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星区: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双江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
双江乡位于娄底市娄星区的北端,与湘乡、宁乡、涟源三县市接壤,距市中心20公里,2013年被确定为娄底市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2016年4月,由原来的19个建制村合并为10个,221个村民组,5020户,人口1.7万人,辖区总面积6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80亩,林地面积69876亩,是娄底市典型的山区乡镇。
近年来,双江乡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作为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乡2015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28.5万元,比三年的2012年增长了102%。其中,5万元以下的2个村,5—10万元的2个村,10—20万元的4个村,20万元以上的有2个村。
(二)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方式
乡村级集体经济的实现方式主要有如下4种:
1.集体资源发包。主要是利用村集体资源,将集体所有的荒地、林地、水面等通过租赁发包来增加集体收入。目前,该乡10个村都采取了此类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方式实现增收见效快,风险少。但集体资源存量的有限决定了发展空间和增收潜力不大。
2.集体资产经营。主要是通过对村级装置资产,如原村办小学房屋、村建活动场所门面及集体出资兴建的经济场所进行出租、承包或拍卖,通过盘活闲置资产获取固定收益。
此类方式能实现稳定可靠的集体收入,但存在数量有限,并随着资产的折旧耗损,其创收能力有减弱的趋势。必须注重维护管理和投资兴建才能保障持续增收。
3.合资兴办企业。通过资金、土地、资产和技术入股的方式,合作兴办企业或专业合作社,通过利润分红的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这种方式对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但有经营风险。同时对资金投入有很大的依赖性。必须注重增加投入和风险防范。现时还必须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4.提供服务创收。充分利用村支两委在政策、技术和组织上的优势,为企业和有关经济组织提供有偿服务,以此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同时,还通过兴办服务机构和兴建服务设施,开展农村社区公用服务,从而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这种方式投资少、见效快,社会效益明显,且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但必须加强服务质量管理,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高专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1.因地制宜,拓宽发展空间。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工作原则,引导和鼓励各村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一是注重盘活资源。充分利用各村现有资源,结合各自实际,寻求有效途径,最大地发挥集体资源的利用和增值效益。二是注重特色发展。围绕剁辣椒、红薯干、无公害蔬菜农业项目和休闲旅游产业,以及矿业资源开发利用等项目,结合各村实际和资源优势,鼓励发展特色种植、加工、休闲旅游等“一村一品”产业。通过建立特色产业基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销售服务支持等手段,为村级集体经济创收。三是优化资本运作。鼓励有一定资金积累的村采取独资、合股等形式,投资兴办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或建设物业用房进行出租经营,由此增加村级集体经济。
2.选优配强班子,夯实发展基层。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培育一批富有战斗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带头人,是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为此,该乡坚持把选好人、用好人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前提条件。一是注重培养选拔。在选拔村党支部书记时,将思想解放,勇于开拓,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作为重要条件,通过择优选拔,配强支部带头人。对本次没有合适人选的,通过选派大学生“村官”、“一支书”等方式,确保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一个称职的“领头雁”。同时,不断拓宽选人用人渠道,积极从外出经商人员、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复退军人、回乡知识青年、致富能手中挑选思想正、作风实、有一技之长的能人担任村支“两委”干部,确保一批素质较高的村级集体经济“经营者”。二是注重教育培训。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知识讲座等形式,利用书刊杂志、培训资料、远程教育平台等载体,紧扣新农村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等内容,对村干部特别是村支书、村主任进行集中轮训,全面提升村干部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技能以及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三是注重考核激励。乡党委、乡政府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集体经济发展指标作为村级组织和村干部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并与村干部报酬、评先评优,以及村级班子和村党支部书记的民主评议等挂钩,落实奖优罚劣措施,充分调动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3.强化管理,提升发展质量。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必须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近年来,该乡着重在两个方面下功夫,全面提高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提升集体经济发展质量。一方面是在规范“三资”管理上下功夫。近年来,该乡先后出台了《双江乡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办法》等文件,强化对村集体经济的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乡代管等各项制度,完善了村级集体经济民主决定内容、形式和程序。全乡各村全部实行了“村账乡管”,有效地防止了集体资产、资源流失,促进了集体资产、资源有效增值。另一方面,是在强化多方监督上下功夫。强化工作监督,加快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建立决策参与、工作审核、事后审查制度,拓宽村务监督委员会参与村级事务和村“三资”管理渠道。
4.创新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发展村集体,必须积极创新机制,探索路子。近年来,该乡在继续加大政府和社会力量扶持力度的基础上,着重在村集体经济用地支持以及现有资源开发上强化创新,努力营造好外部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一是进一步健全帮扶机制。近年来,积极争取市、区建设扶贫队,通过信息帮扶、项目扶持、资金扶助,帮助挂点联系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争取帮扶资金1300多万元。同时,各村还注重村里外出能人爱家乡、帮家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引在外乡贤采取各种形式,扶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二是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用地机制。在注重盘活村集体土地存量的基础上,优先安排发展村集体经济建设用地,有效地保障了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用地紧张矛盾。三是大力创新资源流转机制。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充分发挥村集体的组织协调能力,逐步扩大土地流转连片面积,利用土地委托流转、回租、出租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村集体以租赁、托管或与农户合股等形式将土地集中开发利用,所得收益由村与农户合理分配,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低产林改造等,鼓励村组织领办、创办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示范项目,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三)村集体经济对农村社会的贡献
1.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使村集体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村级组织发挥作用有了保障,农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2.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就能更好地引导农民增加对土地的物质投入,引导农民科技兴农,从而增强农业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使农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3.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确保了农村社会稳定。通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效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从业人员收入,提高了村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地位,从而凝聚了人心,保障了村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
4.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公用服务供给。通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兴办公共福利事业提供了资金保障,促进了村级公用服务设施建设,增强了村级公共服务功能,提升了广大村民的幸福感。
二、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发展后劲不足,村级集体经济经济持续增收难度大。因为地处偏远,区域位置和自然条件较差,总体发展优势缺泛。少数条件较好的村,通过土地承包、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办法,能多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依靠自然资源有限开发的村,随着对生态自然要求的进一步控制,收入来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缩,增收后劲严重不足。
(二)对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较为突出。前段时间,大部分村主要依靠上级财政的补助和帮扶单位资助,村级组织勉强度日,同时,也使少数村干部群众产生了“等、靠、要”等惰性思想,艰苦奋斗、主动作为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意识淡化,对发展集体经济没有信心和动力。
(三)刚性支出逐年攀升,部分村不堪重负,制约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村环卫长期保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农村基层设施建设及各项建设创建活动等方面的刚性支出逐年攀升,村级组织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对集体经济本身薄弱的村级组织来说,实在难释重负。在此情况下,大部分村当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只能保障当年村级集体开支,个别村甚至还得负债,更谈不上增加发展集体经济的资金投入。
(四)村干部和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企业心存疑虑,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他们片面认为,村干部再回头搞集体经济,一无精力、二无能力、三无财力,力不从心。缺乏敢想敢做敢为的勇气和魄力,丧失了发展集体经济的机遇和主动权。
(五)融资难度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起步困难。近年来,各金融部门风险意识不断加强,贷款审批权限上收,村级靠贷款创办集体经济项目的难度加大,一些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创办集体经济项目步履艰难,与先进村的差距越来越大。
(六)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今年实施行政村撤并以后,新组建的村级班子面临新的、更高的考验,存在班子合作“磨合期”和群众认可有“过度期”。个别村两委主要领导文化年龄结构欠佳的状况,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影响着村集体组织的决策能力,存在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的理解,更谈不上魄力和胆略。
三、加快发展集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列入党建目标考核,采取组建工作专班,明确工作职责,层层抓落实的方式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结合村级班子换届,把政治素质好、“双带”能力强、有经济头脑、会做群众工作的农村优秀人才选拔进村“两委”班子,并切实加强教育和管理,打造了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基层干部队伍,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优势,按照各村地理位置、外部环境、资源状况等情况,因地制宜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选准发展路子。
(三)进一步规范“三资”管理。一是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建立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设立“三资”管理统一台账。二是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按照“一村一账”方式进行分户核算管理,严格执行财务“联签会审”制度。建立健全财务决算、财务收入管理、开支审批和债权债务管理等制度,不断完善农村集体资产台账和资源登记簿制度,确保资金的规范化管理和使用。三是加强村级事务民主监督。继续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凡是村级重大事项,要按规定进行决策、实施,不断提高村级重大事项的议事决策水平,确保做到产权清晰、运行管理规范。
(四)进一步拓宽发展渠道。一是鼓励村集体统一经营农户自愿转让的土地,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结合迁村腾地、新农村建设,开展土地整理、宅基地整治和零星自然村迁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由村集体所有和经营,以增加集体资产的经济收入。二是鼓励各村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引进外来企业落户、吸收能人“回归”创业、支持能人兴办实业等形式,获得政策性补贴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三是鼓励发展村级合作组织,充分整合各村养殖大户、种植大户、经销大户资源,形成以支部为核心,公司为龙头,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农户为主体的“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为农民提供生产服务和为企业提供组织服务,以“分红”或获取服务费用的方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四是鼓励各村对集体资产和“四荒”资源,通过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等形式进行开发利用,不断提高自身造血功能,以此盘活集体资产,稳定村集体经济收入。
(五)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要实施精准扶贫,要与发展集体经经济精密结合,一是积极争取扶贫、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和建设扶贫驻村单位加大项目资金的扶持力度,在职能和政策范围内将项目资金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倾斜。二是健全多样化的帮扶机制,认真落实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使村集体尽快形成稳定的收入渠道;三是结合建设扶贫、新农村建设等活动、选派“第一支书”、大学生“村官”等方式,从班子建设、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等方面对集体经济薄弱村进行结对帮扶。四是争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等专项资金支持,同时协调金融机构优化和加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货款支持。
四、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后续计划
(一)整合和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一是资产出租。将现有的房屋、林地、耕地,水面及“三荒”等集体资产出租给他人经营。二是股份制合作。把按政策应确权到户的集体资产,将产权确权到户,但资产不分割,仍然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收益中村集体占有一定股份。如林权制度改革中的集体林地就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也可以由村集体领办一个项目,村民采取资源入股的方式参与,聘请专业的经理人来经营管理,村集体和村民个体根据股份大小分配收益。
(二)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协会)。由村集体结合本村的优势主导产业,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服务和管理获得收益(组织费、管理费)。这是最值得鼓励和提倡的一种方式,既能体现现代经营理念,又能获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用好土地资源,做好土地文章。一是位于集镇和洪家山森林公园园区内的村可通过集体建设用地入股、联营等形式,依托商贸、工业和旅游等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修建厂房、市场、服务设施等二三产业载体,村一级可委托乡政府出租,也可以自己招商出租,实现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也可减轻了有关项目建设单位压力,促进全乡经济繁荣。同时,区位优势好的村应该围绕城乡一体化战略和新农村建设进行旧村改造、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利用新增的土地搞好开发。区位优势差的村也可以以投资形式开展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从而获得建设用地折抵指标,并可将自用有余的有偿与其它地区调剂使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二是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积极发展效益农业、观光农业,要充分利用土地流转政策,开辟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三是积极拓展有偿服务业务。如为土地流转、农产品销售提供优质的中介服务等。
(四)对接中心集镇功能需求,发展社会服务。在一些中心村庄、农村社区、工矿区、旅游景区可以侧重于发展服务产业,由村集体牵头成立相关的服务组织获得一定收益。
(五)兴办实业。结合当地优势,在休闲旅游、特色农产品工及包装物生产等方面作文章。选取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项目,通过招商或直接投资办工厂、办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