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县五法巧解“一事一议”工作难题
截至2012年底,桃源县5年间共安排“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239个,落实奖补资金6625万元,逐年解决了群众最关注、最期盼、最现实的问题。但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议事难、筹资难、统筹难、规范难、监管难等问题。该县深入工作实际,结合村情民意,逐步摸索出多种方法,巧解工作难题,相关工作经验得到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的高度肯定。
一、灵活议事巧解“议事难”
国务院《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规定:村内筹资筹劳必须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召开村民会议,应当有本村18周岁以上的村民过半数参加,或者有本村2/3以上农户的代表参加。村民代表大会则需4/5以上人员参加,2/3以上人员通过才有效。该县历来为劳务输出大县,常年在外打工劳动力达30万以上,往往一事一议参会人员少,造成有事难议。
漆河镇封火溶村外出务工人口多,村内一条主要灌溉支渠年久失修,近600亩水田连年干旱。2011年,村里决心借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硬化灌溉支渠1000米,但三次组织村民议事都达不到规定人数。2011年5月,村委会受换届选举流动票箱的启发,印制《一事一议征求意见书》,发动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和在家党员,挨家挨户上门宣讲“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填写征求意见书。外出务工人员通过电话联系,委托他人填写意见。事后通过村民代表和党员代表统计的结果显示,全村2000多村民中有87%赞成。实践证明,采取灵活而又符合政策规定的议事方式,确实是破解议事难的好办法。
2、互助筹资巧解“筹资难”
按照“先议后批、先批后筹、先筹后建、先建后补”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该县规定必须将筹资款项缴入财政专户后项目方可批准动工。目前,一是多数地方农民经济状况参差不齐,二是在外打工人员往往在春节前后才能回家,三是还有少数未受益农民不愿意筹资,结果很多村的项目因筹资款项不能及时全额到位被卡壳。
该县不少村在收取群众筹资款时,发动村组干部、党员代表采取上门做工作、讲道理、拉赞助等办法,动员思想觉悟高、经济实力较好的群众,帮助经济条件差、筹资额度小的农户代缴筹资款,帮助常年举家外出的农户垫缴筹资款,或直接赞助村级公益事业,很快完成全部筹资任务。
3、统筹规划巧解“规划难”
该县有40个乡镇647个自然村,线多面广,各村的建设基础和人文自然条件不一样,加上村支两委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认识和工作热情有差距,容易造成项目分布不均、科学性不强等现象。
为实现财政公共服务均等化,该县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上统筹兼顾,实行了统一规划。2008年,制定了各村公益事业三年建设规划,以镇为单位分类别、分规模统筹安排,逐年实施,稳步推进。2012年,该县又组织各乡镇系统申报了“一事一议”奖补项目,从2012年起到2015年,每个村报2个“一事一议”项目进入项目库,确保每个村两年内有一个项目实施。
4、公示公开巧解“规范难”
“一事一议”工作推行过程中,个别村极力争取试点项目,但工程实施过程中,却故意减少工程量,压低工程支出。个别村随意变更工程预算,将财政奖补项目“小题大做”,举债建设。还有极个别的村干部,将对自己有利的公益性不大的项目作为项目申报。
为达到规范目的,该县要求所有建设项目全程公开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项目建设前,将项目内容、工程概算、资金构成、施工期限、人员组成等情况向村民进行公示;项目建成后,将项目实施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群众满意度测评情况、检查验收情况、项目管护责任等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让奖补政策不走样。
5、抽查巡查巧解“监管难”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工程点多面广,施工点分散,个别项目由于村干部监管不力,包工头偷工减料,导致出现“豆腐渣”工程。
该县建立抽查巡查制度,规定奖补项目申报后要实行实地审批,对项目进行第一次实地巡查。项目开工时要进行开工巡查,施工过程中要对工程质量、施工进度进行两到三次实地抽查,建成后要不定时进行项目管护情况巡查,每次抽查巡查都要有文字、照片等记录,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