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杠杆挑福祉——湖南省常德市财政局支出管理工作纪实
财政如一根“杠杆”,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维持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科学合理编预算,创新方式助产业,精打细算控支出,跟踪评价增效益,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该市财政部门用强有力的“杠杆”挑起了600多万常德市民的福祉。
源头把关 科学合理安排预算支出
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保重点、促发展,这是每年市财政预算支出的优先保障顺序。
一碗水端平。财政预算打破以往市级全额拨款行政事业单位之间“苦乐不均”现象,对基本支出中的人员经费按政策据实打足,运转经费按单位职能职责分类分档定额安排,保证同类档单位支出水平基本一致。
民生大如天。每年编制部门预算时,财政部门都会系统收集有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低保、五保、优抚、救助、残疾人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就业创业、教育、科技、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社会化养老、脱贫攻坚等民生支出保障政策,测算市财政所需安排或配套投入情况,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对民生支出予以足额安排。近几年,市财政用于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稳定在70%以上,较好地保障了各项民生政策待遇的落实。如,2017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金实现了“13连增”,市本级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达到2343.75元,比2012年提高55.2%;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由最初的每月50元提至今年的85元;市辖区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对象月保障标准2016年分别提高到500元、255元,分别比2012年提高66.7%和135.4%;农村五保分散和集中供养标准2016年分别提高到3200元/年、5700元/年,分别比2012年提高60%和72.7%;为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市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截至2017年9月底,市本级医疗卫生及计划生育同比增长23%。
保重点支出。支持工业及园区发展,2016年全市挤出资金4亿多元为工业企业帮扶解困,支持助推常德经开区加快“千亿园区”建设,市本级安排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资金6000万元,重点支持常德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及科技孵化器建设;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在财政资金的引导支持下,大力吸引社会投资,总投资110多亿元的桃花源景区“三年磨一剑”盛装开园;助力海绵城市建设,市财政局积极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对上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补助12亿元,向省财政厅申报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市财政投入资金2亿元支持沅澧水一线大堤除险加固,让沅澧大地经受住了2017年洪水检验;推动交通提速,市级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对相关区县市沅澧快速干线建设给予补助,截至今年7月底累计拨付资金8.1亿元;支持教育三年攻坚,市财政投入资金2.6亿元,撬动全市投入18.33亿元(不含职教大学城建设投入),新建和改扩建学校965所,建成合格学校600所;助力完美社区建设,市本级共补助资金3亿元,带动全市投入近10亿元,推动城市社区的服务功能及服务水平有了跃升。
情系产业 创新财政扶持方式巧发力
产业兴,则经济活;经济活,则财源足。市财政人深深懂得这一点。近年经济下行压力大,本地工业企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市财政人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资金等手段,助力企业“爬坡过坎”。
当好参谋助手,架通政企桥梁,市财政人的脚步没有停歇。今年5月,省政府下发《2017年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实施方案》,市财政局立马行动,与市经信委一道于6月走进位于常德经开区的云锦集团、三金制药、金富力等多家企业,开展奖补调研,从企业成本各方面做测算,拿出市里奖补政策建议,促成市政府《关于进一步降费减负促进工业企业健康平稳发展的通知》于8月迅速出台,从要素成本、融资成本、技术改造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四大方面为工业企业降费减负,这是继2016年市政府出台《常德市帮扶工业企业十条》之后的又一重大扶持企业举措。
为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市财政局采取“财政+担保机构”“财政+担保机构+银行”“财政+金融控股集团”“财政+政策性基金”等方式,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市财政局对主管的常德财鑫担保先后增资6次,公司注册资本增至45亿元,累计支持我市中小微企业等各类创业主体6951户(次),提供担保、小贷、创投等融资服务311.4亿元,其中担保业务总量284.24亿元,占全省担保业务总量的1/3,有效拓宽了常德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时,支持市工业投运营好中小微工业企业过桥资金,2015年6月底运营以来,已为市辖区73家企业提供过桥资金9.6亿元,其中2017年为33家企业提供过桥资金4.4亿元,有效帮助企业解决了临时性资金周转问题。
常德市跃进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常德财鑫担保支持的第一家企业,通过平台担保、股权质押、仓单质押、企业联保等措施,累计为该企业贷款担保34笔2.1亿元。如今,该企业建成了高精粮油深加工生产线,从一家小作坊成长为拥有10多个粮油基地的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粮油产品远销广东、福建、贵州、云南、四川等地,2016年全年实现销售总额1.2亿元,上缴税费240万元,累计带动就业近200人。
为引导社会资本共同投资我市创新创业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海绵城市建设,依据《常德市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市政府整合各类扶持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滚动投资收益及其他政府性资金归集出资,设立20亿元的常德产业发展基金,产业基金按1︰4比例放大设立子基金;以基金自主管理和委托专业投资机构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设立常德高新创投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常德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基金、常德易津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汇湘产业基金等8只子基金,力争年底前基金总规模达到100亿元,采取投贷联动的模式争取合作银行对投资企业给予200亿元的信贷支持。目前,全市已储备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等行业50个投资项目。
精打细算 严格审核每一笔日常支出
管好政府“钱袋子”,是财政部门最大的职责。市财政人时刻不忘聚财为公、理财为民,让每一分钱用在实处,发挥最大效应。
源头控支。在编制2016年市级部门预算时,市本级实行类档定额管理预算单位的基本运转经费统一压缩10%,在编制2017年市本级部门预算时再次压缩20%,严控一般性支出;进一步加大预决算公开力度,要求市级各预算单位主动在政府网站公开晒“三公”经费支出账,接受市民监督。
厉行节约。市财政局配合或牵头制定了公务接待、差旅费、因公出国(境)、招商引资等经费管理办法,实施支出预警止付、公务卡强制结算等措施,从制度层面有效管控和压减经费支出。就说2017年“港洽周”,活动规格高,市级相关部门极为重视,向市财政提出了专项经费申请,市财政局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大到交通费、会议费,小到邀请函制作费、文件复印费,一笔一笔费用条分缕析,依理依据认真审核,在半个多月内多次与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沟通交流,最终开支得到较大幅度压减。
精打细算。去年,市总工会提交了一份市工人文化宫大修方案,涉及资金上千万元。市财政局当即上门调研,获悉市工人文化宫以后将异地搬迁,于是提出一个过渡修缮方案,仅需花费百万余元,既节约了财政资金,又保障了市工人文化宫作为临时会议场所所需。
盘活资金。近2年,市财政收回“趴在账上睡大觉”的专项资金2亿元,重新安排用于脱贫攻坚、园区建设等重点项目。面对市财政的动真格举措,各单位触动较大,意识到财政资金使用并非是无限期的,时刻紧绷一根弦,定期清理账上资金,合理调度,让一些久拖不决的项目加快实施,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阳光审核。为保障财政资金安全,市财政人每审核一笔开支,均严格对照财政资金安全自查工作表37条,防范资金风险。今年9月4日,市本级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全面取消纸质凭证,所有资金支付、资金清算一律使用电子凭证,资金支付印章一律使用电子印章,网上操作一律使用UKEY(CA认证),一人一认证、一人一密码,市本级国库集中支付全面步入电子化时代。
跟踪问效 让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
预算公开最难的是绩效公开。老百姓除了关心各预算单位花了多少钱,更关心钱用在了哪些地方?是否发挥了应有的效应?近年来,市财政人牢牢抓紧预算绩效评价这个“紧箍咒”,对各预算单位支出效果全程跟踪问效,给市民交上一份份明白的消费清单。
今年,市财政部门紧紧扭住预算绩效评价“3个100%”(即绩效目标管理覆盖一级预算单位100%、重点评价项目100%交第三方评价、第三方评价结果100%参考运用到部门预算)的工作目标,对2017年城乡救助资金等105个专项共19.68亿元资金和106个一级预算单位实行了绩效目标管理,首次利用绩效管理系统对2017年105个专项进行监控管理,对智慧常德等16个专项和市商务局等5家单位整体支出实施第三方重点评价,绩效管理总额达61.61亿元,较上年增长69%。
财政资金不能撒胡椒面,要用在要处、实处。以问题为导向,提高资金管理与使用效益,绩效评价成效在凸显。去年,校园文化建设资金因使用效果不理想,通过绩效评价压减了20%。
通过绩效目标管理近6年的打磨,大部分单位对绩效目标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由当初的不理解、不主动,到引起警觉、重视和争先创优,上一个五年的绩效评价报告中资金使用等级为“优”的项目单位不足20%,今年超过了60%。绩效评价已不再是财政部门的独角戏,如今已形成了单位、科室、中介、专家、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人人有职责、人人要参与”的绩效管理大合唱。
绩效评价犹如一把利器,发挥着改进管理的效应。近年来,市旅游局将绩效评价报告作为局党组中心组学习的参阅文件,积极改进财务管理;市国土储备中心落实评价报告提出的加强政府采购管理的意见,及时补办了审批手续,并作为党支部学习的内容,积极做好整改;市科技局针对自评结果和第三方评价不理想情况,迅速完善管理,加快资金项目执行,最终获得较好的评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