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南省2024年省级决算草案和2025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关于湖南省2024年省级决算草案和2025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2025年7月在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
省财政厅厅长 陈博彰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按照预算法规定,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4年省级决算和2025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查。
一、2024年全省及省级财政决算情况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省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省人大监督指导下,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持续做好“十个统筹”,大力推进“八项行动”,紧抓存量和增量政策落实,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结构优化、质态向好,决算情况总体良好。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情况
省级地方收入389.1亿元,为调整预算的101.1%;加上中央补助4953.4亿元,市县上解277.2亿元,一般债务收入1033.4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60亿元,调入资金等68.3亿元,上年结转183.6亿元,收入合计6965亿元。省本级支出1399.5亿元,为调整预算的100.3%;加上上解中央63.9亿元,补助市县4248.3亿元,一般债务还本9亿元,一般债务转贷市县924.4亿元,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90亿元,调出资金等48.2亿元,结转下年181.7亿元,支出合计6965亿元,收支平衡。
汇总省级和市县情况,全省地方收入3449.3亿元,增长2.64%,剔除上年同期中小微企业缓税入库、先进制造业加计抵减等特殊因素影响,同口径增长6%;加上中央补助4953.4亿元,一般债务收入1033.4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46.9亿元,调入资金等866亿元,上年结转925.4亿元,收入合计11474.4亿元。全省支出9536.3亿元,加上上解中央63.9亿元,一般债务还本745.6亿元,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45.3亿元,调出资金等122.4亿元,结转下年等760.9亿元,支出合计11474.4亿元,收支平衡。
收入情况:各级财税部门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部署,深入推进财源建设,扎实开展税费治理攻坚,推动财政收入高质量增长,全年实现地方税收2143.1亿元,下降2.96%,其中增值税等主体税种占比51%,企业所得税增长4.7%;非税收入1306.2亿元,增长13.4%,主要是各地加大盘活“三资”力度,与全国趋势一致。全省和省级地方收入较向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报告的执行数略有增加,主要是决算清理期入库的零星税收。
支出情况:各级财政部门努力克服收入增速放缓困难,全面加强政策资金统筹,切实强化重点支出保障,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24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536.3亿元,下降0.5%,剔除上年中央下达的增发国债等一次性转移支付影响,同口径增长0.8%。其中,教育支出1601.4亿元,增长1.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665.3亿元,增长7%;农林水支出1174.2亿元,增长9.9%;节能环保支出205.8亿元,增长21%,民生支出占比达到73%。
转移支付等情况:2024年,中央下达我省转移支付4953.4亿元,同口径增长3.4%。一是固定税收返还309.3亿元。二是一般性转移支付4267.1亿元,增长4.5%,其中均衡性、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等财力性转移支付1855亿元,增长6.6%。三是专项转移支付377亿元,增长22%,主要是中央将部分增发国债资金一次性补助列入专项转移支付。在积极争取转移支付的同时,各级各部门强化项目谋划储备,全力争取债券资金和政策试点支持,全年共争取新增债、置换债、超长期特别国债3336.6亿元,国土绿化、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公路水路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公立医院改革示范、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等一批重大试点示范项目落地我省。
省财政持续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全力支持基层兜牢“三保”底线,2024年共补助市县4248.3亿元,同口径增长3.5%。一是固定税收返还225.8亿元。二是一般性转移支付3393.3亿元,重点加大对市县均衡性等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共补助1379.4亿元,增长8.6%,比中央对我省补助增幅高2个百分点。三是专项转移支付629.2亿元。同时,安排市县新增债、置换债、超长期特别国债3118.3亿元,占总额的93.5%,有力支持市县产业发展、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风险防范。
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1.省级预备费。预算20亿元,支出4.76亿元用于洪涝、冰冻等灾害应急处置,剩余15.24亿元全部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2.省级“三公”经费。省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4.2亿元,较预算节约0.6亿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费1亿元,运行维护费2.3亿元;公务接待费0.6亿元;因公出国(境)费0.3亿元。
3.省级重大投资。中央补助184.5亿元,省级安排21.5亿元,国省预算内基建资金共206亿元,着力支持水利、交通、卫生、教育、保障性住房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急救灾、环境治理、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
4.省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024年底,将不需再安排的结转资金(含上述剩余的预备费)90亿元补充基金后,基金余额128亿元。2025年初,编制省级预算动用60亿元后,基金余额68亿元。
5.省级权责发生制列支情况。根据预算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2024年下达省直单位但当年未使用的资金85.9亿元,按权责发生制列支。具体包括:工资福利支出3.3亿元,商品和服务支出12.6亿元,机关资本性支出16.3亿元,对企事业单位补贴50.7亿元,对个人和家庭补助2亿元,其他支出1亿元。
6.省级结转资金情况。省级一般公共预算结转下年支出181.7亿元,主要是2024年底中央下达的转移支付以及还需继续实施的项目支出等。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决算情况
2024年,全省收入1777.2亿元,加上中央补助372.4亿元,专项债务收入3228.7亿元,调入资金等291.8亿元,上年结转等516.1亿元,收入合计6186.2亿元;支出3212亿元,加上专项债务还本1869.4亿元,调出到一般公共预算357.5亿元,结转下年等747.3亿元,支出合计6186.2亿元。省级收入69.7亿元,为调整预算的140%,主要是彩票公益金及省直管土地出让收入等增加,加上中央补助372.3亿元,市县上解收入2.5亿元,专项债券收入3228.7亿元,调入资金48亿元,上年结转39.1亿元,收入合计3760.3亿元;支出143.7亿元,加上补助市县316.1亿元,债务还本26.9亿元,转贷市县专项债券3195.6亿元,结转下年78亿元,支出合计3760.3亿元。
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下降32.2%,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持续下滑;中央补助增加较多,主要是超长期特别国债按规定全部列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决算情况
2024年,全省收入243亿元,加上中央补助1.1亿元,上年结转8.9亿元,收入合计253亿元;支出55.3亿元,加上调出到一般公共预算189.2亿元,结转下年8.5亿元,支出合计253亿元。省级收入34.5亿元,为预算的125%,主要是部分省属国企核定的应计提利润收入较预计数增加,加上中央补助1.1亿元,上年结转0.1亿元,收入合计35.7亿元;支出8.1亿元,加上调出到一般公共预算26.1亿元,补助市县1.4亿元,结转下年0.1亿元,支出合计35.7亿元。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决算情况
全省收入3964.8亿元,支出3636.7亿元,年末滚存结余4508.1亿元。省级收入1889亿元,支出1827.5亿元,年末滚存结余2287.2亿元。
分险种来看,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599.3亿元,支出1587.2亿元,滚存结余1806.4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364.5亿元,支出228.9亿元,滚存结余793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收入714.5亿元,支出713.2亿元,滚存结余101.7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597.2亿元,支出464亿元,滚存结余1177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595.7亿元,支出549.4亿元,滚存结余437.5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49.7亿元,支出53.6亿元,滚存结余75.6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43.9亿元,支出40.4亿元,滚存结余116.9亿元。
工伤保险基金当期支大于收,主要是基金收入受阶段性降低费率政策延续实施影响,优惠政策到期后基金将持续平稳运行。
(五)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截至2024年底,全省政府债务余额21246.9亿元,控制在中央核定限额24097.3亿元以内,风险总体可控。其中,当年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709.7亿元,提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9.3亿元,共依法举债1719亿元;发行再融资债券2543.1亿元。当年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共计4252.8亿元,平均期限13.5年,平均利率2.26%。
(六)省级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情况
省财政积极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对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政策落实情况和相应省级专项资金绩效情况,开展“两问四评”(资金落实好不好、群众满意不满意,财政评价、审计评审、三方评估、人大评议);组织对教育综合、农田建设等专项资金开展重点绩效评价。从评价结果看,各部门“花钱必问效”的理念日益增强,大部分专项资金都较好完成了向省人代会报告的绩效目标,但也有一些在政策目标实现、项目执行进度、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我们已调减相关专项资金2025年预算1.4亿元,并督促相关主管部门加紧整改、加强管理。
2024年全省和省级决算数据,详见湖南省2024年决算(草案)。草案在提请省委、省政府审议和省人大常委会审查前,已经省审计厅审计,并根据审计意见作了修改。
二、2024年预算执行效果及落实省人大决议情况
2024年,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对照省人大有关决议和审查意见要求,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强化重点领域保障,提升财政管理质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力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落实积极财政政策部署。推进“两新”政策实施。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132.5亿元,省级配套9.1亿元,共安排141.6亿元支持市县落实“两新”部署。扩围工业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融资补贴,加力实施汽车报废更新、家电以旧换新等政策,带动产品销售额超500亿元,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9.5%,惠及全省1.3万家经营主体和800余万居民。推进“两重”项目建设。强化项目前期经费保障,做大做优项目储备库,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194.1亿元,189个教育、科技、医疗、托育养老、交通、节能环保等领域项目落地实施。发挥专项债券效用。争取专项债券1424亿元,增加资金投向领域,扩大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加快发行使用进度,支持1012个产业园区配套、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项目建设,撬动总投资4500亿元。
(二)持续用力打造“三个高地”。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省级投入4.8亿元,深入开展“智赋万企”行动,新增上云上平台企业15.6万家、智能制造企业1195家。国省补助4.5亿元,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4家。支持长沙获批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省级投入13亿元,支持以岳麓山实验室为代表的“1+2”国家实验室体系、“4+4”科创工程等重大科创平台加快建设运行。支持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湘江科学城等标志性项目建设,打造科创资源核心集聚地。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省自然科学基金规模达到2.6亿元。打造改革开放高地。国省投入376亿元,支持长沙机场改扩建、邵永铁路、怀化国际陆港等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对外开放通道。出台财政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2.0版”,19条措施助力提质升级。制定高质量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若干政策措施,支持打造对非经贸合作高地。
(三)扎实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力保障粮食安全。国省补助近100亿元,支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35万亩,推广镉低积累水稻近200万亩。发放耕地地力保护、稻谷目标价格和农机购置等补贴88亿元,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国省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规模达到128.7亿元,优先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国省补助25.8亿元,支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提升村庄规划质效,“和美湘村”建设展现新貌。全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中用于农业农村支出230.1亿元,占比15%。大力发展现代农业。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集群、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9个农业产业强镇达标获批,中央奖补6.6亿元。水稻完全成本保险从产粮大县扩围到全省123个县区,玉米完全成本保险提保额降费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国省投入385.5亿元,支持金塘冲水库、梅山灌区、洞庭湖区重点垸堤防加固等水利工程建设。省级补助26亿元,支持建成农村公路安防设施2.6万公里。国省补助44.5亿元,支持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3.7万套、改造老旧小区5264个。国省补助79.7亿元,支持供排水、燃气等城市地下管网设施建设改造。
(四)大力支持美丽湖南建设。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国省投入41.3亿元,支持开展污染防治“夏季攻势”,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国省补助14.5亿元,支持株洲清水塘、冷水江锡矿山、花垣“锰三角”等重点地区环境治理和转型发展。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开展第二轮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长沙圭塘河、益阳大通湖2个项目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兑现与湖北、江西、重庆补偿协议,落实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国省补助16.8亿元,落实天然林禁伐、公益林管护补助政策。支持低碳转型发展。国省补助41亿元,提升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补强国省道、农村地区充换电基础设施短板。国省投入25.7亿元,推进虞公港等水运航道建设,推动运输结构绿色转型。建立环境权益抵质押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发放绿色贷款14亿元。
(五)着力保障改善基本民生。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国省补助33.9亿元,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贫困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强化技能培训补贴与职业紧缺程度挂钩,缓解“用工难”“招工难”结构性矛盾。设立规模5.05亿元的大学生创投基金,出台税费优惠、创业补贴、低门槛贷款等16条支持措施,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沃土。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国省补助40.1亿元,推动省属高校布局优化和学科专业设置优化。支持开展“我的韶山行”研学活动,日均参访学生数达到4000人。提高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高等教育奖助学金标准和覆盖面。省级补助5000万元,支持58所长沙优质学校对口帮扶大湘西地区。加强卫生健康保障。支持深化“三医”联动、“六医”协同改革,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发放0-3岁幼儿普惠性托育补贴,全日托、半日托月人均分别补助100元、50元。省级补助1亿元,支持4所央属省属高水平医院对口帮扶大湘西地区。帮扶救助困难群体。城乡低保省级指导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700元、450元。散居、集中养育孤儿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150元、1600元。在国庆节前向全省特困人员、孤儿等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惠及77.9万人。支持防汛抢险救灾。开辟资金拨付“绿色通道”,及时下达市县救灾和恢复重建补助33亿元。多方筹措资金实施华容团州垸蓄滞洪区居民迁建、资兴受灾群众避险搬迁安置工程。推动文旅事业发展。支持推进文化和科技有效融合、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释放湖湘文化新活力。省级筹措33亿元,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支持办好全国第一届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第三届全省旅发大会等重大赛会活动。
2024年,我们认真汲取省人大和有关方面意见建议,深入落实审计整改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锐意进取推进财税改革,持续强化科学管理。一是全面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将其作为全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首批重点改革事项的第一项,省政府将其列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头号工程”,高规格召开全省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出台改革指导意见,省市县三级一体推进,各类财政资金全覆盖。各级各部门着力打破政府预算、部门预算、转移支付“三个基数”,切实加强专项资金、跨层级资金、跨部门资金和单位资金“四个统筹”,扎实推进高等教育资源盘活、财政科研专项统筹、产业发展政策转型、信息化项目统管、资产与预算联动等“五大攻坚行动”。省级累计清理收回非重点非刚性资金167亿元,2025年专项资金数量压减五分之一,重大战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长沙、湘潭、衡阳等地大胆探索、多点开花,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二是加力推进金芙蓉投资基金改革。完善顶层设计,健全决策机制,省政府出台金芙蓉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省财政出资240亿元,“政府+国企+社会”协同联动,打造千亿规模的“1+5+N”基金矩阵,国家中小企业发展、数字产业等子基金落地运营,新能源、空天海洋等子基金接续设立。三是加快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印发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着力构建权责配置更加合理、收入划分更加规范、财力分布更加均衡、基层保障更加有力的省以下财政体制。调整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分担机制,激励引导市县落实退税政策。清理违规出台招商引资税费优惠政策近300项,推进公平、统一市场营商环境建设。四是着力加强地方债务管理。强化政府投资项目资金来源评估论证,加强财政、园区、平台“三本账”监管,坚决防止前清后欠。明确融资平台退出标准,推进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超额完成年度压降任务。加大违规举债、不实化债监督力度,保持高压监管态势。五是切实防范基层“三保”风险。明确筑牢兜实“三保”底线10项要求,强化县级预算编制事前审核,督促落实支出预算五级优先序,健全执行动态监测和常态化重点盯防机制,“一县一策”管控高风险县区支出,严禁超出省定范围和标准自行出台增支政策,扛牢扛稳“三保”政治责任。六是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在全国率先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15条措施,在严控机关单位行政性开支基础上,将编制人员管理、信息化建设运维、政府性投资、政府购买服务等纳入约束范围,全面清理规范论坛、节庆、展会等活动。七是不断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加强绩效与预算联动,将绩效管理嵌入预算管理全流程,500万元以上预算新增项目一律开展事前绩效评估,重大项目一律开展预算评审,加强成本效益分析和绩效评价结果运用,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大效能。八是持续加大财会监督力度。深入开展财经纪律整治、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等21项财会监督专项行动。持续强化常态化财审联动,加强与人大、巡视巡察、纪检监察等各类监督贯通协同,不断提升财政管理精细化、标准化、法治化水平。
2024年决算情况总体良好,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省人大有关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审计也揭示了相关问题。对此,我们正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予以解决。
三、2025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两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主动配合中央巡视相关工作,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牢牢把握“五个必须坚持”工作原则,着力推进“七大攻坚”,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影响,全力抢抓政策机遇落地,加力推进“三个高地”建设,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学应对防汛抢险救灾,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向新向好、韧性增强,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一般公共预算:1-6月,全省一般公共预算地方收入完成1899.9亿元,增长1.8%,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地方税收1120.1亿元,非税收入779.8亿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702.3亿元,增长2.8%。
收入方面,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总体均衡。上半年全省地方收入平稳有序入库,完成年初预算的53.7%,超过序时进度3.7个百分点,顺利实现“双过半”。二是态势向好。全省地方收入连续28个月正增长。工业税收增长3.8%,拉高税收增幅1.6个百分点。制造业18个主要行业中12个正增长,工业“主引擎”作用明显增强。三是结构优化。增值税等主体税种占地方税收比重51.9%,较上年同期提升0.4个百分点。
需要说明的是,上半年各类政策性减收因素较多,加上价格因素影响,全省地方收入增幅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剔除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清理违反公平竞争规定政策等减收因素影响,地方收入增长趋势与地区生产总值趋同。
支出方面,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全面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坚持习惯过紧日子,大力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持续优化支出结构,强化重点领域保障,提升政策资金绩效,全省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70%以上,其中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分别增长4.1%、15%、7%、5.9%、9.5%。
其他三本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方面,全省收入463.7亿元,下降2.3%,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持续下降;全省支出1069.8亿元,增长1%,主要是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快使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方面,全省收入29.3亿元,下降24.5%,主要是去年上半年盘活国有资产等一次性收入较多,抬高了基数;全省支出19亿元,下降14.4%。社保基金预算方面,全省收入2038.8亿元,增长7.9%;全省支出1842.3亿元,增长7.1%,各项社保待遇发放得到及时足额保障。
各级财政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化“贯通、协同、闭环”理念,构建“大预算、大数据、大监督、大风控”体系,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力实施宏观调控。对照省政府“三点五重百项”任务清单,抢抓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机遇,全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积极争取中央转移支付4859.9亿元、新增债券1823亿元。加力扩围落实“两重两新”部署,国省补助455.5亿元推进十大促消费行动,手机等数码产品纳入以旧换新政策,扩大家电、家装厨卫等补贴范围,提高汽车、电动车等补贴标准,带动通讯器材、家电、家具等消费增长。省级投入7.5亿元,推动出台“智赋万企”、绿色智能计算、智能衡器计量等产业政策,加力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造“六个一”一揽子财政金融综合服务体系,投贷担联动解决大学生创业后顾之忧。出台专项债券“自审自发”实施方案,按照保“真”原则从严审核项目,从源头提升项目储备质量。全面加快预算内、交通、水利、保障房等基建资金下达进度,切实保障重大项目资金需求。支持办好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湖南-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交流会等活动。
二是加力保障改善民生。探索财力吃紧情况下办好民生事业的机制办法,持续加大基本民生投入,城乡低保省级指导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740元、485元,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00元。“十大重点民生实事”24个项目中,2个提前完成,22个达到或超过预期进度。三年新增筹措137亿元,支持优化高等院校布局和学科专业设置。提高高中阶段助学金资助标准,扩大中职助学金实施范围,惠及63.5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紧急拨付应急救灾和灾后重建补助47.5亿元、农业保险保费补贴36.6亿元,支持2024年受灾严重地区加快生产生活设施恢复重建,应对2025年多轮强降雨自然灾害。
三是加力推进财税改革。抓好全面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头号工程”,压茬推进高等教育资源盘活、信息化项目统管等“五大攻坚行动”,赴14个市州、34个县市区开展联点指导和督导调研,巩固全省“一盘棋”推进改革态势,相关经验做法获财政部肯定并向全国推介。加大专项资金“拨改投”力度,统筹谋划金芙蓉投资基金年度出资目标和设立计划,优化运行机制,提高落地效率,更好发挥“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投年轻人”作用。调整优化省属国有企业分类方式及收益收取比例,健全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四是加力防范化解风险。部署启动全省财政基础管理“强基固本”行动,筑牢财政安全运行根基。用好专项债券支持土地储备、收购存量商品房等新政策,发挥专项债券扩投资、稳楼市、清欠款、促增收、防风险多重功效。加大财力下沉力度,下达市县财力性转移支付116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3%。开展财政大数据常态化智能监测,动态掌握基层财政运行风险状况,坚决守住风险防范底线。
四、2025年下半年工作要点
下半年,随着“两重两新”等逆周期调控政策加速落地,“七大攻坚”纵深推进,预计全省经济将延续回升向好态势,但仍面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有效需求乏力、重点行业支撑不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压力加大等困难挑战,财政增收受到一定制约,扩内需、促发展、惠民生、防风险等领域支出需求仍在攀升,下半年财政收支紧平衡状态仍将持续。接下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省人大监督指导下,抓住有利时机,把握有利条件,采取有力举措,推改革、强管理、提效能、防风险,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保障。
一是坚持多措并举,着力巩固财源建设成效。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工作的意见,深入实施产业财源壮大、骨干税源锻造等“六大工程”,提升财源质效,优化税源结构,加强税费精诚共治,全力以赴完成全年收入目标任务。健全全口径政府性收入管理机制,加强互联网平台等新业态税收征管,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税费种,开展税费治理增效攻坚行动,确保依法依规应收尽收。修订《非税收入管理条例》,完善罚没收入等管理制度,全面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健全促进市县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机制,引导市县做大财税收入“蛋糕”。
二是坚持主动作为,着力支持高质量发展。完善“两重两新”政策落实机制,改进申领流程,及时兑现补贴,引导撬动扩内需。持续壮大金芙蓉投资基金,推进设立基础设施类母基金,精心遴选优质项目,切实提升基金设立速度和投资质效。支持引入国家级科技创新资质资源,充分发挥岳麓山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引领带动作用。支持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助力文化和科技有效融合。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出台高排放车辆和机械淘汰、秸秆综合利用等奖补政策,支持打赢大气污染防治五大标志性战役。加快清理重塑财政支持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提升政策针对性有效性。持续推进“项目大谋划、谋划大项目”,夯实争资争项基础,推动扩大有效投资。支持怀化办好第五届全省旅发大会。全力编好财政“十五五”规划,与相关领域规划有效衔接,精心谋划一批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项目,为长远发展储备源动力。
三是坚持以民为本,着力保障改善基本民生。“投资于物”“投资于人”相结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实施好各项民生政策,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推动城市高标准更新、高水平运营、高效能治理,建设具有湖湘特色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认真落实进一步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部署,发挥大学生创投基金等政策工具作用,完善巩固扩大乡村车间等政策措施,持续支持重点群体就业。用心用力办好民生实事,加大对“一老一小”、特殊群体等关怀力度,稳步提高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民生保障水平,确保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70%以上。强化救灾资金统筹保障,支持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加强民生资金监管,对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肃追责严惩不贷。
四是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推进财政科学管理。坚持“一盘棋”推进零基预算改革,省级重点抓好“五大攻坚行动”,市县强化督促指导,激励大胆创大胆试,推动改革从破基数向立机制深化,从资金统筹向政策统筹深化,从管理规范向治理效能提升深化,打造零基预算改革“湖南样板”。深入推进全省财政基础管理“强基固本”行动,堵塞制度漏洞,提升政策执行力。推动财政投资评审向预算评审转型,强化事前功能评估,提升预算编制精准度。开展政府采购领域专项整治。强化财审联动,加强常态化工作衔接,聚焦重大改革、重点领域开展专项监督,严肃查处突出问题,维护财经纪律权威。
五是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力构建全口径全方位全链条地方债务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各类债务监管,精准实施债务置换,研究制定融资平台转型退出指导意见,全力完成化债、清欠和融资平台压降任务。坚持把“三保”摆在财政支出的第一位,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发挥“三保”专户作用,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实行动态监测、分级预警,做到风险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健全风险协同防控机制,助力化解房地产、融资平台、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等其他领域风险,切实兜牢风险底线,以高水平安全助力高质量发展。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做好今年财政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努力开创全省财政工作新局面,为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湖南省2024年决算.pdf
湖南省2024年省级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完成情况.pdf
关于省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的说明.w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