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冷水江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职业教育发展情况,4月中旬,冷水江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财政、教育等部门深入冷水江工业学校、冷水江市高级技工学校、中德职业学校、新程职业学校等各职业教育学校开展调研。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察看现场等方式,对冷水江市职业教育的现状,职业教育相关投入政策落实情况,职业院校围绕娄底产业转型升级开设专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情况,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和相关建议进行了详细调查了解,掌握了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市职业教育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现有工业学校、高级技工学校、中德职业学校、新程职业学校4所学校,其中公办3所,民办1所,形成了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职业教育体系。全市职业学校共有教职工568人(其中专任教师308人,“双师型”教师95人,人事代理70人,外聘教师95人),在校学生5874人。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抓好教育教学管理,紧贴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推进了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发展。
(一)加大投入,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几年来,我市各职业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大力改善了办学条件。如市工业学校争取上级和地方资金1000多万元建好了国家级职业教育数控实训基地,新建了一栋新教学楼和两栋教师周转房,维修了学生宿舍,硬化了新实训楼前坪,修建了消防通道。市高级技校投入2700万元,对教学楼、信息楼、实习大楼、青年公寓进行了改造维修,对实习车间进行了防水处理,新建了汽修车间和沙龙房,添置了焊接机器人、焊接除尘系统、机床等实训设备。市新程职业学校投入70余万元对学校进行了维修改造,添置了电脑、体育器材等,为教育教学创立了良好的条件。
(二)以专业建设为主线,建成一批精品专业。市工业学校通过精品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开设了汽车应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其中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省级精品专业。市高级技校坚持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实行一体化教学,不断完善各专业一体化工作站建设,2014年建成高标准的一体化教学工作站29个,完善各专业一体化课程标准,基本完成了各专业一体化教学资源包的开发建设及教学评价体系建设。
(三)以提高就业率为导向,进一步提高职校吸引力。我市各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做得扎实,每年的招生分流比都位于娄底市前列,连续几年获得了娄底市教育局的充分肯定。同时,各校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毕业学生就业率达100%。
(四)开展各类培训,积极承担各类技能培训。我市确定冷水江市高级技工学校、工业学校、中德职业学校3所职业学校为定点培训机构,这三所学校将学制教育、短期培训和弹性学制教育有效结合,承担了市内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等各项培训任务。冷水江市高级技工学校是“湖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冷水江市公共实训基地”,重点开展我市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市工业学校、中德职业学校侧重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失业人员培训,并对我市经济开发产业园区适度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2014年,各职业学校开展了各级各类培训7341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660人次,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592人次,在职职工培训1161人次,再就业培训1120人次,为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做出了贡献。
二、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职业教育虽然有所发展,但发展较为缓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资源分散,发展合力难以形成。我市各类培训资源分散,资金集中利用率低,不能把培训经费集中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市虽然成立了职教中心,由于部门、行业之间的利益关系,致使职教中心到现在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二)招生困难,办学规模难以提升。家长“重仕途、轻实业”的传统观念难以转变,大多数学生、家长认为读普通高中、上大学才是成才的唯一出路,不读书打工照样能挣钱。另外,我市的普职分流难以按1:1的比例落实到位,每年3000人左右的初中毕业生,就读我市职业学校的本地生源不足1000人。
(三)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我市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比例没有达到专业课教师的50%,特别是冷水江市工业学校的教师,大部分是由普高转至职高的,文化类教师数量较多,技能型教师偏少。
(四)职业技能培训经费不足,培训质量难以提高。近年来,尽管国家对职业培训注入了大量的资金,但资金仍显不足。由于投入不足,大多数培训机构没有足够的资金购置实习实训设备、建立实训基地。实训场地条件的落后,实训设备简陋、陈旧,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五)管理体制不顺畅。我市两所上规模的职业学校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冷水江市工业学校属娄底市、冷水江市两级政府共管的正处级单位,冷水江市高级技工学校是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主管的副处级单位,其中冷水江市工业学校领导班子的人事任免归属娄底市委,财政管理归属冷水江市人民政府,这两所学校的人、财、物事都不归教育部门管理,不利于两所学校的发展。
三、 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职教资源整合步伐。整合市工业学校和市高级技工学校的职教资源和其他各部门的培训资源,真正启动职教中心职能,确保教学资源优化配置。
(二)强化各职业学校的内部管理,加强实训能力的建设。要加大力度办好有利于就业,具有学校特色的精品专业、让学校变得有吸引力,同时,要针对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职业类毕业生就业率高的现实情况,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宣传国家对学生就读的优惠政策,宣传职校毕业生就业有路、升学有望、致富有方、创业有成的典型事迹,不断转变人们重普轻职的思想观念,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制度保障。一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机制。二是按规定落实职业学校的人员编制与财政拨款政策。三是切实落实普职分流比政策,确保职业教育生源充足。
(四)积极争取上级的培训和项目建设资金,加大对各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和培训设备的投入,进一步提高技能培训质量。
(五)进一步理顺冷水江工业学校和冷水江高级技校的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