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让500万亩农作物大旱之年大受益
8月20日,笔者在津市市农业综合开发李家铺乡土地治理项目区看到,2.2万亩稻田呈现出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持续近60天的特大旱灾在这里并没有看到多大的影响。
津市市李家铺乡位于澧水河和毛里湖的中间地带,全境为高地丘岗,曾经不到20天的小旱也会使堰塘见底、禾苗枯死,十年九旱。从2010年起,李家铺乡连续3年实施土地治理项目,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000多万元,该乡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昔日的“两水夹一岗、不是好地方”,今日变成旱涝保收的“幸福岗”。
近五年,省财政共投入资金49.1亿元,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面积553万亩,坚持按水系、流域和灌区进行布局,提升了项目区蓄水、保水、节水能力,这些项目在抗击今年6月下旬以来我省遭遇的严重旱灾中,发挥了明显作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内农作物因此旱情明显缓解或免遭旱灾。
省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是水源工程建设,通过新建、改造或除险加固小型水库、骨干山塘、河坝等措施,大幅提升了蓄水、取水能力,从而确保旱灾来临时有水可用。据统计,近五年,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共修建加固水库134座、拦河坝1370座、小型蓄水工程6029座,通过水源工程建设,项目区水源总量比立项前普遍增加30%以上。武冈市幸福、刘家两个项目区通过农开工程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对沟渠整修,蓄水量增长近1倍,即使今年大旱之际项目区内仍水源充足,21000多亩农田得到充足灌溉,粮食生产丰收在望。
省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注重通过改造干渠,并结合“小农水”项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疏浚大中沟渠,完善节制涵闸,修建环山高岸渠和田间排灌渠系,打破了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制约,有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达到了省水、省工、省时、省钱的“四省”效果,收益明显。涟源市2012年度湄江灌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区,原骨干渠道因损毁严重,下游农田无法从水库引水灌溉,只能“吃天水”。通过农开项目的渠系网络建设,引水灌溉时间大大缩短,水资源利用率提高约60%,新增、改善灌溉面积9000多亩稻田,确保了今年大灾之年不减收。
针对山区、丘陵面积占全省面积的近80%,山区农田田块零散、水源不足、灌排困难的实际,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大量修建排灌站、拦河坝、渡槽、灌排渠道等设施,提升提水灌溉的能力,使得低位水源也能灌溉高位农田,增强了抗旱潜能。市永定区汪家垭村1200多亩稻田全部分布在山坡丘岗之上,因山高坡陡,水源奇缺。2004和2012年,该村两次实施农开项目后,彻底解决了基本农田灌溉问题,使该村今年大旱也无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