必不可少。危机初现端倪之时,省委、省政府果断地把工作重心调整到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上来,并就承接产业转移、应对农民工返乡作出系列部署;为破解发展的资金瓶颈,积极加强与金融部门联系,大力推动银企合作;密集出台落实结构性减税、加大信贷支持、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部分产品临时收储制、暂停检查评比;发放家电、汽车下乡补贴过10亿元,直接带动农村市场消费达110亿元;突出抓住就业、特殊困难群体解困等重点,出台系列惠民政策,破解民生中的突出问题。

    坚持谋大谋深谋远,高度重视战略选择。

    借助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的历史机遇,湖南大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坚持打基础、增后劲、谋长远的指导思想不动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四千工程”,重点壮大一批千亿产业、发展一批千亿集群、培育一批千亿企业、打造一批千亿园区。增长更有质量,发展更具后劲。

    借助“泛珠区域合作”等,湖南主动对接珠三角、长三角。永州、郴州、衡阳、益阳等地纷纷组建国家级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大批沿海企业在湖湘大地再展雄风。

    主动与中央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境内外大公司合作,靠大攀强,快速嫁接一流技术,主动融入世界高端市场,抢占战略制高点。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凝聚起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民心聚民力,民意汇民智。早在2006年的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省委就通过网络广纳民意,社会各界踊跃建言,凝聚起富民强省共同的目标。

    打破常规引博士来湘、县委书记就地提拔、乡镇基层干部直接进省直机关……省委、省政府坚持和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和“三个不吃亏”的用人导向,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危机袭来,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等领导,纷纷走进工矿企业、山寨农家,问困难、察民情,掌握基层实情,解决发展难题。

    危机袭来,6800万湖湘儿女以大无畏的精神勇往直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纷纷在各自岗位建功立业,凝聚成一股气贯长虹的力量,挽狂澜于既倒,化危机为机遇。

    海不辞水,始能成其大;山不让石,故能成其高。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这个特殊战场上,省委、省政府紧紧依靠各方面力量,垒筑起抗击风暴的坚强长城,凝聚起应对危机的强大合力!

    (三)

    2009,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2010,湖南已立足新的更高的起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富民强省的伟大事业任重道远。

    国际金融危机表面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如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现新机遇、再上新台阶,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成为推动发展上水平的过程、成为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打基础的过程?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的变化,必将深刻地影响湖南,尤其是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与反复性,时刻提醒我们不可有一刻懈怠。历经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只有紧紧把握世界经济的脉动,才能牢牢抓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环顾国内,兄弟省市发展同样“快马加鞭”,周边省份更是形势逼人,湖南在奋发赶超的大道上,可谓前有围堵后有追兵,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审视自身,我们还面临一些有待探索的课题和亟待破解的难题。民间投资不活跃,居民消费后劲不足,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强;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环境保护任务繁重,发展方式必须进一步转变;财税减收增支因素增多,收支矛盾和压力加大;进出口下滑,外需萎靡不振;就业形势逼人,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安全生产基础还比较薄弱;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行政效能需要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只有进一步加大这些问题的解决力度,才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谋定而后动。就在2009年底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前夕,省委先后在常德、衡阳召开市州委书记市州长经济工作座谈会,广泛听取基层的意见建议。随后举行的省委经济工作务虚会上,又邀请专家就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专题讲座,进一步科学研判经济形势,理清发展思路。

    “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强基础、惠民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年前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刚刚结束的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在科学把握当前经济形势和湖南省情的基础上,要求全省上下围绕“科学跨越、富民强省”目标,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深入实施“一化三基”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强省、文化强省、教育强省建设,特别是要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改善民生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奠定坚实基础。

    走过2009,湖湘儿女信心满怀;

    走进2010,湖湘儿女意气风发;

    站在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且看湖湘儿女再谱新篇。

  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推动湖南又好又快发展

    宁 炬

    (一)武广高铁掠过三湘,驰骋鄂粤,飞一般写意,梦一般飞越,将湖南载入崭新的高铁时代。

    风驰电掣的武广高铁,与湖南进入经济发展快车道交相辉映。刚刚过去的2009年,我们面临艰难的开局,却赢得了精彩的收尾:全省经济全面回升、整体向好,呈现“弯道超车”、科学跨越的良好态势,不仅发展速度加快,而且经济素质提升;不仅实现了当前保增长,而且增强了长远竞争力。从2009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省绝大多数经济指标实绩好于预期,好于同期,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GDP达到12930.7亿元,增长13.6%,快于年初10%的工作目标和上年12.8%的增长速度,其中总量位列全国第十位,增速列居全国第六位、中部第一位。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504.6亿元,增长14.5%,超额完成预定增长目标。长春同志去年底在我省视察时,对我省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评价我省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在过去一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考验中,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丰硕成果,更得到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下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的重要经验。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这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它对传统发展方式是“危”,对科学发展方式是“机”。湖南之所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特殊之年进入经济发展快车道,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决策部署与湖南实际紧密结合,大力推进“一化三基”、“两个转变”、“三个强省”、“四条底线”等一系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路,积极实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和“弯道超车”等一系列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大措施。实践有力证明,科学发展观强大的精神力量已在湖南推进富民强省的伟大实践中产生了强大的物质力量。

    (三)带着胜利的喜悦步入2010年,我们站在推进科学跨越、富民强省新的历史起点上。

    在2009年,针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我省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冲击,省委、省政府果断做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的战略决策,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一年来的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是完全正确、及时和有效的。但是也应该看到,尽管我省经济增长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但长期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这些矛盾集中表现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经济发展方式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仍比较滞后,经济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加大,基础还不很牢固,实现科学跨越面临的体制性、阶段性障碍还不少。

    审视新形势,立足新起点,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湖南实际,提出了今年我省经济工作“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强基础、惠民生”15字总体要求。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到“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强基础、惠民生”,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新形势、新要求的积极回应,反映了我省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的重大调整。

    (四)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推动湖南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更加着力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这是经济工作的核心问题和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着力点。无论从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还是从应对未来国际竞争的需要出发,都迫切要求我们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着力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要处理好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投入和产出、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从主要依靠经济规模的扩张,转变到主要依靠结构优化升级和规模经济效益上来。扩大投资,加强项目建设是我省现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要在保持投资合理较快增长的同时,努力优化投资结构,重点支持“三农”、民生、节能环保、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领域,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支持落后地区发展,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对我省优化经济结构和增强长远发展后劲有重大影响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避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五)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推动湖南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更加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是今年经济工作的突出重点。调整经济结构,就要调整宏观经济结构,重视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拉动经济增长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各展所长、协调运行;就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产业规模化,以产业升级带动现有产业优化重组;就要调整产品结构,下决心淘汰部分落后和过剩产能,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和低能耗、低污染的产品。转变发展方式,就要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突出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构建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产业体系、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推进节能减排,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建立完善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和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促进经济发展上水平、有后劲、可持续。今年经济发展环境将总体好于去年,但省委、省政府仍把全省经济增长目标与去年一样定为10%,并且明确不再将GDP作为约束性考核指标,以促进全省上下把工作重点放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努力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六)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推动湖南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更加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要围绕建设“三个强省”,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提升我省外向型经济水平。要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自主创新引领产业和企业发展,以技术进步支撑经济持续发展,实现内生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我省在全国率先把研发投入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目的在于引导和鼓励全省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动我省经济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

    (七)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推动湖南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更加着力改善民生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扩大内需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要充分认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责任,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在促进发展中关注民生,在深化改革中维系民安,在统筹协调中实现民乐,在维护稳定中促进民和。要努力形成持续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加大民生投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以就业为民生之基,教育为民生之本,分配为民生之源,社保为民生之依,稳定为民生之盾,真正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省人民。我省第一次提出今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要与人均GDP增幅基本保持同步,同时在为民办实事上制订了21项考核指标,这就为改善民生明确了硬任务,建立了约束机制,必将有力推进这项民心工程和基础工程落到实处。

    (八)“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我们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大好时机和关键时期。机不可失,时不我待。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把握和认真贯彻“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强基础、惠民生”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顺势而为,趁势而上,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努力开拓富民强省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站在新起点 谋求新跨越——湖南2009年经济述评

8076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