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桂阳县陶瓷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湖南省财政厅网站 时间: 2016年01月28日 00:00 【字体:

  一、桂阳县陶瓷产业发展现状 

  (一)历史十分悠久,经营形态有了跃升。桂阳县手工制陶源于宋代,传承至今已近千年。舂陵江镇一带农民制作的日用陶器曾长期垄断湘南,远销广东甚至海外。但在近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一直都停留在纯手工制作、土窑烧制和家庭作坊式经营的初始阶段,绝大多数从业者只能靠辛勤劳作勉强养家糊口。随着技术的发展,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国内同行先行采用半机械化生产后,该县纯手工的土陶生产在质量、产量和价格等方面无任何竞争力,一度濒临消亡,制陶农民也纷纷转行外出打工。直到2002年,舂陵江镇内陆续投资新建一批半机械化的制陶厂后,桂阳县制陶业重获新生、再度活跃起来,进入到半机械化生产、煤炉烧制和家族企业制经营的新阶段。 

  (二)工艺有了改进,规模产值迅速扩大。近年来,桂阳制陶企业特别注重改进工艺,主要是在烧制窑炉上全面改用煤转气供热、半自动化装卸的生产线,实现了不用停炉的循环生产和半机械化作业,较好保证了批量生产,成倍地提升了产能。同时,通过改进模具,目前已开发出包括中型酒坛(容量在100-300斤之间)等30余种适销陶器。上规模的制陶企业已发展到9家,拥有生产线15条、窑炉孔道78孔。2014年,飞仙、宏飞、天顺祥等陶瓷厂年产量均达到150余万件,产值达到3000余万元,全行业产值高达2亿元。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份,几乎占到全国同类产品2/3的市场份额,甚至还被出口到韩国和东南亚国家。据了解,今年还将新上6家制陶企业和1个扩建项目,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预计今年全行业产值可达到3亿元以上。 

  (三)潜力不断挖掘,独特优势充分显现。一是有充足的优质原料供应。舂陵江镇境内陶泥资源丰富,尤其是官田、新窑、飞仙、长隆等村漫山遍野都是陶土,按现有消耗量测算可以充足供应数十年。而且这种陶泥质地好、可塑性强,烧制后强度高,既能做大容量又能保证强度,这是国内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二是有稳定的成熟产业工人。当地制陶业因传承千年不衰,掌握这门传统技艺的农民得以世代相传,至今能娴熟操作关键旋坯技艺的传承人有数百人,掌握其他技艺的农民达数千人,随时可转化为制陶工人。三是有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目前舂陵江镇已有两条高速交错穿越,三条县道通达县城,今年还将动工新修衡武高速舂陵江互通至县城的连接线,区位交通日趋便利。伴随制陶业的兴起,这些独特优势较好转化为发展优势,丰富的陶土得以变泥为宝,众多农民实现就近就业,便利的交通成为物流要道,激发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四)活力有效释放,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一是带动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从投资建厂情况看,现有这些厂大多是近年外出务工有了一些见识、攒了一定资金后返乡合资或入股创办的,他们带回了大量资金,还带回了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了行业经营管理上台阶。二是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增收。目前9家制陶厂,一线工人多的达200余人,少的也在100人以上,这些工人大多以夫妻组合做工,2014年人平工资收入达到5万元,两口子一年创收近10万元,全行业年工资支出达到7500余万元。此外,制陶业因采泥、割草等需要,还带动当地近2000人(主要是一些中老年人、妇女)在家门口打临工增收,这一块每年又可为当地农民增收1000万元以上。三是带动了相关产业迅速发展。主要是运输业,围绕外运陶器和进购煤炭等,当地常用的大中型货车达到200余台,2014年外运陶器和采购煤炭、陶泥的运费达6000余万元。其次是餐饮业,随着人流、物流的增加,当地尤其是飞仙圩的餐饮住宿业日趋繁荣,年营业额增至500余万元以上,此外,还新增了汽修、机电、机修中介服务企业数家。可见,制陶业已成为带活一方经济、带富一方百姓的区域性特色支柱产业。 

  二、桂阳县陶瓷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单一,利润薄。该县制陶企业生产的仍然都是日用粗陶,较为通俗和低端。目前虽已开发出30余种型号,但仍以日用菜坛、中小型酒坛等日用粗陶为主。这类产品科技含量少,附加值不高,且受使用群体小的限制,全国市场总额仅在10亿元左右,市场空间短期内大幅扩张受限,所以该类产品出厂价格和企业利润只能停留在较低水平。由于利润低,企业长期维持在拼资源、拼消耗的低端阶段。而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和发展潜力大的日用精陶、工艺陶瓷、工业陶瓷,目前仍然无人涉足。 

  (二)布局分散,隐患多。该县制陶业一直没有很好规划、规范,布局比较随意、分散,呈现出“散、乱、小”的格局。由此带来了诸多问题:一是安全监管困难。制陶业因要用电、用煤、有高热,且人多、有机械操作,难免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在目前布局分散的情况下,监管起来比较困难,事实上近年来制陶企业偶有安全事故发生。二是技改提升受限。使用管道天然气是陶瓷业改进工艺生产各类陶瓷制品的关键。由于没有管道天然气,目前烧陶窑炉主要是采用煤转气装置,只适于相对固定的孔道窑,不能批量烧制不同类型、大小的陶器,这也是造成制陶业产品单一的关键原因。而眼下布局分散的现状使得制陶企业要实现管道供气几成不可能,若没有管道天然气,制陶企业要实现技改提升也是不可能。三是政策可能锁喉。当前,该县制陶企业绝大多数均无有效的环保、用地和占用林地等手续,有的甚至有非法生产嫌疑,而国家对于这方面的政策执行已越来越严,仅一项禁止使用燃煤的环保政策就可让制陶业全军覆没。 

  (三)发展无序,内耗大。一是投资见效快,一哄而上。陶瓷产业尤其是精陶生产具有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一般兴建一个小型陶企只要不到1000万元,快的只要不到半年就可投产见效。正因为投资建厂较容易,大家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容易造成产品趋同、产能过剩。二是行业自律弱,各自为战。长期来,各陶企在生产经营上都是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行业自律和协调联动。虽然2013年当地成立了陶业协会,通过了临时章程,但因缺乏过硬的约束力,行业管理仍较松散,难以形成发展合力和整体竞争力。三是生产秩序乱,恶性竞争。各陶企大多是自顾自的生产营销,缺乏利益共同体意识,有时尤其是产品积压时难免相互压价格、抢顾客、打内战。该县制陶业在近年的发展进程中,除面临着外部的激烈竞争外,还经历了内部的磕磕碰碰,经常互挖墙脚,互抢客户,打价格战、造成行业利润走低。 

  (四)备受冷落,美誉低。由于数百年来制陶业长期停留在手工制作、土窑烧制和家庭作坊式经营阶段,所生产的产品也只是通俗和低端的日用菜坛、酒坛等粗陶,以至于该行业留给人们的印象一直是科技含量低、劳动强度高、行业产品土、附加利润少、工作环境脏、整体形象差的印象而长期备受冷落。 

  三、桂阳县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从政府的投入产出效益分析来看,随着规模产值的扩大、结构素质的提升以及经营形态的转变,陶瓷产业创造的税收将全面增长:陶瓷生产达到年产值15亿元时,陶企直接贡献的增值税收可达到4000万元以上;每年需使用天然气5亿元,又将新增直接产生在县内的税收5000万元以上。此外,从带动就业看,形成陶瓷产业完整链条后,可解决劳动力就业1万人以上,产生的直接工资收入可增至5亿元。可见,通过整合提升,完全可以将陶瓷产业打造成产值过20亿元、税收过亿元的让百姓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的县域特色产业。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高规格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产业办和工业园牵头,县发改、经信、国土、环保、规划、文化等部门共同参与,负责抓好陶瓷产业转型发展有关组织领导、规划引导、规范管理等工作,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实际问题。 

  (二)加强科学引领。由县发改部门牵头,组织县工业园、经信、规划等部门,结合实施工业转型升级“四年行动计划”和编制“十三五”规划,组织专门团队并聘请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研论证,明确定位,稳定粗陶;提质发展、开拓精陶;多元发展、健全体系。 

  (三)建设专业园区。入园集聚是推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改变“散、差、小”现状的关键步骤。要在现有有色科技园中划定一个1000亩左右的区域为陶瓷产业集中区,按规定的投资强度要求,拟引进发展中型以上陶企(即投资3000万元及以上)10家左右,设计年产值在20亿元左右。在园区建设启动后,明文规定新入园陶企必须达到的环保、投资强度等要求,并规定今后新上陶企或扩建项目一律入园发展,园外一律不再审批,现有陶企逐步整合入园。 

  (四)出台扶持政策。出台支持和促进陶瓷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对于符合条件的入园陶企,可享受招商引资承接转移产业项目入园同等政策待遇;鼓励支持陶瓷企业加大技改、研发和新产品开发,帮助其争取技改升级扶持项目和资金,对于获得发明专利或地理标志认证的由县里给予一定奖励;在企业纳税方面,给予前期减免。 

  (五)培育现代企业。将新型陶企培育作为一项重点任务,着力推动现有企业靠大联强,组建大型企业,重点扶持培育一至两个大型陶瓷产业龙头引领企业;着力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出家庭作坊式阶段,建设现代企业;引导企业技改升级,建设新型企业,并探索做好农村电商与陶瓷产品销售的结合文章。 

  (六)传承地域文化。考虑到手工制陶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且该县土陶生产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有着6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新近出土的千家坪遗址发现了大量珍贵的古陶文物,现舂陵江镇一带的手工制陶传承于宋代,至今也有近千年历史,这种文化底蕴进一步印证了“千年古郡”的厚重,这在全市范围是唯一的,在大湘南地区也是少有的,完全可以打造成一个特色地域文化名片和文化旅游名片。一是在桂阳文化园规划建设一个湘南陶瓷博物馆,把县内乃至湘南地区出土的古陶文物以及舂陵江镇内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产品集中收集、系列展示,并系统科普宣传好我国的陶瓷文化知识。二是结合工艺陶瓷开发,在博物馆内开设一个工艺陶瓷制作工作室,切实加强与市内工艺美术师合作,争取作为市内工艺美术师的创作地、作为湘南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学生的实训地、作为游客的陶瓷制作体验地。三是引导县内陶企都要在企业内开设产品展厅、展馆,展示产品、传承文化。同时要保护恢复一批古窑遗址,争取申报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七)建强协会组织。大力支持县陶业协会建设,引导其按照“服务、代表、协调、自律”定位,进一步健全完善协会章程,督促会员单位自觉服从行业调控管理、执行自律公约,加快协调联动发展。引导协会制定和推行行业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组织各类陶艺活动,加强对外交流合作,配合党委政府抓好行业规范管理,促进全行业健康发展、共同提高。 


关于桂阳县陶瓷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997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