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江市资源枯竭城市实行四项转型
近日,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力峰、娄底市委书记龚武生率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娄底小组及部分省、娄底市人大代表对冷水江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综合治理进行专题调研,看到冷水江市综合治理工作成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力峰高兴地说:“冷水江的发展经验具有典型意义。”
冷水江市矿产资源丰富,被誉为“世界锑都”、“江南煤海”,可是经过几十、上百年的开采,冷水江的资源濒临枯竭,经济社会发展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境地。2009年冷水江市获批成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冷水江市利用这一发展契机,大力实施四项转型,走出了一条符合冷水江市的转型路子。其主要做法:
一、以新型工业化为龙头,引导工业产业向规模化、集聚化、集约化发展,促进经济转型。一是壮大支柱产业规模。支持以锡矿山闪星锑业公司为依托的有色冶金产业,以冷钢博长、博大、博强为基础、以30万吨紧固件为延伸的钢铁产业,以金电、金竹山实业为依托的煤电产业,以湖南宜化、金富源为依托的煤化产业,以耀华冷耐、波月水泥为依托的建材产业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发展。2011年五大产业集群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52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达96.7%。二是纵深延伸产业链条。加大对锑、煤、铁及其工业产品的深加工技术研发力度,延伸、补齐、拉长产业链条,发展下游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促进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锑开发已初步形成了精锑、二氧化二锑、无尘三氧化二锑的多元发展格局,煤炭资源的开发正在由单纯的资源开发向洗煤、选煤、配煤等综合开发利用迈进,钢铁已形成铁、钢、材、紧固件的综合开发利用。三是加快产业升级改造。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对煤矿和涉锑企业实行整顿关闭,促进企业升级改造。全市煤矿由2001年的243家整合到现在的65家,对保留的煤矿全部进行升级技术改造。关闭锑品冶炼企业75家,取缔选矿手工小作坊145处,合法锑品冶炼企业由原来的26家减少到9家,淘汰落后产能17.4万吨。四是淘汰落后生产方式。金竹山电厂先后关闭淘汰老厂5台共计47.5万千瓦发电机组,新上了3台3x60万千瓦发电机组。冷钢先后淘汰了小高炉、小转炉、盘式烧结机等落后设备。耐火材料厂淘汰了用于生产的倒焰窑。四年来,共淘汰落后铁合金产能5000吨、水泥产能15.4万吨、玻璃产能80万吨。
二、以城市东扩为重点,引导城市向精细化、现代化、文明化发展,促进城市转型。一是扩容,加快城东生态城建设,拓展城市空间。按照 “一中心四组团”的基本框架(即新行政中心、老城区组团、布溪商贸物流组团、禾青工业组团、沙塘湾经济开发区组团),建设好内环、中环、外环三条环线,加快城市东扩,举全市之力将城东新城建设成行政新区、文化新区、生态新区,实现“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再造一座新城”的宏伟目标。二是提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针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不断扩大城建投资规模。四年来,投入20余亿元,着力抓好城市道路、大型停车场、管网下地、环卫绿化和水、电、气、通讯等市政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公交、学校、医院、农贸市场、文体设施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三是升级,加快交通路网建设,提升承载能力。一方面构筑东至长株潭、南至邵阳、西至怀化、北至益阳的“一个半小时交通经济圈”,另一方面以市内交通网络为重点,以乡村公路为基础,全面提升路网等级,完善市内“半小时快速通勤圈”。
三、以环境保护为核心,引导城市向宜居化、园林化、生态化发展,促进生态转型。一是建立城市生态圈。立足城市依山傍水的特点,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按照生态功能的要求,加快建设资江两岸风光带,构建城市生态绿心,形成以 “一廊二圈” (资江生态走廊,城市核心防护圈和城郊生态防护圈)为主体的城市生态新布局。同时大力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全力开展“省级卫生城市”创建活动,2012年已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城市验收,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二是严格环保准入。严格执行新开工项目管理规定,强化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严禁新建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坚决关闭 “五小”企业。三是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共伴生资源、尾矿、工业废水、废气和冶炼废渣,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四是加快退城进郊进度。对于城区污染较重的水泥厂、耐火材料厂,坚决实行“退城进郊”。目前,波月水泥与耀华冷耐已全部搬迁至禾青建材工业园。
四、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社会转型。一是以创新制度为核心,突破城乡发展政策壁垒。鼓励“农民进城”和“市民下乡”。进城农民在劳动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等方面,享受与居民同等待遇。下乡市民可在当地村组办理“涉农居民”户口,发展庭院经济、庄园经济和观光农业等。二是以规范农村建房为突破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加强农村建房审批和管理,引导农村新建住房户严格按规划要求集中建房,走许村民跨村跨镇自由流动。另一方面,以现有大中型企业为依托,着力发展规模农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在抓好原有规模种养殖基地扩建的同时,着力扶持瑞生源、响莲实业、富康油茶林等企业进一步发展杨梅酒生产加工、葛根生产加工和油茶种养殖业综合开发。三是以加大财政投入为保障,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每年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乡村公路建设,公路网密度达172公里/百平方公里。投入2700多万元用于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水、垃圾处理以及购物、文化、体育、乡镇汽车站等社会公共设施建设,逐步实现通乡(镇)公路“双向四车道”,通村公路“双向两车道”,对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完成农村“改厕、改厨、改栏”工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城市向农村全面延伸,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在逐渐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