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湖南今年启动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昨日下午,代表们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图/记者殷建军
红网长沙1月21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徐海瑞 李柯夫 实习生 何惠子)“我们都想涨工资,可钱在老板手里谁都没办法。”小李在长沙一家影楼打工,他的话道出了很多劳动者的心声。
物价在涨、房价在涨,但工资涨得少。这是小李们的现实窘境。
对此,在昨天开幕的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提出:今年将启动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据悉,这也是湖南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在昨天开幕的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提出:提升消费能力,今年将启动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居民钱袋子将与GDP一起增长
除了启动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外,湖南“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也明确提到,建立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探索实行低收入居民生活补贴与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联动机制,加快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完善个人收入监测办法,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
让小李们看到希望的不仅是“收入倍增计划”,还包括GDP与居民钱袋子一起增长。根据徐守盛昨天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目标为:湖南GDP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10%。
在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刘茂松看来,上述说法具有实质性意义。“这两个指标的同步增长,体现了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民生的关注。”刘茂松说。
将大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
湖南省“十二五”规划专家委员会专家组组长何继善院士在论证报告中提出,“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的目标难度较大,建议加大相应政策措施跟进。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调控高收入者
通过资源垄断等获得巨额利润的垄断企业,其员工的平均工资早已大大超过其他行业的平均工资。那么,垄断企业也要执行倍增计划吗?对此,李杰称,实行收入倍增计划,在大幅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的同时,还要调控高收入者,还有就是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这样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人社部门对高收入群体收入调控一个主要手段就是进行工资总额清算,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而言,就是制止多发滥发工资、奖金的行为。
李杰还提到,除了上述问题之外,物价也是影响居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如果不把物价上涨控制在温和的范围内,收入倍增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数据
2010年
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5万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3100元,分别是2005年的2.3倍、2.2倍,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4%和13.3%;财政总收入达到1862.9亿元,是2005年的2.5倍,五年年均增长20%。
2011年
2011年全省主要发展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力争到2015年,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和制度支撑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牢固。
专家观点
“收入倍增计划将迫使企业转型”
点评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刘茂松
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湖南人均GDP已超过3500美元。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是一个地区工业化中后期的标志,这说明这一地区的经济结构已经由原来的数量型增长转变为结构性增长。在这个阶段,“转方式、调结构”将被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
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GDP与百姓钱袋子同步增长,并且进一步实现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在“十二五”开局之际,湖南率先提出这个问题,体现了政府的魄力和勇气,非常难得。但是,要做到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的同步增长,难度是非常大的,这意味着社会产品成本的增加。因为工资要提高,初次分配的成本就要增加,产品市场竞争力必然受到一定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压力。而另一方面,这也使我们的企业不得不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初级技术型转向技术创新型,从而消化成本增加带来的压力。
“百姓钱袋子”是个民生问题,解决得好,全社会都会有消费积极性,反过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拉动政府财政增收。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也要采取宏观调控等手段,拉动内需,引导社会有效消费。
采访整理/记者徐海瑞
委员观点
“收入倍增应该是增幅的倍增”
点评人:湖南省政协委员张亚斌
日本曾经提出过收入倍增计划,但在国内,这个概念是比较模糊的。从字面上理解,可以是收入水平倍增,也可以是收入增长幅度倍增。一般来说,整体水平倍增是不大可能的,比方现在的工资是5000,不可能一下子涨到1万,所以我认为收入倍增应该是增长幅度的倍增。
有一个观点是,收入倍增应该包括所有的要素收入,主要是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比如一个大学老师,工资是他的劳动收入,除此之外还有股票等其他的财产性收入。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收入倍增不能简单理解为加工资,工资要与物价挂钩,并与国家经济发展保持基本同步。
现在的问题是,国家财政的大盘子里面,居民收入的份额是比较少的。所以在切蛋糕的时候,居民拿到的部分应该要更多一些。这部分主要有两大块,一块是政府财政能够决定的,还有一块是由市场决定的。以前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使工资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同时在市场中,劳动者和资方谈判的时候,缺少对等地位,是弱势群体,工会组织往往也不能给弱势群体更多的支持,所以出现工资低的现象,但这也创造了收入倍增的潜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在沿海经常出现“民工荒”,工人的工资也普遍上涨了一些,以后的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结构性的失业问题,结构性矛盾凸显出来,为倍增打下基础。
政府应积极引导,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工会组织,使弱势群体的市场谈判能力不断增强,并通过市场有效实现这些人的工资增长。
采访整理/记者 徐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