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报|胸怀国计 心系民生——预算报告彰显财政担当和人民情怀
财为天下,政为民生。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保障人民群众福祉中承担十分重要的作用。
预算报告是财政担当最集中和直观的诠释。3月5日,财政部关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预算报告)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查。
这份1.95万字的“国家账本”,全面总结2023年财政工作,部署2024年政策措施,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镌刻着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印记。
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彰显财政担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财政事关改革、发展与稳定,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2023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兼顾短期、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积极财政加力提效,推动经济总体回升向好——
GDP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步伐加快,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这都是财政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杨志勇说,财政不断加强对特定领域、特定方向的支持,尤其是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等,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前瞻性。
预算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是最直观的反映。2023年,中央财政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6.6%,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增长20.3%;新增税费优惠超过2.2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3.8万亿元……每一笔开支、每一项数据都关联着国民经济各领域的若干项目和数以万计的市场主体,持续激活经济动能。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财政厅厅长刘文杰指出,2023年,财政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从预算执行情况看,积极财政政策推动高质量发展更为有力,实施宏观调控更加有效。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财政部门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贯彻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要求,全力保障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落地,充分彰显了财政工作的政治性、大局观。”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财政厅厅长陈书平说。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重点工作任务。
中央有部署,财政有落实。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202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适度加力——新增专项债券3.9万亿元,同比增加1000亿元;安排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
同时,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今年开始,中央财政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锚定重大任务,一系列国家级项目正在加快部署,一大批国家级规划持续落地,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财政资金将为项目和规划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陈书平说。
GDP增长目标和财政收入预期为社会注入信心
2023年,尽管面临多重困难挑战交织、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加速显现、外需下滑和内需不足叠加、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并存等复杂形势,我国经济依然保持稳中向好趋势,圆满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财政收入也实现恢复性增长。
预算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21.7万亿元,比2022年增长6.4%。其中,税收收入约18万亿元,增长8.7%;非税收入3.6万亿元,下降3.7%。加上调入及结余资金,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约23.3万亿元。
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近10万亿元,增长4.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22万亿元,其中,本级收入11.7万亿元,增长7.8%。
“财政收入数据是经济形势的直观反映。”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李旭红说,整体来看,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促进财政实力不断稳固,进而能够为服务国家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强有力的支持。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刘蓉指出,从财政收入数据可以看出,2023年我国财政运行稳健,保持增长态势,且财政收入来源以税收收入为主、质量较好,折射我国经济稳中有升、形势向好,也向社会传递了信心和力量。
信心与底气也来自今年的GDP增长和财政收入预期。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2024年GDP增长5%左右的目标,预算报告拟定了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0.2万亿元,比2023年执行数增长2.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约12.2万亿元,同比增长3.7%。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既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
刘蓉指出,今年的经济政策安排符合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同时向外界释放稳中向好的积极信号,也有利于控制政府债务风险、增强经济韧性与财政可持续性。
“作为民营企业代表,倍感振奋、倍添信心、倍增底气。”全国人大代表、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长来说,“党中央对2024年发展目标和任务的务实科学谋划,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经济的前景,坚定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紧扣上述预期目标,围绕发展大局,各项宏观政策与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共同改善社会预期,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在回应民生关切中展现人民情怀
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社会保障……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是执政为民宗旨的体现,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聚焦群众关切、办好民生实事,2023年政府交出了一张张满意的民生答卷。
——加大教育发展支持力度,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分别由650元提高到720元、由850元提高到940元,国家助学贷款提标降息惠及1100多万名学生。
——支持稳就业,出台支持企业稳岗拓岗政策,加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促进服务,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300万。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稳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全年统筹调剂资金超过2700亿元。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上调3.8%,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03元,中央财政共下达补助资金10093亿元。
——强化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提高优抚标准,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总体提高5.7%,惠及835万人。
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黄坭镇初级中学校在生均经费标准达到940元的基础上,按寄宿生每人每年300元的标准增加学校公用经费。此外,每名学生都能享受到每天5元的营养午餐补助。“这些年,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让乡镇中学的办学条件越来越好。”该校校长周洪说。
安徽的“95后”创业青年奚家庆毕业时曾获得一次性创业补贴5000元和创业担保贷款29万元,如今已创立了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带动40人就业。他告诉记者:“大学毕业生创业补贴,体现了政府对我们年轻人的鼓励和支持,极大地鼓舞了干劲儿。”
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辛集镇程家庄,13岁的小洋洋(化名)因为爸爸意外去世、妈妈精神二级残疾长年住院,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在获得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待遇后,小洋洋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财政部门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领域持续发力,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医保、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等财政补助标准,以民生‘底色’提升了发展‘成色’。”刘文杰说。
“一系列惠及老百姓的民生政策都在基层都得到了落实。”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曲阜市息陬镇北元疃村党支部书记张佃壮谈道,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能按时领到基本养老保险金,而且可以免费理发,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都很强。
“民生支出充分彰显了财政政策的温度,进一步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英华指出,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任何一项民生支出政策乘以人口数,得到的数值都非常大,这从侧面体现了政策力度。
今年,我国各项民生支出还将在往年基础上继续扩大,不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根据预算报告,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约28.5万亿元。其中,教育支出4.29万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13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2.28万亿元,将用于支持科教兴国、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养老托育等,实现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