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报网:为了“稻米第一省”的粮仓更充实
湖南自古称“九州粮仓”,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稻谷产量近40年稳居全国之首。然而。今年的高产却给湖南带来意想不到的收储困难。为此,湖南省省长杜家毫8月初曾批示,“下一步要研究仓储设施建设以及配套等问题。”
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竞标中以高分胜出,对湖南来说,是“雪中送炭”也是“锦上添花”:不仅可以解决短期问题,更有助于仓容的中长期改造。
一个种粮大户的苦恼
汨罗市古培镇石牛村种粮大户徐灿波没想到,今年遭遇到了少有的“卖粮难”。到10月底,他家尚有500多吨稻谷在自家的露天仓库存放。为了防止粮食变质,他还买了两台烘干塔用来烘干粮食。
徐灿波告诉记者,往年都是收购商上门,基本上没有存粮。但今年产粮近700吨,目前只卖了120吨。“今年7月底开始卖粮,排队排了4公里,最长的排了两个晚上。”他说。更让他苦恼的是,离家较近的汨罗粮油购销仓库由于库房老旧、收储能力差,只能跑到更远的白水粮库,运输成本明显增加。
据介绍,汨罗是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市,今年早晚稻产量将达43万吨左右。除去农民出售余粮和市场消化部分,预计中晚稻收购量在4万吨左右。由于原来的仓库老旧失修,现可储粮只有1万吨,尚有3万吨缺口,危仓老库改造成为当务之急。汨罗市副市长杨景告诉记者,今年遇到10年来粮食收购高峰期。看着农民排队卖粮很着急,这说明原来的粮食仓储点布局存在很大的缺陷。
在有限的财力下,汨罗市决定由财政投入700万元,对部分可利用的国有危仓老库进行维修,以充分发挥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在粮食收购中的主渠道作用。目前已完成了古培收购点和汨罗收购点的围墙加固、屋面翻修、道路硬化、防潮处理、功能提升、地磅等设备安装工作。
记者在古培镇粮食仓库现场看到,库房办公楼的房顶因年久失修,瓦片已经破旧不堪。在新开的大门口,一个大型推土机正在进行路面硬化改造。仓库的屋顶已经加高到4.5米,并覆盖了石棉瓦隔温层,相关的配套工程如环流熏蒸、机械通风、地下通道灯等工程已经修缮完毕。汨罗市粮食局局长吴朝霞告诉记者,这是一个9年没用的老式仓库,1998年改造过一次。这次经过改造,仓容提高了70%,并可有效保障存粮安全和粮食质量。
古培镇的粮库维修接近尾声,很快可以收粮了,这让徐灿波感到很开心,因为这儿离他家只有2公里的路程。
事实上,汨罗仓容紧张并非是个孤案。近年来,由于以往财政专项资金分散,仓储维修进展缓慢,湖南不少地方的粮仓都承受着仓容不足的压力。统计显示,湖南全省地方总仓容1512万吨,有效仓容折谷容为902万吨。常年收购稻谷近1000万吨,库存850万吨左右。因布局不合理及品种分仓严重影响利用率,今年中晚稻收购缺口仓容达300万吨。
等、靠不如自己先干
粮食安全属于国家大事,但湖南省不等不靠,在仓储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对危仓老库进行维修,在解决农民卖粮难的同时,保障粮食在仓库储存的安全和质量。
在仓库维修改造中,湖南省坚持“中央财政补助为辅,地方财政和企业自筹为主”的原则,积极筹措和科学安排粮食仓库维修改造资金,支持和督促企业做好仓房维修工作。
在仓房维修中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总资产达65亿元的湖南粮食集团便是一个例证。该公司总裁杨永圣在对记者说,通过整合资源,集团仓储能力从原有的65万吨增加到现有的140万吨,旗下库点达59个,粮油加工能力突破100万吨,尤其是通过本次仓房维修,集团有效仓容将达200余万吨,上游粮源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同时,湖南省注重多渠道筹集资金。2010年至2012年,湖南全省投入仓房维修改造资金共计2.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7493万元,省财政配套5985万元,市县财政安排3578万元,企业自筹1.2亿元。
在资金使用管理上,湖南省对资金的安排、流向、使用做了有效监控,杜绝了挤占、截留、挪用现象发生。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分类推进,保障有效的资金用在仓房主体维修上。经过3年的努力,仓房维修取得初步成效:全省完成一般维修仓房2309栋,仓容442.7万吨;大修仓房481栋,仓容139.1万吨;功能提升仓房432栋,仓容123.7万吨。
在湖南省财政厅经建处处长刘见看来,积极主动维修仓房,显示出湖南的真抓实干,这也是专家们在考场为湖南打出高分的重要依据。
参加了9月5日在财政部答辩的湖南省财政厅副厅长郭秀宏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他对记者说,当时,面对专家的提问,他之所以能够从容应答,是因为全省上下一直把扩大仓容当作大事来抓,务实肯干。
郭秀宏说,事实上,今年7月份,省财政已经安排了1亿元的资金维修仓库,但缺口仍然不小。在此关键时刻,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分配实行制度创新,他们感到很振奋。“从省长到厅长,再到仓储企业,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他说。
他说,“粮财”两家共同谋划,使得粮仓维修项目进展顺利,整个过程渗透了公共财政的理念。对粮仓申报确立项目申报制,设立了项目库管理制度,设立了独立专家评审机制,采取了公开、公示制度,通过全方位监管保障粮仓维修工程的质量安全。
产好粮、更要储好粮
在答辩现场做主题陈述的湖南省粮食局局长张亦贤对记者说,湖南之所以能成为重点支持省份,拼的是硬功夫,也有软实力。
张亦贤说,湖南省对国家粮食安全举足轻重:稻谷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年产稻谷占全国的13%,是不间断调出稻米的第一省;以全国3%的耕地解决占全国人口5.3%的吃饭问题,年外销稻米达400万吨以上;全国60%以上米线原料源自湖南;生猪输出名列前茅,年外销达3000万头,相当于每年调出稻谷600万吨。
然而,由于湖南粮食企业改革起步早、比较彻底,一线收纳库点由改革前的1965个减少到现今的633个,导致今年早稻托市有8个县无委托收储库点,只能租用社会仓容满足农民售粮需要。加上连年高产的因素,湖南省今年中晚稻收购缺口仓容达300万吨。
张亦贤说,中央财政这次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极大地调动了粮食地方和粮食企业的积极性,从而为全面解决粮仓改造问题提供了契机。
中央财政的鼎力支持,给湖南省以极大动力的同时,也让他们的压力陡增。这个压力,湖南省副省长张硕辅都真实地感受到了。他对记者说,这个结果,“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压力变动力。郭秀宏说,湖南省财政部门不仅在前端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还在后续工作上做了完善的制度性安排。对项目做了3年规划,并做了相应的资金安排。规划总投资16.9亿元。其中一般维修1.74亿元,大修7.99亿元,功能提升7.18亿元。
郭秀宏说,借助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粮仓维修的契机,还可以把湖南省粮食产业做大,做成“大粮食、大流通、大产业、大市场”,为全国提供更多更好的粮食产品。
为了用好用实中央财政资金,湖南省财政积极落实地方配套。其中,从“粮食千亿产业”资金中安排1亿元,从产粮大省奖励资金中切块2亿元,从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中拿出3.03亿元,共计6.03亿元用于配套。
此外,湖南还鼓励企业自筹资金维修粮仓。规定企业闲置资产处置所得全额用于仓库维修改造,并减免相关费用;协调农业发展银行支持维修改造专项贷款,由地方财政贴息;对企业自筹比例高的、完成任务好的,予以适当奖励。
在监督机制上,湖南省先后出台了《粮油仓储设施维修改造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和《2013年粮油仓储设施维修改造资金绩效评价办法》,确保资金使用和管理科学、规范和有效。
张硕辅强调,要通过制度约束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中央财政资金的效益,保障地方配套,把项目做实、做细,让粮仓发挥效益,最大程度地减少粮食损耗,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的物流成本,最大限度地保障储存粮食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