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星区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思考
近年来,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物”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成为城郊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全面、准确了解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探析和正确引导乡村旅游资源的价值与前景,成为当前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从娄星区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探索。
一、娄星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该区乡村旅游保持快速增长。2011年,全区年接待人数达140万人次以上,年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转移和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1200人以上。2014年该区乡村旅游保持快速发展趋势,预计全年可接待人数达18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800多万元。为娄星区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农产品和农村劳动力的就地消化和转移,以及农民的增产、增收和农村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政府重视,乡村旅游发展步入正轨
2010年成立的以区长为组长、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旅游、交通、财政等部门为成员的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领导小组,在富民工程领导小组的指导下,2014年又成立了娄底市首个乡村旅游协会,吸纳会员达40多家,标志着该区乡村旅游从无序发展向规范发展迈进。
2009年和2011年,该区先后两次对全区的乡村旅游区(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形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壮大旅游业的调查报告。2010年,该区人大出台了全市首个《关于保护我区旅游资源的决定》。该区分别在2009年3月、2012年4月和11月组织我区农家乐经营业主、乡村旅游协会的副理事长单位负责人去长沙、益阳、怀化、四川等地学习考察,借鉴汲取外地乡村旅游的先进管理经验,开拓眼界,转变观念,提高水平。
(二)因地制宜,发展多条星级乡村旅游线路
该区乡村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南有仙女寨,北有洪家山,东有水府庙,西有石井环孙水河和涟水旅游带。该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比如仙女寨生态旅游区周边就有乡村旅游点50余家;位于茶园镇的神龙山庄,利用桎木水库大力发展以蔬果采摘、休闲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2011年全年经营收入达1200万元,2014年已完成省旅游局五星级乡村旅游点和省旅游农业示范点的验收工作,有望成为该区第一个省级旅游农业示范点单位。
同时,该区利用这些乡村旅游景区打造娄底--仙女寨九龙农业观光园--中阳白鹭农庄休闲体验基地、娄底--神龙山庄--雷锋山观光体验基地、娄底--宁乡灰汤--洪家山(青龙湖)--湄江佛地洞天三条乡村旅游线路,并均纳入了娄底市“十二五”乡村旅游规划中。
编号①②③④⑥
区域位置茶园镇万宝镇石井镇双江乡
乡村旅游类型花香果园型
农家休闲型民俗文化型
山水田园型产业基地型
农家休闲型山水田园型
周末休闲型
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景区桎木水库仙女寨生态
旅游区环江生态
旅游区洪家山观光
休闲区
代表性乡村旅游区(点)神龙山庄仙女寨九龙仙女山庄香泉湾生态园绿柳生态休闲山庄
表1:娄星区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及分布表
(三)因势利导,乡村旅游规模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该区乡村旅游发展较快。据统计,截止2014年3月,该区共有乡村旅游区(点)140余家,较去年新增21家。其中有36家被评为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5家,二星级27家,2014年有望新增2家五星级,1家省级旅游农业示范点及若干二、三星级的乡村旅游区(点)。通过调查了解,交通相对便利、环境相对优越、设施相对齐全的乡村旅游区(点)平均每月一般可接待客人1000人次以上,尤其是周末、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每天接待人数更多。按照平均每人(次) 消费40元计算,正常经营情况下每户每月营业收入平均可达40000元,较去年增加30%,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根据随机抽取的8家乡村旅游区(点)进行的抽样调查,这8家休闲农庄日接待量为492人次,日收入为21250元。平均每户日接待量为61人次,日收入为2656元。共提供了97 个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9人(见表2)。
名称所在区域投入成本(万元)营业面积(㎡)餐位数量(人)员工总数(人)日接待量(人次)日收入(元)
钓鱼山庄大科街道办402001005401500
方石渔村大科街道办904002009421600
九塘渔村大科街道办6050020012552200
醉仙楼万宝镇2020015010753300
时贤山庄万宝镇355203008401550
神龙山庄茶园镇500800000500221406300
福缘农业茶园镇50120040015402000
香泉湾石井镇6005000010016502000
合计/139585302019509749221250
平均 /174 106627 2441261 2656
表2:娄星区乡村旅游区(点)调查样本基本经营情况一览表
(四)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成熟
一是区位优势进一步放大。娄底唯一的城市区,拥有40万人的常住人口,同时娄底也是“3+5”城市群建设重要节点城市,随着娄新高速、沪昆高铁、长娄高速、益娄衡高速等重点工程的开工或即将开工建设,娄底将纳入长株潭一小时经济圈,娄星区旅游客源市场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二是旅游配套工程进一步完善。近几年,该区宾馆、旅行社、KTV等旅游三产服务业发展迅速,进一步延长旅游产业链,推动了我区旅游的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城区内现共有星级饭店16家,其他宾馆、旅社、招待所258家,旅行社19家,KTV、美容美发城、游戏厅等娱乐服务场所310多家,餐饮宾馆服务场所1170余家,其中歌厅达到120余家,形成吉星路、月塘街歌厅一条街。同时,由清泉集团和美国温德姆酒店集团联合打造的华美达五星级酒店以及清泉集团和柏美集团联合打造的四星级清泉柏美酒店已基本建成,盛悦、金和康年等一批具有高星级资质的酒店已建成或在加紧建设中。
二、乡村旅游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该区乡村旅游发展较快,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对发展乡村旅游存在思想误区。
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很多人对都认为娄星区发展旅游业太困难,认为只有存在历史文化古迹、风景名胜或是鬼斧神工般的自然景观才可以发展旅游,因而对发展乡村旅游不理解、不重视、不支持。
(二)发展无序、缺乏规划和引导。
目前该区的乡村旅游缺乏政策性引导和合理规划,仍存在乱搭乱建现象。一些经营者急于发展,仅凭着一股热情,一哄而上,盲目发展,既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又造成同一地区内项目建设重复,功能雷同,互相竞争,效益低下。
(三)档次偏低,缺乏规模和特色,竞争力不足。
由于缺乏整体规划,乡村旅游还处于探索经营阶段和自生自灭状态,不少乡村旅游区(点)局限于“几间房,几张桌,喝喝茶,吃吃饭,打打牌,钓钓鱼”的经营模式。规模偏小,整体档次偏低,乡土味不浓,湘中特色不鲜明,对生态文化、乡村民俗文化及农业文化、地域文化挖掘不够,对休闲农业等深层次旅游产品开发不够,缺乏龙头企业和示范效应,整体竞争力不强。在此次调研中发现,2013年全区倒闭的乡村旅游点有8家,更换老板的有7家。
(四)破坏资源和生态,污染环境现象比较突出。
部份经营者缺乏应有的环保意识,在建设过程中任意挖山毁林,侵占耕地,破坏生态景观。与此同时,直接排放污水和垃圾,也造成较大的环境污染,部分乡村旅游经营户的生活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孙水河,造成孙水河水体污染加剧。很多乡村旅游区(点)乱搭乱建,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乡村旅游资源。
(五)乡村旅游区(点)交通设施不完善。
区域大交通得到改善,但是小交通仍存在很大问题。比如通往神龙山庄的S209-黑梨公路-神农山庄段,谭邵连接线-大兴村-浒石村段,小碧-双江段,道路狭窄,年久失修,严重影响了我区旅游的发展。
(六)经费扶持力度不够。
近几年,市、区两级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但与其他县、区相比,政府的扶持力度远远不够。一是区财政紧张,旅游经费奇缺。相比其它县市,娄星区财税来源贫乏,而旅游业又是一块短板,因而用于旅游发展的经费少之又少,市里也没有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专项经费。经费的奇缺导致该区无力制定旅游项目规划,无法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促销和市场开发工作也举步维艰。二是区政府职能残缺不齐,优惠政策难以落实。由于国土、规划等重要职能形同虚设,且乡村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难以到位,导致旅游发展在规划、征地以、税收减免及建设经营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比如神龙山庄租赁了1500亩土地,却无法批回一平方米的服务性用房建设用地,导致神龙山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举步维艰。我们在调查中了解,休闲农业非农建设用地怀化最高可达经营面积的5%,长沙可达7%。
三、关于加快我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及建议
乡村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其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娄底如何加快对接、融入“3+5”城市群建设的步伐。
(一)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发展软环境。
乡村旅游是一项涉及面广历时长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各相关部门要共同营造一个加快实施乡村旅游的良好氛围。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区财政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获得星级的乡村旅游区服务单位、乡村旅游示范基地(点)和龙头乡村旅游景点予以重点支持。对经营规范、验收合格、考核成绩优异、信誉度高的乡村旅游服务企业实行考核激励政策,每年由区政府授牌并给予适当的奖励,以奖代投,以调动广大经营户上规模上档次的积极性。
二是加大税收和规费优惠额度。税务、工商、卫生、物价、公安、国土、环保等部门要加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治安、物价、市场秩序、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的服务与管理;简化乡村旅游相关项目的审批手续,对税收予以一定程度的优惠,对服务性收费进行适当的优惠或减免。目前,该区乡村休闲农庄餐饮税收采取的是按月定额缴纳,但是旅游业有很强的季节性,淡季时期很多经营户根本达不到税费定额标准,这对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的制约,应该允许乡村休闲农庄餐饮的税收按实际消费额缴纳。
三是完善政策服务体系。旅游、农业、文化、交通、建设、水利、林业、劳动、扶贫等部门要切割相关专项资金整合用于扶持乡村旅游建设。旅游部门要切实履行行业主管部门职责,负责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富民工程的行业指导和管理;农业部门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指导乡村旅游单位开发名优特农副产品,发展特色农业;交通部门要结合农村路网建设,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区到乡村旅游区(点)的道路交通、公交线路、标牌、标识等问题;建设部门要加快乡村旅游区(点)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旅游村镇街道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旅游村进行房屋外表改造,全面推进旅游型村镇建设。
(二)科学合理规划,创造示范效应。
高水平的建设,源自高水平的规划。要根据娄星区实际,因地制宜,统一编制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同时鼓励和支持各乡镇办事处根据各自特色因地制宜,编制城域乡村旅游区规划,要求各乡镇办事处建立1-2个乡村旅游示范基地。比如,在娄星区南面的万宝镇、大科街道办应着重建设仙女寨生态旅游区;北部则着力打造以双江水库为核心景区的洪家山乡村旅游基地;西部则着力打造以茶园镇梽木水库为核心景区的神农山庄乡村旅游基地和石井镇以环江为核心景区的环涟水河乡村旅游基地。每个乡村旅游基地以3-5平方公里为宜,尽量突出湘中特色,做到一个基地一种风格、一条道路一道风景、一个经营户一个景点。
(三)规范管理经营,引导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的持续、协调和健康发展离不开规范的监管。要发挥乡村旅游协会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乡村旅游教育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服务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每年推荐5-10个乡村旅游服务单位为二星、三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并将档次较高、管理较好的农家乐向省市推荐为评四、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统计体系,扎实做好统计基础工作,深入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要提高乡村旅游的科学决策水平;每年召开一次乡村旅游发展工作会议(也可列入每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内容),以此交流、推广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健全乡村旅游诚信经营体系和乡村旅游安全体系,营造诚实守信和安全旅游的乡村旅游环境。
实践证明,乡村旅游是富民、惠民工程,是发展休闲农业的有机结合点,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如能通过重点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基地)点,重点建设一批融生产经营、科技示范、休闲度假、生态保护、特色基地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进而以点带面,科学规划,发挥产业规模效应,必将进一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有效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并以此带动交通、建筑、园艺、物流、运输、种养殖业等相关产业的长足发展,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探讨出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推进“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