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农业科学院2015年度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根据《湖南省财政厅关于开展2015年度省级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湘财绩〔2016〕3号)精神,省农科院对其主管的湖南农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进行了自评,评价情况如下:
一、项目概况
湖南农业科技创新项目资金是指省财政预算安排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系统各科研单位基础性、公益性农业科研课题研究,以及用于超级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专项资金。该项目资金包括面向省农科院系统项目资金和面向全省各项目实施县(市)的超级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项目资金。
为完善农业科技科研自主立项机制,更好地整合全省农业科技资源和科技力量,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在突破我省资源环境约束、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方面的支撑作用,我院自2007年起,每年在部门预算(基数)中安排940万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用于院属各科研单位的基础性、公益性农业科研课题研究;
2006年袁隆平院士提出“超级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战略设想,省财政经过详细充分的论证于2007年设立了“超级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专项资金,项目资金规模1000万元。自2013年省财政将其中500万元纳入我院部门预算。
2015年省财政将以上两个专项整合为湖南农业科技创新项目,资金规模为1440万元,同时制定了《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管理办法》。
二、项目投入情况
(一)项目立项情况
1、项目立项规范
湖南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等文件的要求设立。各单位按照《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管理办法》上报项目申报材料,院科技管理处、计划财务处分别对项目的合理性、资金预算的合理性进行审核。院组织院内外专家对项目申报书进行评审打分,按照综合评分结果选出项目。
2、绩效目标合理、明确
农科院系统的湖南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绩效目标:加强院属科研单位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及青年科研人才培养。
超级稻“种三产四”项目绩效目标为:在14个市州的52个县(市区)农业局完成推广1200万亩的目标。按项目最初设计的增产标准—“单产与项目实施前5年平均单产比较”进行计算(下同),2015年项目总增产稻谷达13.86亿公斤(与2014年比,增产稻谷1.4亿公斤)。
该绩效目标切实合理、明确,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获得省委、省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与科技创新紧密联系,符合项目资金设立的要求。
(二)资金落实情况
2015年科技创新资金分三批下达,分别为年初预算安排840万(湘财预〔2015〕21),用于农田杂草安全高效防控、油菜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等创新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省院联合基金安排100万元(湘财农指〔2015〕170号),用于与省科技厅合作的玉竹根腐病病原菌快速分子鉴定技术研究、黄素氧化还原蛋白在稻瘟病菌生长发育以及致病过程中的功能分析等基金项目;超级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项目资金(湘财农指〔2015〕143号),用于全省52个县(市)超级稻示范推广。以上项目资金均及时下达实施单位,到位率100%。资金具体安排情况见下表:
2015年度农业科技创新 项目资金分配情况表
实施单位 |
金额(万元) |
财政支持环节与内容 |
备注 |
院机关 |
94.01 |
创新团队建设,科研人才培养等 |
湘财预〔2015〕21号 |
院信息所 |
26.1 |
创新团队建设,科研人才培养等 |
湘财预〔2015〕21号 |
省蔬菜所 |
18.2 |
创新团队建设,科研人才培养等 |
湘财预〔2015〕21号 |
省园艺所 |
73.5 |
创新团队建设,科研人才培养等 |
湘财预〔2015〕21号 |
省土肥所 |
18.6 |
创新团队建设,科研人才培养等 |
湘财预〔2015〕21号 |
省区划所 |
29.8 |
创新团队建设,科研人才培养等 |
湘财预〔2015〕21号 |
省水稻所 |
12.9 |
创新团队建设,科研人才培养等 |
湘财预〔2015〕21号 |
省茶叶所 |
50.5 |
创新团队建设,科研人才培养等 |
湘财预〔2015〕21号 |
省核航所 |
38.8 |
创新团队建设,科研人才培养等 |
湘财预〔2015〕21号 |
省资源所 |
29.7 |
创新团队建设,科研人才培养等 |
湘财预〔2015〕21号 |
省作物所 |
120.1 |
创新团队建设,科研人才培养等 |
湘财预〔2015〕21号 |
省植保所 |
39.7 |
创新团队建设,科研人才培养等 |
湘财预〔2015〕21号 |
杂优中心 |
33 |
创新团队建设,科研人才培养等 |
湘财预〔2015〕21号 |
省加工所 |
49.09 |
创新团队建设,科研人才培养等 |
湘财预〔2015〕21号 |
省西甜瓜所 |
56.5 |
创新团队建设,科研人才培养等 |
湘财预〔2015〕21号 |
生物中心 |
149.5 |
创新团队建设,科研人才培养等 |
湘财预〔2015〕21号 |
省院联合基金 |
100 |
玉竹根腐病病原菌快速分子鉴定技术研究 |
湘财农指〔2015〕170号 |
小计 |
940 |
|
|
长沙市 |
28 |
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 |
湘财农指〔2015〕143号 |
株洲市 |
46 |
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 |
湘财农指〔2015〕143号 |
湘潭市 |
19 |
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 |
湘财农指〔2015〕143号 |
衡阳市 |
37 |
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 |
湘财农指〔2015〕143号 |
邵阳市 |
19 |
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 |
湘财农指〔2015〕143号 |
岳阳市 |
45 |
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 |
湘财农指〔2015〕143号 |
常德市 |
57 |
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 |
湘财农指〔2015〕143号 |
张家界市 |
31 |
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 |
湘财农指〔2015〕143号 |
益阳市 |
27 |
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 |
湘财农指〔2015〕143号 |
永州市 |
39 |
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 |
湘财农指〔2015〕143号 |
郴州市 |
45 |
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 |
湘财农指〔2015〕143号 |
娄底市 |
28 |
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 |
湘财农指〔2015〕143号 |
怀化市 |
40 |
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 |
湘财农指〔2015〕143号 |
湘西州 |
39 |
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 |
湘财农指〔2015〕143号 |
小计 |
500 |
|
|
总计 |
1440 |
|
|
三、项目过程管理
(一)业务管理情况
1、积极主动,争取领导重视
全省“种三产四”项目实施规划和方案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2014年12月4日,省政府办公厅在长沙组织召开了以种三产四项目为主要内容之一的“全省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工作会议”,全省52个示范县(市区)农业局长、项目技术负责人,14个市州农业局项目主管局长,部分县主管农业的副县长,相关种子企业、肥料企业,省直单位领导、专家,中心专家,新闻媒体等200余人出席大会。大会授予长沙县农业局、株洲县农业局、湘潭县农业局、赫山区农业局、澧县农业局、临湘市农业局、慈利县农业局、泸溪县农业局、中方县农业局、隆回县农业局、新化县农业局、衡阳县农业局、苏仙区农业局、蓝山县农业局等14个单位为“2014年度湖南省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先进示范基地称号,并奖励每个单位示范经费人民币2万元。并表彰了种三产四项目实施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
2、加强指导督促,确保项目高效、高质实施
8月上旬-10月中旬,我院组织30位专家,组成6个项目评估组,对全省所有“种三产四”项目示范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并作项目实施的全面评估考核。为充分展示“种三产四”成果,交流项目实施经验,促进全省水稻生产持续稳定增长,从早稻3月底播种开始,到晚稻10月中下旬收割,组织20多次小规模专家组到各示范基地进行现场指导、交流与观摩。
3、组织管理到位,技术措施过硬
在项目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各示范县市区成立了以主管农业的副县(市区)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农业局长为组长的技术攻关小组,加强了领导;按照技术实施方案,派出专门技术人员蹲点,技术指导到田、到户,确保了技术措施的落实;印发技术资料,在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等媒体广泛宣传,使“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在全省得以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开展。
(二)财务管理情况
为规范和加强项目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管理办法》以及《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机关本级科研经费报帐细则》,我院要求各项目承担单位制定了相应的经费管理办法。各项目承担单位严格按照办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涉及政府采购的均按要求实行了政府采购。院计财处适时对项目承担单位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各单位规范使用资金。
四、项目产出及效果评价
2015年,我院围绕年初确定的工作重点和项目目标,通过专项工作的开展,较好的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达到了年度绩效目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科院系统科技创新资金绩效实现情况
农科院系统科技创新资金注重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以及青年科研人才培养,以此为基础,我院在省部级科研项目申报、创新团队建设、科技交流、科技服务以及科技人才培养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1、科研项目申报获得新进展
2015年我院新上科研项目(课题)226项,其中国家级49项,省级109项,项目申报上题率为62.7%。华中坡耕地合理耕层构建技术集成创建”、“三熟区耕地培肥与合理农作制”、“辐照预处理秸秆纤维素乙醇高效清洁转化技术装备研究”、“西瓜枯萎病综合治理技术”、“湖南省双季稻区水田合理耕层构建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5个项目获农业部行业科研专项支持。牵头申报了“超高产高效杂交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和“蔬菜产业升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个省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再次取得突破,获批立项20项,同比增长33%。我院获得了“2015年度申请和获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重大科研项目进展有新的突破
2015年我院启动了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每公顷16吨(约1067公斤/亩)的攻关研究。在全国16个省37个县(市、区)进行了第五期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攻关示范,其中四省百亩示范片实现了平均亩产1000公斤攻关目标,云南个旧示范片突破了每公顷16吨,再创百亩规模高产世界纪录。河北永年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1051.61公斤,刷新世界高纬度水稻产量纪录。“湖南省镉低积累农作物品种筛选与选育”进展顺利。在去年研究基础上,加大了对水稻镉低吸收品种的筛选,重点选择了12个镉低吸收水稻新品种(4个早稻、3个中稻、5个晚稻)作为2015年镉低积累应急性品种,比普通品种镉积累降低16%-32%,在全省相关地区推广种植面积1300万亩。我院承担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湖南片区工作任务,共收集水稻、玉米、大豆、薯类、小杂粮、蔬菜、油料、茶叶、烟草等品种及其野生近缘种资源714份。
3、科技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国家杂交水稻综合试验基地高标准农田试验示范区(春华)破土动工。三亚杂交水稻海棠湾繁育基地建设已完成前期工作。省高桥农业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完善了硬件建设,服务条件逐渐改善。新获一批创新平台和专项。国家茶树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建设项目初步设计获农业部批复;杂草生物学及安全防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农业生物辐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南省西甜瓜种子质量鉴定中心”获准建设,辐射技术应用—核科学与技术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得到湖南省教育厅的批准。水稻国家工程实验室(长沙)低温种质库主体工程部分建设已完成,低温控制效果良好。“长江流域(长沙)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研究出了以水稻绿色生产技术为代表的优质、高产、标准化水稻生产技术。“国家水稻改良中心长沙分中心”育成并审定了一批水稻新品种,创造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湖南水稻种质资源平台”种质资源的收集渠道拓宽、数量增加,运行效果明显。“农业部有害生物防治重点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稳健运行。
4、科研成果及人才获奖丰富
2015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以第二完成单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院审(认)定植物新品种(组合)30个,制定技术标准(规程)28个,较往年增长分别达30.4%和27.3%。申请专利等知识产权178项,有103项获得受理;发表论文351篇,其中SCI文章39篇。2位专家被列入科技部2015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3人进入农业部第二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 3人被聘分别聘为省柑橘、水稻及茶叶产业首席专家,6人进入岗位科学家。引进创新人才1人,1人被列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二)项目实施辐射全省,社会及经济效益显著
1、“种三产四”项目,为全省粮食增产做贡献
在全省52个县(市区)实施,实际完成项目面积1196.6万亩,完成年初计划的1200万亩的目标。按项目最初设计的增产标准—“单产与项目实施前5年平均单产比较”进行计算,2015年项目总增产稻谷达13.86亿公斤,与2014年比,增产稻谷1.4亿公斤。
按项目实施计划对“示范面积”与“单产增加”这两个指标的要求,在“示范面积”指标上,51个县(市区)达到项目计划标准,达标率达98%;在“单产增加”指标上,按项目比前五年平均单产增加计算,50个县(市区)单产达到项目增产标准,达标率占96.1%,2个基本达标。
“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总增产稻谷达13.86亿公斤,比2014年增加50多万亩、增产稻谷1.4亿公斤,形成了5种适宜湖南不同生态区域和水稻生产种植的超级杂交稻种植模式,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为湖南粮食总产稳定在600亿斤做出了巨大贡献。
2、支撑精准扶贫战略效果显著
2015年,我院以大湘西为扶贫主战场,以省委“一进二访”活动为抓手,举全院之力深入推进扶贫工作。全年向全省派出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397名,其中向湘西州派出6名科技副县长、1名州农科院副院长和29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先后选派扶贫工作队在张家界、怀化、湘西的8个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在贫困地区新建茶叶、柑橘、蔬菜和粮油等各类示范基地100多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430多项,举办培训班150多场,培训贫困人口1.4万余人次,发放资料20000余份。我院被评为2015年度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被授予湖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省级示范基地,有13位专家被评为2015年度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我院主动对接全省扶贫工作,将永顺县列夕乡响塘村列为对口扶贫村,通过摸清贫情,捐款输血、引进项目等,建立驻村和结对帮扶机制,使全村78户贫困户全部建档立卡,并发展白柚193亩、蔬菜大棚6个以及食用菌、养蜂等特色产业。全年累计投入335.6万元对公路、电网、危房、蓄灌水等基础设施进行新建和改造,村级硬件建设和村民幸福指数得到提质升级。
五、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项目设立以来,我院围绕粮食安全、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开展先导性、前瞻性课题研究,在解决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重大公益技术及产业型技术研究和开发、攻克产业关键技术、突破瓶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然而由于项目资金规模偏小,在完善农业科研自主立项机制,更好地整合全省的农业科技资源和科技力量,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在整合全省资源环境约束、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方面的支撑作用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项目实施以来,增产增收明显,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形成了“稳步示范、逐年扩大”、“树立样板、相互借鉴”的示范推广模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绝大部分示范县完成了项目计划面积,加速了项目进程,出现了良好的局面。但有少数示范县,由于项目实施时间长,工作扎实但缺乏创意,有的甚至有应付的态度,在核心示范基地的建设、现场测产验收、甚至在对待项目年度评估、年度总结报告的编写采取敷衍的态度。
(二)改进措施
为了充分发挥省级综合农业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更好地服务好“三农”,提高湖南科技创新资金的使用效益,我院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省超级杂交稻领导小组、省农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等组成检查组对示范基地项目经费落实进行督查。
2、继续实行激励政策。对示范效果好的单位、工作成绩突出的个人进行奖励。对示范效果差的单位实行末位淘汰制度。
3、为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在整合全省资源环境约束、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方面的支撑作用,恳请省财政适当扩大专项资金规模。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2016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