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阳县:创新多元投融资机制 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
近年来,桂阳县深入贯彻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多渠道、多元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夯实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目前,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1.93万亩,其中2019年以来建成26.93万亩;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72万亩、28万吨以上。
一、创新财政保障机制,强化财政资金稳定投入
(一)建立财政投入常态增长机制。坚持预算保障。县财政每年安排农田建设专项资金800万元,其中200万元用于项目前期工作经费,600万元用于项目后续管理经费不足。同时,从今年起,安排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支出的比例不低于35%。坚持奖补配套。建立种粮大户奖励机制,按385元/亩,对早稻示范片(30亩以上)实行专项补贴;按100元/亩,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达到100亩)进行补贴,补贴资金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建立新增烤烟面积奖励机制,从烟叶税中提取资金对种烟大户新增面积实行定额奖励,主要用于烟田水利建设,其中2020年新扩面积5240亩,奖补209.8万元;2021年新扩面积1.69万亩,奖补634.6万元;2022年新扩面积2.42万亩,奖补1210.5万元(500元/亩)。坚持专项加持。每年投入水利发展专项资金近3000万元,主要用于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小型水库工程维修养护等。
(二)建立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制定实施农田基本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坚持自下而上申报项目,建立横向到部门、纵向到乡镇的项目库,配套安排水源、水渠及机耕道项目,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投入。从2021年起,连续3年整合水利发展、移民项目、农村公益财政奖补、适度规模、乡村振兴等资金2400万元(不含高标农田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农田水利项目,较好地弥补建设资金缺口,解决项目区内有水源无水渠、有水渠无水源、有水源水渠无机耕道等问题,提高了高标农田的使用效益。同时,县财政奖补实行“民办公助、适当奖补,先议后筹、先建后补”的原则,极大的调动了村民投资投劳和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
(三)探索新增耕地指标认定交易机制。坚持耕地保护优先、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耕地开发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并行,在设计环节安排自然资源部门提前确定项目内耕地地块和非耕地地块,对项目区内连片面积较大的废弃地、未利用耕地可开垦为耕地的地块进行确认,并指导设计确认改造前田块面积、核定改造后产生的新增耕地数量,形成交易指标,所有收益用于高标建设。2019年以来,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26.93万亩,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3000多亩。
二、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一)“高标+文旅”,融合加力。坚持投入产业联动,积极探索发展休闲农业,不断提升高标准农田的综合效益。如正和镇朝阳村,充分挖掘夜宿梨山红色文化,结合周边绿水青山,发挥比邻县城区位优势,引导蓉城农业公司投入改造高标农田930亩,打造以稻田公园区为主体的农文旅融合产业园,将于今年首届郴州旅发大会暨西河乡村旅游文化节亮相;县农科所,引进台资企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山地种植樱花、红枫等观赏性植物,利用农田季节性休耕进行轮作,打造百草园花海,既带动了旅游经济,又促进了耕地休养生息、恢复地力。
(二)“高标+基地”,集体助力。健全耕地保护补偿和利益调节机制,结合耕地抛荒整治,积极引导规范土地流转,着力发展规模农业,提高农村土地配置效率。如太和镇地界村,耕地面积2125亩,其中水田1910亩、旱地215亩。该村通过高标农田建设,重新规整编排田块,在建立承包土地电子档案的前提下,统一收归村集体进行集中连片流转土地,建立晚稻制种基地,同时集中安排相应面积土地,让有耕种意愿的村民耕种。
(三)“高标+田园”,资本发力。重点依托西河沿线6个省级美丽乡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积极打造田园综合体。如正和交粮口村,投入200万元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改造高标农田建设36亩,在实施粮油、粮菜轮作、确保主体功能不变的前提下,引导社会资本投入4000多万元,打造西河谷生态农庄;正和镇朝阳村,引导蓉城农业公司投资8000万元,建设夜宿梨山红色文化项目区、稻田公园区、特色四季水果项目区、蔬菜基地区、农产品加工项目区,形成农文旅融合产业园。
三、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撬动国资和金融资本投入
(一)政企同向,打造利益共同体。桂阳县作为产烟大县能够做到粮烟两不误,其关键是推行烟稻轮作模式;烟稻轮作能够长期推广下去,其核心是高标农田建设与高标烟田建设的目标高度一致,两者相得益彰。近年来,县烟草公司每年安排1000万元左右烟水配套建设资金,其中2022年增至1500万元。仁义镇五美村是我县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通过小改大,弯改直,坡改平,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后,可建设高标准农田3500亩,县烟草公司在此基础上增加投资1500万元,改建高标准烟田8000亩,集中连片1.15万亩,成为全市建设标准最高、面积最大、农业现代化水平最好的示范区。
(二)政策促动,巩固农水基本盘。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方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兴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比如,基本山塘清淤扩容加固维修,按投资额的70%进行奖补,每座最高奖补8万元;田间渠道硬化(含维修)按不同标准,每米奖补85-115元;新建(改造)引水灌溉堤坝,按投资额的70%奖补,最高奖补8万元,不足部分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筹解决。
(三)政银共担,破解企业融资难。加大政策性纾困贴息贷款力度,积极纾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困难。政府注资200万元,撬动中省农担公司担保贷款1.4亿元,为种粮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解决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资金瓶颈问题。据统计,今年桂阳县已为72户种粮大户、农业企业担保贷款7000多万元,预计支付贷款贴息4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