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全力打好县城经济特色产业发展“组合拳”

湖南省财政厅网站 时间: 2015年06月02日 16:07 【字体:

  近年来,绥宁县财政将在特色产业、特色城镇、特色文化三个方面,整合资金,大力支持投入,做足‘山’、‘林’文章,以抓项目、扩投资为重点,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资源利用较为充分。今年一季度,全县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5373.8万元,同比增长17.91%。分行业看,生物与新医药技术21753.9万元,增长33.26%,新能源及节能技术1536.8万元,增长107%,资源与环境技术3326.5万元,增长18.14%,其他48756.6万元,增长10.7%。完成利税总额4836万元,同比增长28.11%,高于全县平均近20个百分点。

  首先是培育特色产业。绥宁县加快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替代产业,着力培育杂交水稻制种、绿色能源、有机食品和中药材加工、楠竹加工、矿泉水和旅游业六大特色产业,全力打造特色县域经济先导区。绥宁县系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袁隆平院士为绥宁制种基地题词“中华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县”,制种面积多年保持在7万亩以上,年产值超过2亿元,是当地种农长期增产增收的致富产业。此次签约的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公司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投资1亿元,在10年内,将绥宁建成全国最大的制种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第一家制种产业全机械化示范县,实现制种面积10万亩、产值10亿元的“双十”目标。目前,全县已发展油茶15万亩,杨树32万株,青钱柳、绞股蓝3万亩,中药材6万亩,玫瑰花、金银花2万亩。使杂交水稻制种、油茶、青钱柳、楠竹等单个农产品品种产值过亿元,引进发展农产品加工,引领农民致富,夯实产业基础。据了解,绥宁县已经成为全省矿泉水产业重点县之首,已经探明的优质矿泉水日开采量超过5千吨,目前正在朝着日出水量一万吨的目标做勘探工作,有望打造一个年产矿泉水300万吨、年产值30亿元、年税收3亿元的新兴战略支柱产业。

  其次是打造特色城镇。绥宁县城建成“宜居宜游之地、生态园林之城、苗侗风情之都”;要逐步启动民族乡镇特色改造。2014年,绥宁县成功融资4.2个亿,为县城大建设、大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和资金保障。总投资2000多万元的县城主要道路沥青路面改造基本完成,有效改善了噪音、扬尘、道路破损等问题,保证了城市道路运营的舒适性。县城综合运营开发加快推进,罐头厂片区基本竣工,大公坪片区加快推进,沿河西路片区开工,大汉汉园等一批高档小区相继建成或开工。县城“一区二带三园四路”加快推进,确定了武阳、关峡、李熙桥、瓦屋塘4个重点开发的小城镇。坚持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每年完成造林绿化5万亩以上,实施幼林抚育10万亩左右,全县划定生态公益林127万亩。扎实地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全县先后关闭了4家老冶炼厂、1家小锰矿厂、1家水泥厂、8家非法“炼油”厂、19家非法山砂采砂场、38家小型竹木加工企业和所有小型造纸厂,使绥宁山青、水绿、天蓝、气洁的美丽形象得到保持。立足本地林竹、矿泉水、风能、农产品优势,在旅游、绿色能源、新材料、矿泉水生产和供应、食品加工等领域引进5家以上税收过千万元的投资商,新竣工投产5家以上骨干企业,壮大税源企业,力争2017年工业税收过2亿元,2020年工业税收过5亿元。

  再次是发展特色文化。绥宁县以黄桑、花园阁为中心,全面开工建设黄桑景区外联通道,加快侗寨申遗区和传统村落建设,整合民俗文化资源,创建县城和曲幽谷两个4A级景区,成功申报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世界文化遗产地,依托旅游业发展带动三产业壮大。在县城西边的黄桑路。在这条长约3.5公里的环城公路上,150首具有代表性的绥宁山歌长廊。2012年4月底 ,投资1000余万元的绥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长廊呈现在游客面前。该文化长廊全长423米,由41幅石刻版画、12幅生肖傩面剪纸和三幅砂岩浮雕组成,采用镌刻、线刻等艺术手法直观展示绥宁的森林生态、历史人文、民风民俗、民族建筑、自然景观和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场景。2012年9月,一座在全省独一无二的文化长廊又在沿河北路问世,这便是崇文励志长廊。该长廊全长130米,将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绥宁县历年文、理科“状元”的名字镌刻上墙,并配以名言警句、励志故事作为补充,告诉人们要继续发扬刻苦拼搏的学习精神和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县城巫水河由西向北拐弯之处,一座长130.26米、宽15.6米的民族风雨桥桥梁已完工。该工程集苗侗民族特色、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公益性项目,总投资2980万元,在县城形成“百亩湖面、千户苗居、万米文化墙”的标志性景点,件件是精品,个个是亮点,处处显文化。


绥宁全力打好县城经济特色产业发展“组合拳”

9976023