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碗”端得更踏实——“2010民生热度”之四
长沙市雨花区为返乡农民工开办创业指导站,让他们拓宽就业渠道。
本报记者 徐行 摄
本报记者 李伟锋
就业是民生之本。找到工作,就意味着找到了“饭碗”;有了工作,便有收入来源,基本生活才有保障。
一年来,省委、省政府把保就业放在民生工作的首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机会,想方设法提高劳动者收入,全省劳动岗位不断增加。
各级各部门落实省委、省政府保就业惠民生的政策举措,加大培训力度,让劳动者“一技在身”,促进岗位对接,努力提高就业的质量,使千千万万老百姓手中的“饭碗”端得更稳当、更踏实。
头等大事,“民生考卷”得高分
2010年,省委、省政府把促进就业列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将“城镇新增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等指标列为为民办实事的考核范畴,由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落实。
“要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就业公共服务,继续加大就业资金投入,实现城乡就业统筹。”一年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上工地、进厂矿、入校园,一路风尘,一路关爱,始终把百姓的就业挂在心头。2010年9月8日,他走进中南大学,与大学生们座谈,鼓励大家创业成才,政府从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
201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亲自牵头,推进省政府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省部合作,请求国家部委在就业与再就业方面给予湖南更大支持。在此之前,到湖南履职仅半年的徐守盛,走遍了全省14个市州,每到一地,他都仔细询问当地老百姓就业怎样,收入如何。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于来山主持召开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明确各单位促进就业的年度工作任务,并定期考核任务的完成进度。
一年来,省委、省政府以帮扶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为重点,组合出拳,在2010年的就业这一“民生考卷”上赢得了高分: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86.5%,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5万人,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0.07万人,全省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1320.1万人;
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61.7万人,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预定目标之内。
有工作才有收入。荷包充盈是老百姓感受最真切的实惠:2010年,预计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00元,较上年增长9.4%;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5500元,较上年增长12%。
做好加法,千方百计拓岗位
湖南是劳动力输出大省,每年外出务工人数超过800万。在后金融危机影响下,大批劳动力返乡,要稳定就业局势谈何容易?
“唯有发展壮大自身经济,想方设法开掘就业岗位,才是促进就业最有效的办法。”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同志介绍,2010年,我省采取多条途径,努力增加就业岗位。
重点项目建设增岗位。杭长、长昆铁路客运专线湖南段正式开工建设,湘桂铁路、衡茶吉铁路平稳推进……一年内,全省开工建设重点项目175个,新开工项目总数达2万多个,总投资逾7000亿元。政府大手笔投入,既是为后续发展增添动力,也是为当前增加就业岗位出实招。尤其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房地产等工程,就业容量大,吸纳劳动力能力强。据测算,7000亿元的投资,可提供1000万个就业岗位。
承接产业转移增岗位。“粤洽周”、“沪洽周”等一系列招商活动相继举行,日本欧姆龙精密电子项目进驻衡阳、蓝思科技(香港)有限公司落户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住友橡胶、金湘光纤光缆、兴业太阳能科技等战略投资者相继入湘。每引进一家大企业,都增加上千个就业岗位。据商务部门统计,2010年全省承接产业转移项目2000多个,新增就业人数20多万人。
面向基层就业增岗位。进一步扩大“大学生村官”、“选调生”、“ 三支一扶”等项目规模,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部分高校毕业生充实农村乡镇、村和街道、社区,着力改善基层就业条件,畅通基层成才通道,有效引导近10万优秀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大力开掘新增岗位的同时,也在大面上保企业,促发展,稳岗位。
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增建材、冶金两大千亿产业,千亿园区、千亿产业集群相继崛起。企业良性发展,产值快速增长,也为大批劳动者稳住了就业岗位。
过去一年,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从精减审批事项、程序和期限,用地和贷款优费等多方面入手,鼓励创办中小企业,全省新登记注册企业达到3万多家,提供就业岗位700多万个,全省中小企业稳定提供八成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
授之以渔,提高素质促就业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市场经济条件下,帮助失业者找个岗位,安排就业,这还只是“一时之计”。唯有提高劳动者素质,人人有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质量,才算“长久之计”。
为此,省政府组织开展城乡一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一手抓“百千万”高技能人才培训,为企业培养高级技术工人。一手抓返乡农民工、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使农村劳动力逐渐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省政府出台规定,在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不低于15%的比例用于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补贴,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
2010年2月26日,春节假期刚过,一场由长沙市创业办和长沙市工商联联合主办的“2010年省会民营企业创业促就业人才招聘大会”在长沙贺龙体育场举办,400多家民营企业提供岗位上万个。整个2010年,随着经济形势稳步好转,一场接一场的招聘会,火爆了整个人才市场。
人才市场火爆的背后,是全省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为提高创业者与就业者的素质,形成出实招、办实事的合力。
教育部门依托全省11所高校创业培训基地,组织高校毕业生开展创业培训,有效提高了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推行创业培训与落实小额贷款政策相结合,出台配套完善帮扶政策和服务措施,共引导和扶持5.3万人创业成为“老板”。
财政、农业、劳动保障等部门共同实施“阳光工程”培训计划,让70多万转移农民掌握建筑、机械、电子元器件制作等技术,成为市场抢手的“技术工”;工商部门组织了500家民营企业作为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多次组织“红盾情”专场招聘会、“春暖三湘”爱心送岗等活动,通过培训为2万多名大学生找到了理想岗位。
劳动保障部门延长金融危机时期出台的就业扶持政策,筹集35.8亿元专项资金,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为劳动者“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补贴、送温暖”。
省总工会通过“双联”这一特色方式,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部建立了“双联”帮扶中心,建立乡镇(街道、社区)帮扶站3985个,对困难职工实施对口帮扶,免费进行培训,解决就业难题。2010年初,通过省总工会组织的技能培训, 朱建桥成了一名合格的电工,被长沙高新区诚品节能公司录用。盘点自己过去一年的收获,他充满信心地说:赚了5万多元工资,是历年来最多的。但最大的收获,是有了“一技之长”,不会再为找不到工作而担忧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