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现代农业发展的加速器——专访湖南省财政厅副厅长郭秀宏

湖南省财政厅网站 时间: 2011年04月29日 11:15 【字体:

  加快农业现代化是湖南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近年来,湖南财政立足促进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两型”农业新体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不断加大投入,发挥了积极作用。湖南财政在促进全省农业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进一步发挥“发动机”和“加速器”的作用,湖南省财政厅副厅长郭秀宏给我们作了很好的解读。

  当好现代农业发展的加速器

  ——专访湖南省财政厅副厅长郭秀宏

  本刊记者 张向阳 余立新

  《新理财》(湖南财政):郭厅长,您好,农业现代化是我省“四化两型”发展战略内容之一,请问近年来我省财政在支持发展现代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郭秀宏:农业是永不贬值的“黄金”,是湖南的底牌之一。我省“转方式、调结构、促两型”,农业是绕不开的命题。近年来,财政通过“筹、引、联、整”等方式,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为目标,以产业化为核心,以物质装备和科技支撑为两翼,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依归,支持我省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取得了效果, 积累了经验。在“十二五”期间,财政要继续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发挥“发动机”和“加速器”的作用,助推我省走低碳、生态、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建立规模集中的开发机制,培育农业板块经济。针对农业发展方式“散、小、低、弱”,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不协调的状况,近年来,我省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整合支农资金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形成了区域特点显著的现代农业经济板块。一是优化区域布局。2009年,我省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和资金整合实施方案,安排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结合匹配投入、引导聚集、捆绑使用等方式,推动规模集中开发,初步形成了长株潭“两型区”和环洞庭湖区优质稻产业带、湘西南柑桔产业带、湘中生猪产业圈、湘东南油茶产业带,覆盖全省84个项目县,进一步提高了优势产区集中连片度。二是支持集约经营。鼓励业主投资、大户经营、股份合作、土地银行等多种流转模式,推动了土地要素集中和适度规模经营。据统计,全省承租耕地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已达到9.5万户,我省在43个县建立了高档优质稻标准化基地458万亩。三是推进“五化”模式。按照明确环节、重点支持、突破瓶颈的要求,着力推进“技术组装、设施配套、综合治理”的农业现代化模式,提高了品种优良化、灌溉节水化、作业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现代化水平。如衡南县形成了“五配套”和“五统一”的生产格局,即“农稻田、排灌渠、机耕路、防护林、农机具“五配套,”统一作物种类、统一机耕播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灌溉、统一机收”五统一;道县上关万亩脐橙基地实行基地内“水、电、路、猪、沼、果”综合治理,实现了设施组合配套和资源循环利用。

  建立综合立体的扶持体系,强壮农业经营组织。近年来, 我省综合运用贷款贴息、担保、奖补、保险等工具,优化配置资源要素,促进经营体制创新,着力培育农业转方式主体,有效推动了农业分散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一是支持企业“强壮筋骨”。重点扶持企业开展基地建设、技术研发和品牌提升,提高了企业自我积累和竞争发展能力。同时,省财政还支持湖南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建立财政、金融联动支农模式,受理申请担保企业100余家,担保贷款达6亿多元,开辟了信贷资金投入农业产业新通道。二是鼓励农民组织“抱团”。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联合会,鼓励开展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推广和培训、专家咨询和信息服务等。到2009年底止,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9275个,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能力得到提升,辐射带动效应逐步显现,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主体地位不断强化。三是推动建立产业联盟。采取基地辐射、样板示范、大户带动、订单购销等多种形式,引导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一头联农民,促进分工协作,实现专业化生产;一头接市场,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加工增值,形成紧密、灵活、弹性的产业联盟组织。如衡阳县依托种猪扩繁场、饲料加工厂、屠宰加工厂、养殖合作社,统一向农户提供种猪、饲料、兽药、疫苗,按协议价统一收购,稳定了产业链式联结。

  创新投建护管用机制,增强农田水利保障能力。创新“投一建一管一护一用”的机制,初步实现了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由面上建设向重点建设、由单项突破向整体推进、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的“四大转变”,增强了农田水利和农机装备的基础保障能力。一是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专项资金,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支持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按照民办公助、整合资源、集中连片、规模建设的要求,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考评,建设小农水重点县37个。三是实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对村内道路、斗渠、毛渠、山塘、桥涵、小型提灌或排灌设施、公共环卫设施、公共绿化等,实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按照”村民自愿、民主决策、共同受益、公开使用”的议事原则,有效引导农民筹资筹劳,形成了 “自建、自管、自用” 的有效模式。四是创新工程管护机制。按照建设与管护并重的原则,推进工程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落实管理主体,支持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同时引入承包、租赁、拍卖、入股等方式, 推动建立了小农水设施长效管护机制。五是推动农业机械化。2009年,省安排农机购置补贴6.77亿元,带动农民投资15.96 亿元,激发了农民购置农机的积极性,带来了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据统计,全省农机总动力由2004年的2664万千瓦增加到2009年的4352万千瓦,年均增长10.3%。

  打造“四位一体”链条,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近年来,省财政着眼于打造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应用、示范推广、教育培训“四位一体”的链条,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取得了一定效果。一是支持农业科研创新。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科技研发、科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病虫害防治五大体系建设。目前已在全省建立了水稻、柑桔、生猪等15 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二是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省财政近三年每年安排专项5000万元左右,围绕粮油、经作、蔬菜、土肥、特色、综合6大体系,支持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安排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品种繁育和农业高效高产、加工保鲜、病虫害防治、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下达补助资金3100万元,专项支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三是支持农民教育培训。以培训惠农、科教兴农、人才强农为目标,以“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等项目为载体,大力支持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活动,提升了农村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本, 塑造了现代农业建设的生力军。

  支持监管和治理双轮驱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从高投入、高消耗向低消耗、高效能转变,省财政以“两安”(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安全)为前提,大力支持监管体系建设;以“两节”(节本增效和节能减排)为目标,着重推进生态综合治理。一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省财政安排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专项资金,将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监管、标识认证、检验检测、市场准入等管理措施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安排村级动物防疫员劳务费补助和动物防疫及疫苗经费,支持了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二是支持面源污染治理。安排测土配方施肥、腐殖酸肥料试验示范等专项资金,鼓励农民科学施肥,提高肥料使用效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安排乡村清洁工程、农业资源与环保专项资金,以”两减一控一提高”(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为手段,每年打造100个示范村,实现农业清洁生产;支持发展农村户用沼气189 万户,加强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和农村生活污染的综合治理与资源化利用。三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2009年,安排退耕还林资金15.85亿元,安排生态效益林补偿资金3.4亿元。目前,我省生态防护林面积达6798万亩,湿地保护面积为450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6.4%,农田林网化达50%。

  《新理财》(湖南财政):湖南作为农业大省,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我省财政还应重点支持哪些方面?已经或将要推出的新政有哪些?

  郭秀宏: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物资装备、管理手段和经营方式实施的农业,是具有现代管理水平的社会化农业,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湖南作为农业大省,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财政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支持农业科技化。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要支持优质杂交稻、超级杂交稻的技术与推广,重点支持袁隆平院士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推广,支持农业良种工程,支持油茶良种工程及其产业发展,支持精准农业(三S技术的应用及管理)、测土配方施肥与有机肥的使用、秸秆还田培肥地力、乡村清洁工程以及旱粮技术集成与推广工程。支持工厂化农业技术,支持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农业科技高层人才、领军人才,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支持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一是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我省将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项目的支持。财政将进一步发挥杠杆效应,加强示范引导。一方面按照奖补结合的思路增加对典型组织的支持力度,增强组织的积累能力,发展龙头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另一方面,将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拓展合作范围,从单一化的劳作联合拓展到资源集中、资金聚集、信息共享,实施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创造合作新方式,提升合作层次。二是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一直是我省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二十一年来,我们将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的70%以上投入到土地治理项目,共改造中低产田2435万亩。在推行规模开发方面,我们通过试点逐步推广,各市州共创办规模开发示范点14个,建成了 50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我省还将加大对洞庭湖区、长株潭等地区的土地规模化治理、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推进新型农村扶贫开发。按照“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思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十二五”时期,重点解决少数民族地区高寒山区贫困农民生产生活困难,努力提升农村自我造血功能,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倡导“公司十基地十合作组织十农户”的经营方式,把开发式扶贫与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

  支持农业产业化。工业反哺农业,其实质就是要把工业的理念引入农业。具体地说,就是要使工业资本、工业技术装备、工业生产方式进入农业,就是要关注供求、价格和竞争,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来配置社会资源;就是要引导、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培养工业化的农业产业链,打造现代农业企业。在现代农业产业项目上,财政要突出支持粮食生产,大力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强生产基地建设,促进形成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产业带,形成现代农业经济板块,形成和发展我省的农业主导产业。我省将突出支持以下重点产业项目:一是要重点支持优质稻,超级稻发展。优化品种结构,加强科技推广,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实现我省粮食总产量增加到640亿斤的目标。 二是要重点支持生猪生产。支持规模化、标准化饲养,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三是要重点支持油茶产业发展。发展“公司+基地十农户”的油茶(油料)产业链,使我省成为油茶产业强省。四是要重点支持柑桔水果产业发展。改善产业发展环境,以市场带动产业,做强做大产业,引导加工、流通仓储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提高我省柑桔的质量和品位。五是要重点支持茶叶、蔬菜和竹产业发展。财政将大力支持做大做强安化黑茶产业,实施标准化生产、科学化贮存和规范化经营,努力将湖南安化黑茶的生产技术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指导国内黑茶生产和出口,从而掌握黑茶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和标准话语权。在蔬菜产业上,加大财政投入,支持蔬菜种苗、专业蔬菜基地和设施建设;同时,支持竹产品加工业提质升级,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

  支持农业标准化。从农业发展趋势看,推进农业标准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必然要求。农业标准化是按照“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把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轨道的活动。我省将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快建立符合实际的农业标准体系、推广实施体系、质量认证体系和监督检测体系,积极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财政将大力支持推进湖南农业标准化,并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切入点 。农业标准化要置入生态、有机、安全无公害理念,要从标准制定、组织实施和体系建设3个方面同步展开,建立与国际、国家标准基本配套的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大农业标准的实施力度,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培育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业标准化组织体系建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农业标准化研究和服务队伍。

  支持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化占有重要地位。今天的农业机械已是集电子技术、液压技术、信息技术等众新技术于一身的现代机械。我省目前农业使用综合机械化率为43.5%,今后,将加大农机具的推广,增加农机具补贴品目,重点补贴用于水稻生产的插秧机、拖拉机和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建立农机和财政两部门联合审批确认制度,开展补贴机具超市和资金结算层级下放试点,减少购机环节,实现供需对接,让财政惠农政策更好地惠及农民。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进而推进我省农业机械化进程。

  《新理财》(湖南财政):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请问我省在水利建设投融资改革方面将会出什么新招?财政将如何作为?

  郭秀宏: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对全面加快我省水利改革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我们要顺应水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以新的举措、新的力度来支持发展水利建立稳定多元和持续增长的水利投入机制,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

  大幅增加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是要通过各级财政预算安排增加一块,使投入总量明显扩大,投入增幅明显提高。二是要通过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扩充一块。三是要通过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做大一块。四是要通过延长水利建设基金征收期限稳定一块。五是要通过合理调整水资源费的征收范围和标准充实一块。六是要对有重点防洪任务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通过从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划出一定比例补充一块。

  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投入。通过开展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支持水利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鼓励发展洪水保险,以及采用财政贴息等办法,增加水利建设信贷资金。

  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鼓励符合条件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拓宽各级水利投融资渠道;鼓励通过收购、兼并、产权置换等方法盘活、重组水利资金;统筹协调各类涉水专项资金,定向集中用于水利设施建设;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综合运用税收杠杆和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

  加快湖南水利改革发展,既要抓投入,又要重改革,更要强管理。

  统筹整合涉水资金。提高政策和资金效率,必须走统筹整合的路子,统筹规划、统筹项目、统筹资金。各级要以规划为引导,统筹安排使用多渠道、多部门投入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区别轻重缓急,加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突出薄弱环节建设,优先安排中央项目配套投入,并向粮食主产区、财政困难县倾斜。

  创新机制使用资金。要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原则,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有效解决小型水利工程投入和管理主体缺位、重建轻管、无人管护的问题。完善和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支持农民用水协会发展,建立水利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加强研究制定对基层水利改革和制度创新予以补助支持的新办法、新措施。

  完善制度管理资金。要按照中央的政策要求,结合我省的实际,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水利资金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事、管钱;积极推进项目公示公告制度,接收项目区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广泛监督,切实做好有关项目资金的基础工作,接受审计和财政等部门的专业监督,确保公共财政资金用到实处、用出实效。

  《新理财》(湖南财政):谢谢郭厅长。


当好现代农业发展的加速器——专访湖南省财政厅副厅长郭秀宏

8076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