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群体展笑颜——2010的民生热度之三
在长沙市儿童保护教育中心,社会各界爱心志愿者与流浪儿童一起过元旦节。本报记者 郭立亮 摄
“困难面前不要害怕,党和政府永远是你们坚强的后盾。在安排好基本生活后,要尽快开展重建家园和生产自救,把损失降到最低点,让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
省委书记周强的贴心话,句句暖心窝。平江县伍市镇礼门村去年的重灾户江典帮、江国良,至今依然清楚地记得,2010年6月29日周强书记到平江查看灾情,慰问全倒户时说的这一番话。
如今,新的家园已建起。在各级的帮助下,他们积极进行生产自救,至年底都实现从来没有过的万元现金收入。数着手里的钞票,他们满脸绽放笑容。
去年9月29日,徐守盛在我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当选省长,就任时,他掷地有声地庄严承诺:“ 持之以恒地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幸福,活得更有尊严。”
2010年,无论是经历洪涝灾害的受灾群众,还是最困难的城乡低保对象、五保对象、残疾人、优抚群体,无不感受到了来自省委、省政府最高决策层的关心和关怀,无不体会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扶持和救助。
科学应对湘江流域特大洪灾;大幅度提高城乡困难群众低保补助标准;平抑物价减少困难群体生活压力;对6岁以下残疾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这一件件连着千家万户的民生事,极大提升了700万困难群众的“幸福指数”。
财政更多的倾斜民生,成果更多的惠及民生。残疾人刘秧青欣喜地说——
“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2010年,挺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湖南,经济形势明显回暖。这一年,财政更多的倾斜民生,成果更多的惠及民生,对困难群体的投入上了新的台阶。
这一年,我省资金分配进一步向困难地区、困难群众倾斜:
——中央和省财政下达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资金17.2亿元,比2009年增加3.8亿元,是2006年的一倍多。
——城市低保年支出从2006年13.8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7亿元,增长95.51%。农村低保从2007年建制初的3.98亿元到2010年16.4亿元,增长312%。
——省财政安排农村五保供养补助资金3.96亿元,比2006年提高81.82%。
——我省医疗救助范围由城乡低保户、五保户扩大到其他经济困难人员。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从2006年的1.79亿元增加到2010年7亿元,增长了3.9倍。
随着投入的不断增加,城乡低保标准和五保供养补助水平直线上升。
数据显示,城市低保标准从2006年的150元/月提高到2010年的212元/月;农村低保标准从2006年的683元/年提高到2010年的1042元/年。五保供养人均供养标准达到1500元,比2006年的825元增加675元。一组组不断攀升的数据成为我省倾斜困难群体的有力见证。
芙蓉区恒达社区居民刘秧青本人是残疾人,家中有70多岁的老人,孩子在读初中,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全家从2006年起就享受城市低保政策。2010年10月,长沙市统一提升低保标准后,刘秧青一家人每月的低保补贴达到1092元,增加了近200元,刘秧青欣喜地说:“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各项救助制度不断完善,困难群体更有保障。复退军人张杰满脸高兴地说——
“这就是我们要的幸福生活”
2010年6月20日,桂东县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第二天清晨,黄洞、增口、城关、四都等重灾乡镇灾民就领到了县、乡干部送来的大米、食油、棉衣、棉被,房屋全倒户还获得100—200元过渡性救济金。发放救济款物速度之快,成为我省2010年救灾工作快速化一个缩影。
2010年,我省新增设了受灾群众过渡性生活救助项目,统一并适当提高了不同自然灾害农户倒损住房恢复重建补助标准,使户均补助达到1万元。救灾工作做到了“三快”,即赶赴灾区现场快、救灾物资调运快、资金下拨速度快,实现首批救灾物资灾后24小时内送达灾民手中。全省在长沙建立了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在部分多灾、易灾地区也建立恶劣地方储备仓库,仓库里充足的物资储备,确保突发性的灾害来临的及时救助。 在抗击 2010年湘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期间,我省及时对2000多万灾区群众给予了救助。
去年下半年,我省蔬菜价格一度波动较大,省委、省政府急民所急,快速反应,积极制定应对措施,确保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受影响。省财政厅会同省民政厅、省教育厅对全省城乡低保群体、五保对象、在校贫困学生给予了临时生活救助,救助金额达到了近亿元,并要求各地在今年元旦前完成发放任务。省民政厅厅长余长明指出,此次面向全体困难群体的临时价格补贴,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城乡困难群体的关心,同时,也提升了我省因突发性、阶段性困难造成家庭生活难以为继的城乡困难家庭的救助力度,逐步实现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的建立。今后,临时价格补贴将成为常态的应对机制。
去年,全省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范围由城乡低保户、五保户扩大到优抚对象等其他经济困难人员。全面普及了“住院医疗救助、门诊医疗救助、资助参保参合、临时医疗救助、慈善医疗救助”相结合的五位一体医疗救助模式。各地定点的医疗机构推进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算医疗救助费用的 “一站式”服务,此种制度惠及56万城乡低保群体和优抚对象。
这年8月16日,患有肺气肿的78岁复退军人张杰拿到了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结算单,一看,总费用为5890元,但是经过一系列的优惠和减免,老人只需交纳467元医药费,老人满脸高兴地说:“这样好,太好了,这就是我们要的幸福生活。”
一件件实事,换来700万困难群体满意的笑容。郭纯如老人念出诗句——
“孤苦老人逢党恩,犹如枯木又一春”
改扩建敬老院178所,对1850名0至6岁贫困残疾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项目,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等等,这些都是2010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中直接针对困难群体的实事。为了把这些实事办好办实,我省民政、财政、建设、残联等部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实际行动兑现着诺言。
残疾儿童抢救性项目没有省财政投入,省残联就将全年的康复经费946万投入其中,确保了项目顺利进行。在改扩建敬老院中,各地职能部门纷纷简化、减免建设手续和费用,各地出现乡镇党员干部与广大村民一起帮工帮料,为敬老院建设倾注一片爱心的动人场景。
2010年10月,当五保老人郭纯如老人住进新建的武陵源区天子山敬老院时,看到敬老院依山而建,土家吊脚楼的样式,屋里有卫生间,室外就是花园和老人们健身场所,优美的环境和周全的生活设备让郭纯如老人打心底高兴,她即兴念出打油诗说:“孤苦老人逢党恩,犹如枯木又一春,焕发精神祝愿党,高山流水万年青”。
2010年,我省规划改扩建敬老院150所,实际完成187所,使全省乡镇敬老院总数达到1939个,基本实现了乡镇敬老院全覆盖,解决了10万农村五保对象老有所养的难题。
随着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的实施,一个个肢体残疾儿童从行走迟缓到自由行走,一个个聋哑儿童能说出零散的生活用语,一个个残疾儿童的家庭云开雾散,生活充满了阳光。
百姓的满意,就是对实事的肯定,百姓的喜悦,就是对实事的褒奖。回首2010年,湖南在转变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惠民生。随着一项项民生政策的落实,我们看到的是700万困难群体满意的笑容,是党执政为民的完美答卷,是一幅三湘和谐美好的民生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