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四年工作纪实
传递政策“温度” 润泽秀美农乡
——娄底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四年工作纪实
为破解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难题,我市自2009年起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四年各级财政累计投入3.06亿元,带动村民筹资和社会捐赠7.24亿元、农民投工投劳1102万个,完成建设项目5427个,惠及农民579.6万人。至2012年底,试点覆盖全市所有县市区和乡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惠民“阳光”普照湘中大地每一处乡村角落。
“议”字当先,“议”到群众心坎上
“过去办村级公益事业,由于村民群众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不了解、不放心、不踏实,参与热情不高,总认为是村干部的事。现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让农民自己当家作主,村内所有公益事业,必须经过村民代表大会或群众会议确定,只有大多数群众同意的项目才去做,不搞包办替代。群众出力出得明白,出钱花得放心,加上有财政奖补,更加激发了群众参与村内公益事业建设的热情,项目实施也在无形中减少了阻力。”娄星区双江乡财政所所长胡移伟谈起“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话语滔滔不绝。
“起初,村民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不理解,我们分组召开群众会议宣传政策,征求意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形成决议,并公开工程量和筹资筹劳人次,之后再组织实施。刚开始,大家碰在一起不知道怎么去‘议’,经常为了项目选择争得面红耳赤,吵得不亦乐乎,后来发现,‘一事一议’奖补政策容许先‘吵’后‘议’,不吵还真‘议’不出名堂来。”双江乡横石村党支部书记贺田谷回忆当初“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评议现场,感触良多。
两位基层干部的话语简洁朴实,却一语道破“财政奖补”惠民政策的真谛:坚持“议”字当先,村里公益事业建什么,怎么建,建好后怎样管,全由村民自己说了算,即“办百姓事,听百姓言,由百姓办,交百姓管”。这一全新的惠民政策打破了过去政府主导项目建设的传统模式,构建起了农村公共服务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机制,把项目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和评判权完全交给群众,通过民主议事、公开公示等形式,把工作做到农民群众的心坎上,从过去“要我干”变成现在“我要干”,从办“公家”的事变成干“自家”事,得到了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从而使农村公益事业由过去的干部“一头热”转变为农民、干部“两头热”。
群众的热忱参与,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的严谨规范,创造了一批建设质量优、群众评价好的优良项目。
实例一:娄星区双江乡横石村村道拓宽加固项目。横石村辖11个村民小组,231户1046人,耕地面积725亩。全村共有村级公路8.7公里,已经硬化2.6公里,其余6.1公里全是烂泥巴路。为彻底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该村计划用三年时间对全部村道进行整修,拓宽加固,其中2012年整修2.6公里路段,总预算16.9万元,其中群众自筹1.5万元,争取其它资金1.5万元,财政奖补5万元,差额部分由村集体投入。项目于2012年三季度完工,整修后的路基宽度由原来的4.5米拓宽至5.5米,并砌石加固,不仅方便了群众,也为下一硬化工作奠定了良好根基。
实例二:涟源市渡头塘镇塘边村河道加固砌石堪工程。该村共有村民小组7个,农户152户、580人,耕地面积330亩,2011年人均收入仅2632元。2012年5月10日,该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计划将坳上组至老屋组河道800米进行浆石砌,厚1.5米,高1.2米,项目总投入13.5万元,其中争取其他资金3.5万元、捐资赞助3万元、财政奖补7万元。工程完工后,共有5个组从中受益,受益人口400人,河道既可灌溉水田200亩,又能免除两岸水田的洪涝灾害,群众深感村支两委和政府办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
“奖”在明处,“奖”出农村新面貌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实行财务和项目公开制,财政奖补项目建设内容、农民筹资筹劳数量、财政奖补金额等及时向村民公布、公示,接受村民和社会监督,力求奖补资金投到明处、用到实处、见到好处。为将“一事一议”奖补办成老百姓的实在事、贴心事,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娄底市财政局和各县市区相继制发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规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开展以农民民主议事为前提,以农民自愿筹资筹劳为基础;在乡级建立财政奖补资金专户,实行财政报账制;建立“一事一议”村民筹资专户,分村进行会计核算和开展实地“对账”;组成项目验收小组,对完工项目在第一时间进行验收,验收时不仅要查看项目建设结果,还要到群众家中走访,征求群众意见,然后再按评估投资额兑付奖补资金。
四年来,“一事一议”办成了许多农民多年想办而办不成的事,解决了一大批村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现实问题,累计完成项目5427个,其中村组道路项目2811个,村内水渠项目999个,山塘水库项目878个,其他小型水利设施项目487个,公共环卫及绿化亮化项目252个。“庄稼能灌溉,不再靠天收;喝上干净水,不再为水愁;告别‘扬灰路’,走上‘硬化路’;农村像城市,不走夜黑路。”一组鲜活的数字,印证了财政奖补惠民政策的“温度”与“湿度”;几句简短的俗语,承载了湘中百姓对财政奖补惠民政策的心声与渴盼。
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实施,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把农村当“城镇”来规划,把村庄作“花园”来装扮,有效促进了村容村貌的改善,为打造秀美乡村建设幸福娄底做出了积极贡献。
实例一:冷水江市渣渡镇银溪村村组公路硬化工程
银溪村公路硬化长2千米、宽4米,厚0.2米,“一事一议筹资3.72万元,筹劳折资0.1万元,村集体投入5.18万元,社会捐赠10万元,财政奖补19万元,合计38万元。项目完成后全村交通出行便利,2480人受益。
实例二:涟源市古塘乡砂托村饮水工程
砂托村地处涟源市西北部山区,海拔763-800米,辖12个村民小组,805人,是严重缺水区。一直以来,村民生活用水需要到几里外的邻村挑或用摩托车载水,甚至需要积蓄雨水以备旱季,2005年涟源市委、市政府曾用消防车给村民送水。缺水严重制约了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群众苦不堪言。为解决全村饮水难题,2011年9月,村内群众自发捐资赞助,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村内打造了一口深入地底的斜巷饮水井,引水道深253米,工程总投资98.5万元,其中村民捐资赞助50万元,古塘乡财政支持4万元,财政奖补7万元,其他途径筹集资金37.5万元。项目完成时,看到清澈的泉水从水井里汩汩而出,饱受“水荒”之苦的村民群众无不欢呼雀跃。
实例三:新化县白溪镇洪竹村桥梁修建工程。位于大熊山脚下的洪竹村是新化县白溪镇最偏僻的山村之一,也是距离新化县城最远的山村之一。现有村民1450人,旱地128亩,水田555亩,山林7000多亩。因地少人多,经济形式单一,大多青壮年劳力在外打工,人均年收入不足700元,不少村民居住在祖上流传下来的木质结构房子里。全村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修路架桥、农网改造等问题多年累积。跨河桥梁是全村6个村民小组、300余户村民与外界唯一的通道。2011年娄底市将洪竹村架设跨河桥梁列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市级示范点,村民热情高涨,纷纷出工出力,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实例四:开发区大埠桥办事处中阳村绿化美化工程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小山坡下的住房,前后都是垃圾场”——这曾是市经济开发区大大埠桥办事处中阳村的真实写照。但现在,一切已成过去。在该村道路上行走,目之所及,路面洁净,基本看不到随意堆放的生活垃圾。徜徉于该村的乡间小道,无论是房前屋后或是池塘沟渠,过去花花绿绿的各色垃圾,悄然销声匿迹。纵眼环顾,满目皆绿,漂亮的民房掩映于绿荫之中,宛如一幅清新雅致的山水田园画。
“从‘蓬头垢面’到‘眉清目秀’,中阳村的‘蝶变’源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实施。”中阳村老党支部书记陈湘春面对笔者,饱含深情如是说。
“补”到实处,“补”出致富新路子
民生改善,贵在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自实施以来,显著改善了农村生产经济条件,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为确保项目实施符合群众意愿和直接造福村民,我市在奖补项目选择安排上,坚持“五个优先”:优先选择受益面大,村支“两委”得力,群众积极性高的村;优先选择关系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水、路、环境、文化休闲场所等民生工程;优先考虑边远山区、经济欠发达乡村;优先选择农民群众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投资较省、见效较快,能广泛发动村民参与的村内公益事业项目,让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受益早。随着一大批“惠民”工程的实施竣工,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遍布湘中山乡,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民心渠”、“甘露池”、“放心塘”,曾经地处“衡邵干旱走廊”的“缺水”地区因水润泽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实例一:市经济开发区西坪村水渠修建工程。西坪村渡槽水渠全长1050米,主要构成部分为混凝土结构,项目完工后,能灌溉水田203亩,全村583人受益,村民年增加收入8万元。
实例二:双峰甘棠镇“村民安全饮水到户”工程。双峰县甘棠镇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和历史欠账双重制约,田少产量低,水利基础设施差,“缺水”成了困扰民生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处“硬伤”。2012年,该镇成功争取到鲁子塘村等10个村集中连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采取“地下暗河取水、高山丛林引水、地面水窖储水”等方式,集中连片建成“村民安全饮水到户工程”,总投资2000多万元,其中省财政奖补400万元资金,有效解决了10个项目村及周边多村3万余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实例三:双峰县永丰镇杨村山塘清淤加固工程
杨村共有人口1070 人,劳动力811人,耕地面积763亩。2012年 3月,对村内山塘进行清淤加固,项目总投入资金9.01万元,其中财政奖补6万元,2012年5月竣工验收。项目建成后,既能够灌溉田土,又可防洪,全村1070人广泛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