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乡镇财政资金立体监管网
乡镇财政是我国整个财政体系中最基层的一级财政,是财政资金管理和财政政策执行的“终端”环节,也是财政服务“三农”的窗口。国家财政政策落实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基层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自2010年桂阳县正和镇财政所被财政部列为联系点来,该县试点先行、积极探索、不断调整完善,就如何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做了一系列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三维”共建,实现立体监督
(一)构建“五个”机制,牢织“一卡通”惠农资金监管网。一是“多管齐下”的考核机制。提高监管级次,将“一卡通”监管工作纳入县政府对县直涉农主管部门的绩效考核和对乡镇政府财税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同时将此项工作纳入财政局党组对各股所单位的目标管理考核,签订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目标管理责任书,大力推进监管项目个数、质量与年度工作经费相挂钩的奖惩机制。二是“齐抓共管”的议事制度。实行县乡涉农资金监管多部门联合议事制度,并将定期议事交流扩大到县直各涉农主管部门,打破了各自为政、相互推诿和跨部门监管难题,打通了信息通达“最后一公里”。三是“一竿子到底”的公示公开制度。全面推行县、乡、村、组“四级公示制”,要求所有涉农补贴项目部门及时采集基础数据并公开公示到位,同时在补贴范围、标准等方面严格审核把关,确保补贴资金发放的公平公正公开。四是“即时更新”的登记备案制。各项补贴发放后15个工作日内,县乡镇财政管理局统一汇总乡镇各种补贴资金项目名称、资金来源、资金分配方案、指标文件等报纠风减负部门备案。对于补贴发放的基础数据异动,要求财政局相关业务股室主动配合县民政、移民、畜牧水产等单位,对补贴对象的增减、补贴金额的异动等情况进行监督调查,并及时按照程序对实行信息化发放的基础数据进行修正和调整,杜绝虚报冒领等现象,确保了基础数据的准确、及时、完整。五是“高效畅通”的问题处理机制。县财政局各业务股室和乡镇财政所设立资金专管员,明确监管职责。设立多部门协调机制,对资金监管过程中反馈的问题、情况、建议,限在10个工作日内予以核实,并及时将处理结果反馈至相关部门。县委县政府牵头成立“桂阳县惠农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情况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并由编制部门核定批准,财政局设立“补贴发放股”,专门负责惠农补贴的发放、监管工作。2013年,该县共发放补贴项目68项,补助发放99批次,涉及农户21.27万户,补贴金额2.2亿元,省规定的51项惠农补贴全部纳入“一卡通”范围。
(二)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强化乡(镇)级资金监管。2014年,在县直单位改革全覆盖的基础上,桂阳县全面推行了乡镇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改革除保留“村账乡管”为实有资金账户外,撤销了乡镇(街道)财政及其预算单位在银行金融机构设立的所有实有资金账户;同时在信用联社设立了4个有关乡镇(街道)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银行账户:即乡镇(街道)财政零余额账户,乡镇(街道)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每个乡镇在基层信用联社开设),乡镇(街道)其他资金账户和非税收入汇缴专户。乡镇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实现了乡镇资金监管一大飞跃,搭建了财政资金收付“直通车”,使资金的收付过程由过去的“慢车道”进入“快车道”,资金无在途、无沉淀、无中间环节,资金监管能力大幅提升。
一是实现了财政资金进预算笼子。乡镇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集中到了国库单一账户,所有的支出由国库单一账户支付,对财政资金从预算分配、预算拨付及收款人账户实行财政直接全过程监督、控制。预算单位通过支出确认收入,实际支付才是财政拨款,每笔支出都处在预算指标控制之下,财政可随时掌握各项预算的实际支出进度,彻底改变了过去预算和执行两张皮,实现了财政支出进预算的“笼子”。二是实现了乡镇财政性资金收付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乡镇各项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实行“单位开票,财政收款”。乡镇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大额支出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小额零星支出通过授权预算单位按用款额度通过单位零余额账户自行支付,实行“单位用款,财政支付”。所以挤占、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特别是截留财政资金已不可能。彻底改变了传统“只拨付、难监管” 和“以拨定支、监管缺位”的现象,经济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有效地处于财政监管之下,更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三是提高了乡镇财政资金运行透明度。实现了单位用款计划与资金拨付相分离,使单位形成的结余体现为用款计划指标结余,而实际资金结余却在国库或国库集中支付专户,财政对预算单位每一笔资金的支付对象、支付数量、付款科目、付款用途、付款账户、收款人、收款账户、交易时间、付款人账户余额等付款信息都可以进行实时监测。所有财政指标都录入支付平台,乡镇对指标文号、金额、用途能及时了解,乡镇财政资金运转更加透明。
(三)构建“三个”平台,强化农村“三资”管理。
该县不断创新农村“三资”管理创新,强化“三资”信息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一是构建“摸得着”的电子平台。2013年,该县投入资金70余万元,在全县建设了农村集体“三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县政务服务中心和乡、村便民服务中心安装了农村“三资”公开查询触摸屏,群众可随时查询本村的资金收付、资产资源存量及变动情况。二是构建“看得见”的网络平台。自2012年被挂牌为全国农村“三资”管理示范县来,该县建成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网络,全面推行“村账乡代理”工作。农村“三资”网络管理平台分设业务、监管、公开等三大子平台。业务平台负责对“三资”进行网络审核报账;监管平台负责对“三资”管理业务流程和业务数据进行动态监管、实时统计、汇总分析和预警处置;公开平台运用触摸屏、LED等现代化展示技术,对“三资”进行在线公开,在线查询,在线接受群众监督。截至目前,桂阳已取消不符合要求的报账998笔,杜绝不合理开支1297.36万元,查处基层干部违纪案件12件,反映农村基层“三资”方面的信访数量下降15.8%。三是打造“用得上”的手机平台。该县在全市率先设计了智慧农经手机客户端,农民免费下载,让农户通过手机咨询三农问题,发布农业和农产品信息。截止日前,全县动态收集更新农村基本信息数据1.2万条;发布各种农产品价格、产品交易等农经信息0.95万条,涉及禽肉水产、蔬菜瓜果等50多个农产品,成交金额达5000余万元。大力推进“阳光移动民生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下设“惠农补贴一卡通”、“幸福养老”和“平安医疗”,将惠农补贴标准和发放金额、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变动、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变动以及相关最新优惠政策等民生信息免费发至居民手机,全县12.8万名城乡居民免费开通了此项信息服务。
二、奖补并用,为资金监管创造条件
(一)加大乡村两级运转经费保障。一是建立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不产生新债务。县财政对乡镇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福利支出足额安排,不留缺口;公用经费实行分类定档安排,人平达到5.76万元/年,高于县直机关标准。提高村干部的待遇标准,村平达到6万元每年,彻底改变了乡镇基层借钱过日子、讨钱还债务的状况。二是建立新增项目地方税收奖励机制,增强发展后劲。对乡镇招商引进项目,从该项目投产实现税收之年起,剔除县给予的税收优惠,按县财政实得部分连奖三个会计年度,当年予以兑现,有效调动了乡镇上项目、抓发展的积极性。三是建立经费奖励与重点工作挂钩机制,增加乡镇可用财力。该县乡镇财源结构以烤烟、矿产为主,每年对完成烟叶税任务的乡镇,按年度任务的8%给予奖励,超收数按30%分成给乡镇。对无矿有站的乡镇,按所得规费收入的50%分成;对有站有矿的乡镇,实行按所得规费的60%分成。两项可为乡镇增加可用财力400—600万元。四是建立偿债激励约束机制,树立主动还债意识。把化解旧债作为乡镇财税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之一,完成年度化债任务的,县财政按偿债数的30%给予奖励。2013年又对乡镇财政体制进行了完善,给予乡镇缺编一定的补助。
(二)加大资金监管经费保障。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硬件配置。近几年来,该县本级投入近600万元,对大部分财政所进行维修,改善了财政所办公条件。按照“统一标准、实事求是、节约够用、注重实效”的原则逐年逐批配置必要的办公设备,县财政局投入100余万元,为每个财政所配置了2台以上办公电脑、1台笔记本电脑、2台双网隔离计算机、1台激光打印机、1台针式打印机、1台扫描仪、数码相机、文件档案柜等日常工作所需的办公设备,同时完成了乡镇财政网络改造,内外实行了彻底的物理隔离。二是上级资金监管工作经费足额安排到乡镇,着力提高资金监管积极性。建立乡镇资金监管考核奖励机制,对于资金监管积极性高、工作责任强、监管成效好、深受群众满意的乡镇财政所给予考核奖励,对于年度资金监管工作排后5名的乡镇,予以扣罚工作经费,并约谈乡镇财政所长,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三、盘活队伍,为资金监管提供人力支撑
一是加强人才交流和更新。大力充实基层财政岗位,连续3年实施招考招聘计划,引进财会专业人才52名,实行资金监管专人专岗,扎实按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基层财政工作岗位。二是加大基层财会人员培训。每年年初制定基层财会人员培训计划,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和领域,内容涉及乡镇财政财务的各个方面,提升乡镇财政干部实际操作能力和政策理论水平。2014年,联合国库管理局举办全县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培训班,涉及全县160个单位,共计参培400余人次,有效确保了新旧会计制度的顺利衔接。配合烟草局和农经局举办全县烟草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知识培训班;分烟草、教育、卫生、电力等相关行业分别举办了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完成培训1160人次。三是创新乡镇财政财务监督方式。2013年以来,该县创新乡镇财政抽查巡查机制,由县乡财局组织,财政系统成立5个乡镇财政财务抽查巡查互帮互学小组,每季度对基层财政财务进行全面巡查检查。通过查阅会计凭证,会计报表等原始资料和电脑核对以及走村入户方式,对乡镇的财政预算标准化管理、乡镇财务核算、固定资产管理、债权债务管理、档案管理、村账乡代理、涉农资金公示情况等内容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当即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落实整改,乡镇财政基础工作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