溆浦县:多措并举 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湖南省财政厅网站 时间: 2022年11月30日 10:28 【字体:

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载体,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堡垒。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改革和发展大局,更关系到中国广大农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根本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多种途径。溆浦县通过“农资集采服务、村庄整体开发、土地流转代理、全产业托管、民生与经济融合发展”等多种举措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2022年投入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衔接资金)3975万元,其他社会资金4568万元,金融资金6523万元,有效推动全县132个村集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发展村集体经济与带动村民致富并重的全产业托管模式

溆浦县大江口镇洑水湾村是“溆浦脐橙”的主产区。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洑水湾村党支部克服山体石漠化超过50%的恶劣自然条件,带领老百姓背土上山发展柑橘产业,建成了15000亩脐橙林。然而,随着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逐年增多,柑橘园“粗放式”的管护种不出“精品果”,村民也陷入了“两头顾,两头都顾不好”的困惑中。为解决精品果需求量大与劳动力短缺、技术落后的矛盾,村党支部立足产业优势,积极转变思路,逐步探索形成了“发展集体经济与带动村民致富并重”全产业链托管新模式创新思路。

村集体通过帮农户完成“管、防、收、加、售”等生产环节,收取农户0.3/斤的服务费,预计可增收15万元。提升脐橙附加值增收。“五个统一”模式提升脐橙品质,仓储分拣实现精品包装,托管的脐橙可以高出市场价2-3/斤出售,除去成本,预计可为村里增加收益80余万元。

农民将柑橘林交给村里统一管理,通过集约化管理,可以实现降本、提质、增收。村集体可通过统一管理降低生成成本,同时通过仓储、包装、加工,提升柑橘的附加值,从而从中获得收益。

二、降本增效“农资集采”模式

溆浦县大江口镇金明村有耕地6188.0亩、林地3200余亩,其中柑橘林果面积5600余亩,是“溆浦脐橙”的主产地,家家户户都种有橘子树,家中有橘子树的农户有680余户,每年农户投入农药化肥等农资支出达190余万元。

在学习了“农资集采”模式后,大江口镇金明村支村两委立即行动,对本村的柑橘种植户进行摸底和动员,在村部党员大会的号召下,全村有450余户种植户愿意加入农资集采。

在全方面比较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认为中国农泰公司的综合条件比较符合村里的需求,与中农国泰签约农资集采服务合作协议。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负责与集采农户签订集采协议,明确产品价格、费用支付、质量保障、技术指导等内容。中国农泰公司负责提供农资货源,确保农资产品质量,并保证农资价格低于同类型产品,同时还承诺将公司销售的农资款的10%让利给村集体。

通过“农资集采”模式,降低了柑橘种植户的生产成本,通过公司的技术指导提高了柑橘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了农户的收入,同时也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多方共赢。今年,该村农资集采为农户节约生产成本12万元,村集体增收4万元。

农资集采的实质就是农资用户与农资生产厂家直接对接,减少农资的经销环节,降低农户采购农资的成本,同时,村集体通过为农户提供“生产中”的农资采购服务,获得集体经济收益。

三、“公司+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村庄整体开发模式

山背村位于溆浦县葛竹坪镇东北端,距高铁南站15公里,海拔在400米至1400米之间,全村辖21个村民小组,6352196人,其中党员50名,有瑶族同胞300余人,全村有山地1.88万亩、耕地3500亩。闻名遐迩的山背花瑶梯田就坐落此地,梯田分布广,落差大,从海拔500多米一直铺展到1300多米,形成面积达1.5万亩的梯田群。随山势起伏,依沟壑蜿蜒,扶摇直上,耸入云霄。独特的气候条件、独特的风俗文化、独特的梯田景色造就了这一旅游胜地。

近年来,山背村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花瑶梯田”旅游资源,按照“群众自愿、公平公正、合理流转、合作管理、人人受益”的原则,成立了湖南省雪峰山花瑶梯田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按照400/亩的补助标准,动员群众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全村6352196人加入了湖南省雪峰山花瑶梯田种植专业合作社,占全体村民的100%,共计流转土地1376亩,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增加了土地附加值。四是集体增收。对于合作社发展产业产生的效益,山背村建立了固定分红的利益分配机制,采用“118”分红机制即村民固定分红10%,村集体固定分红10%,旅游公司对剩余80%自负盈亏。通过这种分红模式,农户、村集体大大保证了入股分红收益。

山背村以市场导向引领,引入社会资本,盘活沉睡资源,在原有金银花、猕猴桃等传统种植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农业采摘园等产业,成立猕猴桃酒厂,加快产业链条延伸,开发玻璃水滑道,发展乡村旅游,逐步搭建起以梯田旅游产业为主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链条。大力推广种植水稻、金银花、猕猴桃等经济作物种植,目前全村种植猕猴桃面积1000亩,金银花1600亩,年产值近5000万元。深入挖掘花瑶文化淳朴的民风民俗、精湛的挑花工艺、神秘的古寨风情等,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民宿旅游吸引力;依托乡村特色,加快建设一批“农家乐”,让游客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体验农家乐趣,唤醒乡愁记忆,激发我村花瑶旅游的独特品牌活力。大力发展金银花、猕猴桃、油茶、高山水稻种植,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生产经营性服务。2022年,山背花瑶梯田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1500余万元。打造了集休闲娱乐、观光采摘、农产品销售、亲子游玩等功能于一体的文旅农融合产业园,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统一流转的土地流转代理模式

水东镇绿化社区由原上绿化村、下绿化村和绿化社区合并而成,是水东镇政府所在地,水陶公路穿境而过。全村共有30个村民小组,1368户,总人口7210,总面积8.08平方千米,农用地总面积3500亩,耕地面积3300亩,现有村支两委班子成员7人,村党支部3个,党员140人。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9.7173万元,2022年村集体经济预计收入20万元。

2022年以来,绿化社区为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积极推行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源,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绿化社区村“两委”班子提早谋划、精心组织、加大宣传,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按照每亩500元的价格把村民的土地流转到村经济合作社,土地经过修整后,再以550元每亩的价格统一出租给种植大户。2022年,绿化社区流转土地2100余亩,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5万元。

过去小而散乱的土地如今成了整齐连片的土地,通过土地流转,有效破解了村集体增收难题,激发了村集体经济活力。下一步,绿化社区村将继续做好土地文章,进一步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努力实现产业兴、百姓富、村庄强。

五、民生与经济融合发展模式

金中村是黄茅园镇中心村,由原金中、白岩、红金、凤园四村合并。是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制种首选地之一。下辖50个村民小组,1680户、6240人。现有村两委班子7人,辖四个党支部,党员154人。金中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民宅、古民居花团紧簇,共有古建筑院落8个,占地面积30.96亩。2016年被列为全国传统村落和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近年来,金中村两委敢想、敢做、敢拼。先后获得了省历史文化名村、省环境卫生“示范村”、省民主法制“示范村”、市农村经济发展“百强村”、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三十佳”卫生示范村等37项荣誉称号。

虽然金中村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但长期以来,因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因循守旧,没有合理利用本村的优势资源,可谓捧着金饭碗“喊饿”,拄着金拐杖“叫穷”。村集体举债20余万,“村里穷得叮当响,村部是栋烂危房,十样没有哪一样,办公用品靠赊账。”

金中村大胆实践。改造旧村部,兴建农贸市场的宏伟蓝图跃然纸上,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和全力支持。获批后,以“一张好的蓝图干到底”的韧劲和信心,克服种种困难,经过阵痛之后闯出了一条新路,通过3年的艰苦努力,建成了集办公和商居于一体的综合大楼,3800平方米农贸市场,474套商品房,效益立即凸显,通过销售商居楼增收的办法,累计销售收入800多万元,每年通过市场承包和固定门面租赁创收集体收入19万元。


溆浦县:多措并举 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2914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